梳理青春再离开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毕业,青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7-02 13:10
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告别生活的城市和身处的校园,离别那一刻我们难以抑制情绪。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将发生改变,而是心理、情感需要告别——告别给我们打上文化烙印的城市,告别校园、老师、同学,从此踏进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也可以说,这是一次对青春的告别。因此。离别前,让我们梳理下青春再离去。
是离开,并非逃离
六月,又是一年毕业季。对于那些已经在收拾行囊,即将踏上离京征程的大四毕业生们而言,临别北京,感受怎样?心情如何?北京的四年带给了他们些什么?为了感受毕业生们真实的想法,我们采访了10位离京的毕业生。
怎么概括你将离开北京前的心情?离开北京前你最想再去一次的地方是?大学四年,北京哪个事件或者发展让你觉得特北京?……一个个问题追问下去,各位学子与北京的生活经验于是有了鲜活的记忆链接。犹记当年初踏北京的那一步,满眼的霓虹溢彩,车水马龙。清晨,胡同儿漂来炸焦圈儿、豌豆黄儿的香味,配上一碗正宗北京炸酱面,是多么“京儿味”的活法;中午,逛一逛南锣鼓巷、烟袋斜街,走到后海前门恭王府,抚摸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用体温去感受过去的故事;下午,来到国家大剧院和博物馆,体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冲击;晚上,高大上的国贸CBD用多彩的光影昭示一种生命的活力和奋斗的激情,那里是无数毕业生的梦想和终点。周末,携三五好友逛逛798、王府井,还有随处可见的各类公园:紫竹院会让人仿佛置身竹海,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则是休闲与竞技的完美结合,陶然亭则宛若白居易笔下的悠然世界,颐和园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如此多的去处,莫说是四年,或许很多在京城住了几十年的人,也不能一一走遍。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离开时,大家收回尚停留在老北京的思绪,回到各自要面对的现实。回答也各有千秋:这两年逐渐浓重的雾霾当然是理由之一,但是大家更关注的是这座城与个人幸福度的链接。有些同学觉得北京压力实在太大,疲惫于每天早晚在汗臭味中挤地铁,厌倦了日复一日的喧闹和忙碌;也有些同学不想因为激烈的竞争消磨了生活幸福度,买车买房遥不可及,节节攀高的生活成本、光怪陆离的复杂社交等等;也有的同学,只是因为曾经某一天带着外地来的父母逛北京时,看到父母在地铁站里窘迫又疲累的样子,突生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距离感……
当真要跟北京说再见时,我们发现真的做不到背起行囊匆匆逃离,而是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时间,梳理这所城市与青春交织的痕迹过后,再离开。此时,离开北京就像离开校园那般自然。因为,同学们不是被北京的种种高压吓破了胆,选择逃离,而是在清楚地认识到在家乡或者一些二线城市,辛苦赚来的钱可以更多地用来支配自己更丰富的生活后,选择离开。在北京的一段旅程已经结束,而另一个选择正在前方等待。
虽离开,仍牵挂
纵然北京有太多的不足,身在北京独有的自豪感,让这个复杂的城市成为了所有毕业生心中的第二故乡。临别北京,毕业生们最强烈的情感,其实是不舍,是那份对于这个四年的“家”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最难忘的,还是四年前在母校门口那青涩又自豪的眼神。京城的大学,总有一种优越的情愫在。这里有开阔的宏观视野、先进充足的资源、历史悠久的校园文化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同窗。京城的大学之间有太多彼此交流合作的活动:学业上,有学院路共同体;竞技上,有北京大学生辩论赛、围棋赛、马拉松;娱乐上,有大学生戏剧节、国画展览等等……文化北京与艺术北京,把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子带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这些活动能够借助北京城独有的资源,历经时光洗礼生生不息,则是京城大学的魅力。
