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公司(Apple)可谓高层梯队设计的代名词,多数员工都不得进入传说中的设计室,记者也只能通过采访拼凑事实,或干脆猜测苹果是如何创新,在苹果当设计师又是怎么一回事的。
现在,马克·川野(Mark Kawano)来揭秘了!联合创办相片故事分享应用Storehouse之前,川野在苹果当了7年高级设计师,参与了后期制作工具Aperture和iPhone的设计。后来,他成了苹果用户体验专员,带领第三方应用iOS开发商创建适合在苹果平台上运行的软件。川野见证了苹果发布iPhone和开发多种应用的关键时刻。
在一个独家采访中,川野坦率地说起了在苹果的时光——揭穿了关于苹果及其员工的四个迷思故事的真相。
迷思之一:苹果有世界最棒的设计师
“人们最大的误解是,苹果的产品设计得比别人好,用户体验比别人棒,比别人有魅力等等,是因为苹果有世界上最棒的设计团队,”川野说。但川野在苹果时,每天与世界500强的人见面,他因此发现了一个更深刻的真理。“根本原因在于苹果的工程文化,还有欣赏设计、支持设计的组织结构。
每个员工都在思考设计的问题,这正是为何苹果的产品比别人好那么多的原因。”
人们常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创造了这个结构。但在川野看来,仅凭自上而下的高层命令,组织结构不可能起作用。这是源于全方位的命令,保证设计师的声音能得到聆听。
那么,如何创建这样的文化?川野指出,正如谷歌雇佣以谷歌的方式思考的人,苹果雇佣的是拥护公司理念的员工。“并不是说你进入了库比蒂诺(苹果全球总公司所在地)就有了超能力,”他说。当设计师拥有系统化的支持,他们能做的事就比在其他公司要多得多。(反之,设计师被人挖走并来到不利于设计的环境中时,就无法发挥在苹果所拥有的魔力了。)
迷思之二:苹果有庞大的设计团队
Facebook有成百上千名设计师,谷歌有一千甚至更多。但川野在苹果工作时,公司的核心软件产品由约100人组成的相对小型团队打造而成。“我认识每个人,知道每个人的名字,”川野说。
在极大程度上,苹果并不雇佣专家,反之,每名设计师都能设计图标和新界面。而且,由于公司雇佣的是同样支持设计的工程师,框架设计团队可以得到工程师的协助,在新应用界面上开始构建过程,而无需动手建造模型。
不过,这种方式或许会改变。
“乔布斯在世时,以设计为导向的小型组织十分有效,因为许多想法都来自乔布斯,”川野说。“如今,苹果已转变成走在顶端的大公司,因此,苹果理当以各种有趣的方式发展团队。”

据说,掌管苹果硬件和软件可用性的乔纳森·艾夫(Jonathan Ive)从营销团队招聘了某些成员,协助重新开发iOS7系统。让营销人员深入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战壕,这不啻为一条妙计。因为此策略,行业合作水平达到空前之高。
迷思之三:苹果总是有目的地创造
苹果产品的优越从细节中体现出来。比如,当你输入错误的密码时,密码框会发出震动。设计的灵感来源很难从逻辑上解释,只能说是出于直觉。川野说许多公司在研发类似的设计时,总是推迟产品开发,但其实不该这么做,因为“前有计划后有期限时,几乎不可能产生创新想法。”
川野说苹果设计师(以及工程师)经常在停工期时,想出各种聪明而互动性强的主意,如3D方形界面或基于物理的弹性图标,接着把这些想法搁置一边,直至派上用场为止。“公司也没有什么图书馆来存放这些主意,”川野说,“只是以小团队为单元,大家畅所欲言地分享想法。”
迷思之四:史蒂夫· 乔布斯的热情吓坏了每个人
苹果里面有个说法:如果你是设计师,记得要走楼梯——因为若在电梯里碰到史蒂夫·乔布斯,他会问你在忙什么。两种情况可能会发生:一,他讨厌你的想法,你可能会被炒鱿鱼;二,他喜欢你的想法,那你准备跟所有夜晚、周末和假期说拜拜吧。
“所以,不少人说史蒂夫坏话,”川野说。“但其实,他只是想要最好的,而且希望别人要的东西跟他一样。他无法理解人们为何与他意见不同,而既然志不同道不合了,为什么还要替他工作。史蒂夫无法忍受人们对工作毫不在意。”
文/MARK WILSON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