曾经在北京大学看过一部纪录片:一对民国装束的男女学生依偎着坐在未名湖畔,下一个镜头,则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依偎着坐在同一个位置。当时,百年大讲堂内一片感叹。或许,这就是北京的魅力,这就是大学的广纳:它见证了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世间情谊,北京包容了这一切——从大学而起的青春无悔,至夕阳暮年的相依相随。
有很多往届的外地毕业生,他们早已各自奔赴天涯,有的因为一份羁绊,做了北漂且仍然奋斗着;有的不敢承担北京过重的生活压力,乖乖地回到家乡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了一份清闲安逸的工作;有的继续考研,为留在北京争取更大的筹码,有的奔赴远方积累资本,是为了将来以一个更好的姿态回到北京;也有的在毕业后便出了国,在异国他乡思念着这个萦绕在心头的地方。但不知不觉,他们都从一个外乡人变成了北京的“脑残粉”:习惯了大街上胡同儿里的“京片儿”;对北京几个区的道路至今耳熟能详,能随口说出周边的美食和公交站……突然某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竟然开始关注北京的温度变化和环境治理;当其他外地人对北京有所批判和误解时,会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为她跟别人争论;回到自己的家乡时,偶尔会想念食堂里某份没有多少油水却无比熟悉的味道;他们也会在某一个时刻,自豪地对别人讲:北京怎样怎样……从前一个遥远的“首都”的概念,变成了心头的牵挂。
最后,用三毛《哭泣的骆驼》里的一段话作为离歌,以表达离京大学生们共同挚爱的、心痛的、却又无比不舍和怀念的北京:
感谢你,
赠我一场空欢喜,
我们有过的美好回忆,
让泪水染得模糊不清了。
偶尔想起,记忆犹新,
就像当初,我爱你,
没有什么目的,
只是爱你。
陈淼娟
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硕士
离京赴纽约学习戏剧表演
Q:离开北京会去往哪里?当初有没有想要在北京接着待?为什么离开北京?
A:我来自福建。今年是我在北京生活的第七年。我只是短暂地离开,去美国学习,为了更好地回来,以后还是会考虑在北京发展。
Q: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离开北京城的心情吗?
A:既不悲伤,也不彷徨,只是很舍不得。其实有时候我并不很喜欢这座城市,原因无非是隔三差五的雾霾天气、拥挤的地铁、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以及偶尔感觉到的众人争夺资源的窒息感。但是有两个地方的存在足以让我留在北京,一是母校北京大学,二是位于南锣鼓巷的蓬蒿剧场。前几天写完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时,我伤感地意识到将要离开北大了,一个我学习生活了七年的园子。我特别舍不得英语系的各位老师,他们的学识和处世态度都极大地影响了我,让我能够自由地在文学的世界里探索,并保持一颗鲜活的、好奇的、敏感的心。在北大的日子,将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没有之一。而蓬蒿剧场是我常去的地方。初次踏进蓬蒿是2008年夏天,看了剧本朗诵《塞纳河少女的面膜》,一下子就被那小小的黑匣子似的舞台吸引了。此后蒙恩于我的戏剧老师Joseph Graves,我在蓬蒿剧场演出过几部话剧。最吸引我的是蓬蒿每年尽其所能坚持举办南锣鼓巷戏剧节,为北京的戏剧爱好者带来一场丰盛的戏剧饕餮大餐。
除了“舍不得”,另一个关键词是“兴奋”。因为我很快将在另一个大都市开始一段不同寻常的新生活。我将心无旁骛地进入戏剧世界,潜心修炼,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潜能,期望能早日修成正果。
Q:在北京待了这么久,你觉得自己融入北京了吗?
A:说不上完全融入吧,只是习惯了。这儿外地人多,大家都来自他乡,而且人口流动也大,所以感觉城市氛围还是比较包容的。这里生活节奏快,我本身喜欢不停地找事情做,闲不下来,所以北京还蛮适合我的。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尤其是文化活动,以及机会也多。我很少有那种“身在外地、在别人家的地盘”上的想法,但是有一次,我很深地感觉到其实我并不属于北京。
去年我爸妈来北京看我,我带着他们俩乘坐地铁。他们之前来过北京好多次,但毕竟北京好大,很多地方他们都没有去过。我记得我爸妈四处找地铁图,小心翼翼地避开拥挤的人群,在车厢里站立着,脸上露出疲惫的神情。我突然觉得北京很陌生,就连时常去的五道口也变得遥远了。对我爸妈来说,北京显得很冰冷,这种冰冷也感染了我。
我的爸妈显然不能适应这样快速而拥挤的生活,他们的根在福建,而有爸妈的地方,才是家。我实在不忍心看着他们年迈的时候挤地铁或者公交,所以我只有好好努力了,希望未来能让他们在京城过上舒服的日子,或者最后有可能回到南方。
Q:北京曾经让你爱过、哭过、欢笑过的时候都有哪些?
A:貌似爱和欢笑的时刻多于哭的时刻。比如,在北大西边的民主楼跟着导演兼老师Joseph Graves排练话剧,在未名湖边和闺蜜兼室友晨跑,在三角地为社团招揽新人,在导师Rendall教授家阳台上喝着他夫人亲手做的咖啡和他讨论文学,在东城区大大小小的剧场里看好戏,在北海公园和朋友们划船,一群人通宵去天安门等着看升旗,在某条胡同里吃到家乡的小吃烧仙草,在蓬蒿剧场的花园里听英国朋友念诗,在美术馆后街的时差空间里参加肢体剧工作坊,在寝室里各种DIY,去森林公园和朋友聊天散步,在西北旺冷泉希望社区教流动儿童表演课,每周末到天通苑男朋友的家里为他准备一顿好吃的晚餐等等。关于哭的时刻,虽少,但都可以说得上刻骨铭心,大抵均是不得不放弃一些深爱的人或事,或者对自己感到失望。
Q:大学四年,北京哪个事件或者是发展让你觉得特北京?
A:七年来,大大小小的事件特别多,比如奥运、国庆60周年等。北京也发展得很迅速,地铁线嗖嗖地建起来,把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连接了,出行也超方便。每次去东城、西城的时候,就像一脚跨进了“老北京”,古建筑和一些现代设施的结合,让我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可以说,北京是一座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快速发展与人文底蕴相互融合的城市吧。我觉得特北京的地方在于,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也能在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下切换。
岗措,藏族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离京回家乡考公务员
Q:毕业之后的打算是什么?
A:回去考公务员吧。我的父母都在阿里工作,海拔比较高,他们想让我毕业之后直接回去。他们快退休了,就等着我回去工作,便可以回老家养老了。
Q:那你也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啊?
A:在北京主要离家乡这么远,他们不能安心。回西藏的话那边毕竟有很多认识的人,生活上也不会一个人太孤单。而且在北京生活压力太大了,生活节奏太快了,在拉萨的话生活节奏很慢。
Q:对你来说,还有什么理由让你选择离开?
A:可能是在北京待久了,所以就觉得生活压力特别大,觉得北京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特别累,压得人喘不过气。还有人际关系,这边的人际处理起来比较复杂,而且更多想和家人在一起。而且像北京的房价,一两百万的话可能只能买个很小的户型,但在我们那边就可以买到藏式的两层楼的别墅了。另外还有环境因素。
Q:在北京待了这么久,印象最深的是哪里?
A:我觉得是雍和宫吧。雍和宫是藏传佛教建的,清朝时班禅在那修行过。我去过很多次雍和宫了,每次看到那些建筑,都会感觉特别亲切,给我一种安慰。
Q:你觉得刚来北京和现在生活四年,感受到的北京有不同吗?
A:我第一次来北京是高中时候,我记得当时还写了一篇日志,主要感觉就是很大、人很多、很干净。但我当时是很不情愿在北京生活的,不适应这里。高中在这边念的一年其实是很痛苦的。当时没有认识的人,只有我一个人是藏族,没有人可以沟通倾诉。而且生活也不习惯,学习压力很大,大家都是精英。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也挺坚强的,这么多年都熬下来了,还挺舍不得的。
Q:北京有哪些发展或哪个事件让你觉得特北京?
A: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刚好赶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个时候的北京真的很干净,空气也特别好。街上有很多的外国人,我觉得北京真的成了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只有北京才能承载这种奥运精神。
Q:在北京生活四年,做过的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最深?
A:我参加了“雪域文化交流协会”,它经常办讲座做活动。有一次是帮助玉树灾区儿童在北京上学,我们为他们举行了一场篝火晚会,带着小朋友们在学校里玩,给他们讲家乡的故事。我觉得就像一个纽带,将我和玉树灾区联系在了一起。
Q:在北京的四年觉得自己收获最大的是?
A:我觉得是友情。如果我在家乡上学,可能我接触到更多的是藏族人。但来到北京之后,会遇到各个地方的人。这些不同地方的人带给我的感受和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我记得2012年9月的时候,寝室有一个跟我要好的女生出国了。当时寝室只有三个人,一个很爱上自习,一个对象在外地她周末不在学校。那时我一个人真的挺孤独的,加上学习压力又大,真是每天都是在哭。出国的那个河北女孩,她当时也是一个人在国外,但是她得知我的状况后,每天都在网上安慰我。本来应该是我安慰她,她一个人在那儿人生地不熟的,但还反过来安慰我。就觉得特别感动。
Q:在北京你的生活更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A:我很少参加城市里面的活动,可能更多是宅在校园里,在自己的圈子里,但北京对各个民族的包容度非常高,也很支持少数民族的活动。
Q:即将毕业,还有遗憾的事情没有做吗?
A:有,肯定有。没有好好看下逛下北京,比如北京的老胡同,可能还会有很遗憾,没能了解这所城市的历史。等回去的时候家里老人问起你对北京有什么认识啊,我觉得自己能说的不多。
Q:离开北京的时候,可以用哪几个词概括你的心情?
A:急切,真的很急切。一是想回去能早点工作,二是想快点见到男朋友。(笑)虽然急,但还是有不舍。我记得当年高二回西藏的时候,我坐在飞机上看到整个北京的夜色,那一瞬间内心真的有很多不舍,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流泪。
杨柔嘉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离京去广州工作
Q:什么时候离开北京?为什么离开北京呢?
A:估计会在7月上旬离开吧,要去广州工作。我签的公司是广汽本田,在那边做车间翻译的工作。因为我学的是日语,专业比较对口。对于自己学的专业来说,北上广可能更有发展前景,机会比较多。当时我北京和广州的工作我都有找过,后来觉得广州的条件更好一些。
Q:还有哪些原因让你想要离开北京吗?
A:饮食可能是一点,北京的饮食把我一个重庆人变成不爱吃辣的了。北京的饮食融合了外地的各种口味,反倒本地特色没那么突出了。比如我将要去广州工作,那儿的特色就很明显。作为一个吃货来说,像烤鸭、涮羊肉这些北京特色食物,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真的只是作为观光旅游时会去尝一尝。
北京的饮食没有融入到我的生活中。还有北京的风太大,女生喜欢披头发,每次出去都是风中凌乱,都想扎起来,在其他地方就不会这样。另外,在北京赚的一半的钱是花不到生活享受上的,而是要花在基本开支上。能够花在让生活变得更舒适的钱就很少。对于其他二线城市,可能更多钱可以用来支配到旅行、丰富自己的,不会因为食宿支付太多的成本。
Q:那你觉得大学期间在北京待了四年,觉得和这个城市融入了吗?
A:我觉得挺融入的。北京这个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包容性比较强的城市吧,周围的同学都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所以说没有一种排斥感,没有感受到对外地人有差异性对待。在我老家重庆,如果你操着外地口音去市场买东西“杀价”,可能老板不会待见你;或者在饭店吃饭如果说的不是本话,老板可能会怠慢。但在北京不管操着怎样的口音,受到的待遇可能都是一样的。
Q:在北京生活四年,觉得做过的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最深?
A:应该是参加支教活动,在北京郊区的一所外来打工子弟小学,教他们唱歌、英文、手工等等,这些孩子基本上是从河北、山东等地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实际上北京的包容性可能也体现在这里,政府在考虑让这些外来人员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Q:在北京你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里?
A:各种博物馆。北京资源很丰富,这在其他城市来说可能是比较少见的。我和男朋友的第一次约会,就是在首都科技馆里。我去过三次南锣鼓巷,但我不喜欢人多的时候去。有一次我去了北锣鼓巷,那里和南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喜欢北锣的静。昨天我还去了北京的琉璃厂,琉璃厂的西街全部都是卖字画的,但你转一个弯儿,绕过去就到了他们住的地方。前一脚还是繁华,后一脚就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地方。而且在巷子里藏了很多名人故居,走两步可能就遇到一个,这会让我觉得:原来那些历史显赫的人物曾生活在这里。
Q:北京和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我觉得北京的交通特别方便,价格也特别便宜,地铁两块钱,学生卡两毛,公交四毛,其他任何城市都没有这个价格。还有一点就是丰富多样的活动。我会经常关注这个城市的活动,比如:哆啦A梦的动漫展,几米在三里屯举办“星空”画展等,我都有去过。最近关注的一个叫“colorrun”的跑步活动,6月24日吧,本来想去报名的,后来担心自己有可能离开北京了。北京提供了我各种各样的活动,开阔了我的眼界,可是如果换一个城市,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Q:你刚来北京和你现在在这里四年,你觉得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A:刚来的时候觉得莫名的恐惧。我记得大一第一次坐火车来,发现人特别多。就觉得这是中国的首都啊,有点陌生和害怕,害怕我什么都不懂,会做错事。现在跟这个城市基本融入了,知道了设施的使用,知道了北京哪有好吃的,哪儿有好玩的,还可以向家乡人介绍。北京对我来说可能是第二故乡了。
Q:觉得在北京四年还有哪些事没做,会让你觉得有些遗憾?
A:应该是在长城上露营。长城是我来北京去过的第一个景点,但我觉得还没好好感受过它的壮美,没有理解它的伟大。我有同学去过长城露营,在那住了一晚,我觉得那种感受肯定不同。遗憾还有北京有好多的博物馆我都没有去逛过,可能就从此失之交臂了。
朱厚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现已回到上海,在上海电视台实习
Q:为什么离开北京?
A:我是上海人,如果不是这个原因肯定不会回上海。
Q:离开生活了4年的北京,心里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吗?
A:很留恋北京,毕竟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我的老师和一些媒体的人脉。但是在上海能得到父母更好的照顾。
Q:在北京待了这么久,你觉得自己融入北京了吗?
A:谈不上融入。大学就是象牙塔,我参加的社会活动也局限在社团里,真正朝夕相处的都是同龄的同学,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周围并没有多少北京同学。我们都只是社会小小的螺丝钉而已。北京对于我而言就是大学,其以外的地方都没有太多接触,能感受到北京那种文化多元和政治浓厚的氛围,但是因为还在上学,所以都和我没太多关系。更谈不上融入。
Q:在北京这些年,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让你特别难过的事情?
A:除了觉得北京的公共服务什么的没有上海好,别的没什么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噢,以前每年春天北京的杨絮都让我特别难受。我那会儿有鼻炎,一到柳絮乱飞的4月就特别痒,鼻子都抓破了。但是大三之后好像有了免疫力,就好了。
Q:那北京有什么让你印象挺好,挺喜欢,挺开心的事儿吗?
A:我很喜欢北京说话带的儿话音。去公园玩的时候,能看到很多北京的大爷大妈,能听到很多儿化音,在学校里很少听到。
另外,北京还有独立书店特别好,五道口的万圣书园,经常有北大的教授去那儿做讲座,也卖很多有意思的书,还举办沙龙,很有趣。还有798艺术区什么的,感觉上海没有这些东西。
Q:在北京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儿让你觉得特“北京”?
A:特“北京”的事儿,是大一那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寝室的3个人一起去天安门排队看元旦升旗。那天冻得都没法开相机,一边排队一边从边上小卖部买来煎饼暖手。我们从三四点等到六点,还有CCTV出来拍看升旗的人。觉得挺激动的。在首都看升旗,和在自己的城市里或者学校里的广场里看不一样。真的在天安门看升旗,感受这个国家在我眼前“升起”这种体验只有北京独有。后来在人人网上看,原来当天好多别的同学都去了,大家都在网上发照片,述说自己的感受。
Q:你心中的北京精神是什么?
A:北京精神,就是“大老爷们”。我觉得会说儿化音的男生都是“大老爷们”。他们有一部分人说话感觉特别“油”,还有一部分就觉得特别“优雅”。北京精神还有“包容”。别人一说上海人就说我们排外。其实我觉得我认识的上海人都没那么排外。但是在北京,大爷大妈指路都特别热情。有一次我向一个清洁工大妈问路,她跟我说得特详细,还给我指了半天,生怕我找不着似的。我特别开心地说了谢谢。
Q: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说北京不好的时候站出来为北京说话?
A:有吧。别人说北京的雾霾怎么怎么严重。我总说我没怎么感觉到?
Q:如果现在还在北京,你离开北京前最想再去一次的地方是?
A:学校里《青年人大》报社。我对那里最有感情,毕竟外边的地方对自己来说都是旅游攻略上的东西,并不是特别留恋。
Q:离开北京,你的社交圈子有什么变化吗?在上海有亲近的朋友吗?
A:变化很大啊。上海哪些高中同学很久没见了,当然是和北京的大学同学更亲密。现在主要的圈子是家人和同事,都不能吐槽、吃夜宵了,还挺怀念的。
王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
离京去上海工作
Q:什么时候离开北京?为什么离开北京?
A:毕业后大概六月中旬。为了去上海陪表姐,也为了自己的工作,可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北京的租房问题太严峻,毕业后还要自己承担租房太累了。
Q: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离开北京城的心情吗?
A:无奈、不舍、遗憾、感激、憧憬、新生。
Q:在北京待了这么久,你觉得自己融入北京了吗?
A:有时候觉得融入了,有时候又觉得北京太陌生,好像从没来过一样。记得刚来北京时,各种不习惯,拥挤的交通、高大上的建筑、快节奏的生活,北京的一切都让我觉得很陌生,很恐惧,但现在4年的北京生活让我已经慢慢习惯了北京的繁华,那是在家乡永远不会感受到的生活,所以每次和老朋友们谈起北京,谈起北京的生活都让我有种无形的自豪感,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就是属于北京了。可是一想到自己以后不能留下来,就会重新审视这座城市,走过那些小街小巷,眺望一栋栋高楼大厦,看着不同的北京人不同的生活,但是哪种生活都不是我的,喧嚣热闹、古朴民俗,这一切好像都与我无关,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从没融入过北京,因为在北京人身上看不见自己的影子。
Q:北京曾经让你受过伤吗?
A:肯定受过伤,但是北京给我的成长多于伤害,而且现在看起来带来的伤害也只是让我更快成长。
Q:你曾经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站出来为北京说话?
A:当看见一些人使劲说北京环境差、空气浑浊、人多和交通拥挤的时候,就会带点北京腔指责他们说:“合着不是你家你就可以随便吐槽对吧?”说实话北京也确实没有他们嘴里说得那么糟糕,所以很想要维护这个自己生活了4年的地方。
Q:大学四年,北京哪个事件或者是发展让你觉得特北京?
A:我觉得应该是舍友们的成长,回头看来,舍友们各自的成长和北京的发展一样快,我想这是在任何一个其他城市都不可能会有的,只有在北京这样一座城才能让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成长。因为北京是一座很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接触到的人和事形形色色,所以在这座城市里面生活,你要完全靠自己去决定,自己去选择变成一个什么样儿的人。
杜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专业
离京去荷兰读书
Q:你什么时候离开北京?为什么离开北京?
A:2014年7月,毕业后,我会去荷兰读研。
Q: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离开北京城的心情吗?
A:复杂,不舍。在北京上了四年学,这里就像第二个家乡一样。即将要离开这里,感情是很复杂的。因为这里有我的感情倾入,所以不舍,但也因为可以逃离这里的天气和让我觉得拥挤的人群,所以庆幸。可是不舍还是占据了上风。
Q:北京曾经让你受过伤吗?
A:看到房价只涨不跌,看到毕业工作的同学那么辛苦,看到太多人在这里辛苦一辈子,没时间没钱享受生活,曾经想留在北京奋斗的心就这么被击碎了。
Q:你曾经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站出来为北京说话?
A:有机会的话什么场合都会。在这待了四年,有同学有朋友有友情有爱情。北京承载了我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哪怕因为现实问题我不能扎根在这,但北京在我眼里一直都是美好的。
Q:大学四年,北京哪个事件或者是发展让你觉得特北京?
A:地铁冒出来了好多条新的线路。可能等我下次回国,我们学校门口的地铁也修好了吧。
张晨
北京体育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离京去上海工作
Q:你什么时候离开北京?为什么离开北京?
A:2014年8月,去上海工作。
Q:在北京待了这么久,你觉得自己融入北京了吗?
A:只能说是比较熟悉了吧,如果我是外国人我会把这种熟悉的感觉叫做融入。但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还是用熟悉比较好。
Q:北京曾经让你受过伤吗?
A:嗯,崴过一次膝盖,到现在还是没有完全康复……呵呵!
Q:你曾经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站出来为北京说话。
A:在和朋友们说到文化的时候。
Q:离开北京前你最想再去一次的地方是?
A:最想再去一次国家大剧院,再去一次故宫。一个最能代表北京的古老;一个最能代表北京的现代。国家大剧院是我觉得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一个地方,如果能在走之前再去欣赏一次演出,我会觉得十分开心的!故宫是极具艺术美感的一个地方,小时候来北京旅游这是必去的景点,后来自己来北京上学了,越来越觉得它很美,所以就想再去一次。
Q:大学四年,北京哪个事件或者是发展让你觉得特北京?
A:公交车的上车请刷卡下车请再次刷卡,这事儿真的特北京;还有就是雾霾,之前都没学过的天气状况,在大学期间了解得比较透彻啦。
孙晓婉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离京后回家乡工作
Q:你什么时候离开北京?为什么离开北京?
A:2014年6月底,离开北京回家(吉林)工作。
Q: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离开北京城的心情吗?
A:感谢,珍惜吧!
Q:在北京待了这么久,你觉得自己融入北京了吗?
A:其实没有。因为在校园的时间比较多,对社会上的快节奏和沉重压力感受不是很强烈。每次到五道口、中关村、国贸等这些繁华商业区,觉得自己需要努力的还是太多太多。总之,可能在努力程度和快节奏的生活上面还没有融入北京。但至少,我过得还不错。
Q:北京曾经让你受过伤吗?
A:受伤?还真没有……I LOVE BJ!
Q:你曾经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站出来为北京说话?
A:有次去旅游景点,一个广东的大爷看地上满是垃圾,就对旁边的人说:北京人素质差。听到这话的有几个北京本地的阿姨,当场就反驳,我也站出来为北京人说话……
Q:离开北京前你最想再去一次的地方是?为什么?有什么曾经难忘的故事吗?
A:国贸滑冰场、刘老根大舞台。因为我是东北人,所以喜欢滑冰,国贸的溜冰场是我在北京去过的感觉很好的一个溜冰场,每次都是和好朋友去的,推荐哦。至于刘老根大舞台嘛,嘿嘿,东北的各位都喜欢咯。
Q:北京哪个事件或者发展让你觉得特北京?
A:首选当然是北京奥运会啊。
田欢
北京化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离京回家乡工作
Q: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离开北京前的心情吗?
A:很复杂,留恋和伤感。说实在的,来北京四年,还有很多地方想去却没有去过,像潭柘寺、798,以及北京周边的城市,现在已经紧急部署了旅游计划,来北方一趟,还是想多看看吧。其次就是四年亲人般的朋友们。我要回四川了,想想分隔的距离就让人觉得伤感。
Q:在北京待了这么久,你觉得自己融入北京了吗?
A:没有,但是我从不后悔来到北京,有人说留恋一个城市是因为这个城市有你最重要的人,来这里上大学的四年让我认识了很多可爱的人,我很享受这样在北京的人文环境。
Q:你曾经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站出来为北京说话?
A:四川的朋友来北京玩,非要让我带着他们去吃老北京小吃,但很多东西他们又只吃几口,后来吃涮羊肉反响稍好点。虽然很多东西我到现在也接受不了,但也不想让他们说不好吃,后来的结果是我给他们描述纪录片里的老北京涮羊肉是什么样的。
Q:离开北京前你最想再去一次的地方是?
A:下过大雪后的故宫。我是南方人,来北京前很少有机会看见大雪,到现在我还回忆得起在北京看见第一场大雪时激动的心情。后来习惯了这样的景象,一到下大雪刮风就躲在宿舍,现在要离开了,真想在下大雪时出去走走,不打伞的那种。打雪仗这种事我一次也没尝试过,现在想来,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Q:大学四年,北京哪个事件或者是发展让你觉得特北京?
A:北京国安足球迷吧。一个朋友是骨灰级的足球迷,他老是跟我讲关于足球的一切,他们那种劲不亚于自己看电视剧的热情,就觉得特北京。
张力凡
北京化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离京回家乡工作
Q: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离开北京城的心情吗?
A:留恋和期待。留恋这所城市的昌盛繁荣、北京大叔大妈的豪爽与热情,很多人说北京人排外,可是在我看来,他们是非常热情的,起码我遇到的北京人留给我的是这样的印象,有一次我着急面试,总是打不到车,一位北京老大爷开车顺路捎上了我,那种发自肺腑的感激真的让我终生难忘。在北京生活了四年,我真的喜欢这里,却不能留在这里,林立的高楼和拥挤的人群总让我有一种喘不上气的感觉。期待自己以后的生活,自己的另一种选择。
Q:你觉得自己融入北京了吗?
A:并没有。学生似乎是与快节奏的社会不合群的一类群体。北京的多元化也并非一朝一夕走马观花就能体会到其内涵,北京胡同、四合院、皇家文化,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一定需静下心来慢慢品位。南锣鼓巷、簋街、三里屯,在一座城市里面汇集天南海北各色小吃美食,想来也只有北京能够做到了。世贸天阶、国贸、王府井,望不到头的建筑风景直叫人流连忘返。在北京你能见到在马路飞奔、疾驰如电的兰博基尼,也可以体会人力三轮、电动三轮的悠哉悠哉……北京包容了太多太多,接纳着太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如若没有十年五载,根本不可能谈得上融入北京。
Q:北京曾经让你受过伤吗?
A:如果说受伤,我认为北京给年轻人最大的伤害就是无形中巨大的压力。北京是我从小就梦寐以求的城市,也曾梦想过自己会成为北京的一份子,然而工作的压力、房子的压力、婚姻的压力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障碍。
Q:大学四年,北京的什么让你觉得特北京?
A:做国际越野挑战赛的志愿者时特北京;在国家图书馆捧一本书一坐就是一下午时特北京;在海淀剧场观看开心麻花精彩演出时特北京。大二那年,当我第一次走进首都知识的心脏地带——国家图书馆大门时,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浓厚的求学氛围,那是多年来我不曾有过的体会,这是只有在北京才能孕育的文化底蕴,只有在北京才能体会到的大气与雄浑。
文/本刊记者 陈思 马小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