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我只想让他们在冬天暖暖地学习

  • 来源:旅游新报
  • 关键字:赵伟,西藏支教,发微博
  • 发布时间:2014-09-28 15:26

  赵伟去西藏支教,距今已过去大半年,当再次谈起这段经历,他仍记忆犹新。讲述中,他没有太多豪言壮语,只是以平实的话语勾勒出当时的情景。

  37岁的赵伟是一名老记者,做了10年的新闻,2013年他辞去工作,决定去支教。赵伟说,我只是想在适当的年纪,做点有意义的事。

  师资不足,一个人上30多节课

  2013年8月20日,赵伟踏上了去拉萨的火车,与车厢里或归家或旅行的人们不同,他即将会有一个新身份——老师。

  此前,赵伟是一名媒体从业者,做了10年的新闻,曾奔走于各个新闻事件的现场,重复着采访、写稿的工作,大多数时间被工作占据。去年8月,他辞职后,通过支教吧里的朋友了解到西藏林芝县米瑞乡中心小学缺老师,毅然决定去那里支教。

  支教,许多人曾抱有的热血想法,真正付诸行动,却需要十足的勇气。赵伟说,他一直都很关注边远山区的教育,相比成天空喊着慈善、公益,更想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赵伟是师范大学毕业,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系统教育,除此之外,还当了多年记者,会弹吉他,又因为其父亲是体育老师,对他进行过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因此,他认为语文、体育、音乐这些课程应该都能胜任。出发前,他从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那里借了教案,为支教做准备。

  经过几次换乘辗转,24日晚,赵伟抵达林芝县八一镇,在宾馆留宿一晚,学校将会派人来此接他。次日早上8点,一个皮肤黝黑的“小老头子”站在宾馆门口的一辆皮卡车前,清晨的阳光打在他的肩膀上,表情严肃神情刚毅。他就是达瓦乔,一个年仅41岁却总是自称老头子的米瑞乡中心小学后勤主任。

  从八一镇到米瑞乡路程共有50多公里,沿途往往一边是高耸峭立的山壁,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道路又蜿蜒多拐弯,这让初到此地的赵伟有些紧张。而达瓦乔甚是兴奋,一路操着浓重藏音的普通话和赵伟聊天,遇到好看的风景还特意指给他看,这样乐此不疲的介绍一直持续到学校。

  米瑞乡中心小学背靠海拔4700多米的苯日神山,面对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这是林芝县最偏远、条件最差的一所小学。校长次仁旺堆长得很像演员王志文,第一次见面,他挠着卷卷的头发对赵伟说:“我们这边不像内地,学校没有经费,买什么都要跟县教委申请,手续麻烦得很!”

  最让校长为难的是师资问题。赵伟刚到学校就发现,由于编制问题,让这里的教师资源捉襟见肘。赵伟曾问过校长次仁旺堆:“学校年年都需要支教老师,为什么不向地区教委申请多分配几个老师来呢?”次仁旺堆说:“我们学校没有编制了,每年都申请,但都批不下来。”赵伟说,米瑞乡中心小学共有6个班级124名学生(每个年级一个班,含学前班,无三年级),最多的班级40个多学生,最少的班级13个学生,当时共配备了18位在编老师,因两位受伤一位产假,实则仅有15名。

  与赵伟同期来学校支教的还有5位老师,两位是福建公派过来对口扶助的在编老师,另外三位也是志愿者,他们的到来可以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赵伟负责四年级的语文、英语、体育、科技、信息五门课,基本达到了在编老师的满课时。有一次,因两个老师请假了三天,赵伟一周上了30多节课。但是即便这样,赵伟还是经常看见有些班级因为没有老师上课,学生只有在操场上自由活动。

  和孩子们的那些事儿

  米瑞乡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34个重庆市渝中区,如此大的地方仅有一所小学,许多离校很远的孩子也只得来这里上学。为了保证安全,全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住校,每周回家一次,这也增添了师生之间的相处机会。

  在教室里上课是很枯燥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每次体育课前,他们都会早早地提醒赵伟“老师,下节课是体育课”。赵伟当然知道,可经常故意等到上课铃响过后才带他们去体育室拿器材。如果在课间去的话,一大群学生立刻围在他的身边,嚷嚷着要上体育课,叽叽喳喳不闹个十分钟收不了场。

  在体育课上,赵伟常组织班上的男同学打篮球,球场上的线由于被磨太久变得模糊不清了,于是学生们硬拖着他把球场重新画了一遍。最开始是他和学生们,后来好多老师都来帮忙,米瑞乡小学终于有了史上第一个NBA标准线的球场。由于女生个子小些,抢不到篮球,她们就玩没有对手干扰的运动——呼啦圈和跳绳。呼啦圈早被坏完了,现在他们玩的呼啦圈,是赵伟联系武汉的一个网友捐助的。

  在阳光充足的上午,也是一天之中最暖和的时候,赵伟和一群孩子们坐到操场旁凹凸不平的草坪上,跟他们聊天,向他们抽背课文,或者给他们看手机里全国各地的照片。此时,会有孩子不由自主地靠在他的身上,坐到他的身边,甚至会轻轻地帮他捶背。慢慢地,赵伟和这些孩子熟络起来。

  米瑞乡海拔不高,日照充足,每年有固定的雨季,因此这里的水果非常甜。学校操场上有一棵山楂树和几棵核桃树。正值秋天,成熟的山楂特别香甜,算是师生们最好的零食,可唯一的缺点就是只能捡落在地上的吃。如果孩子们遇到喜欢的老师,就会把山楂捏成一团请他吃,红灿灿的山楂混着地上的泥土和手上的污垢,最后变得黑漆漆的一团。赵伟说,他吃过四次,可也婉拒过无数次。

  每年藏历十月一日是林芝地区的贡布节,按照习俗,当地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当天,学校也会安排放假,赵伟被班上的学生邀请到家里过节。藏民们热情好客,先是以献哈达、敬酒等隆重的礼仪欢迎他们的到来,随后准备了丰盛的传统藏餐作为款待,孩子们也非常懂事,用攒下来的零花钱为老师们准备了小礼物。赵伟说,那天他确实被感动了,吃饭时喝了不少酒。

  发微博,为孩子征集取暖用品

  国庆节一过,海拔2700多米的林芝就进入冬季,早晚温差极大。尽管正午阳光照射时,气温可以达到20℃以上,但是夜间温度会瞬间降温,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17℃。虽然温度低,但是学生宿舍在晚上都不会关门。因为林芝处于地震带上,随时可能突发地震,如果关上门睡觉,孩子们逃生的机会就很小。赵伟说,在他支教的4个月里,就曾经历过两次地震,虽级数都不大,但是有震感。

  每天早上起来,屋顶上结满了白茫茫的一层霜。赵伟说,晚上睡觉前他们都不会把水龙头拧紧,让它保持滴水状态,要不然第二天水管被冻住,就放不出水来。孩子们起床之后,都要在宿舍门口的水龙头就着凉水洗脸刷牙,水温很低,手被冻得通红。

  吃完早饭,孩子们就会到冷得像冰窖的教室里准备上早自习,哈着手、跺着脚御寒。学校配备了足够的棉被和毛毯,但是没有能力再为他们提供暖气和热水房。最开始,赵伟会带他们到操场上跑步,一边跑一边背诵课文。苯日神山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白雪,从山峰上吹下来的风冰冷刺骨,孩子们嘴里哈着白气,光溜溜的手和脚脖子露在外面,让赵伟看了心里一酸。后来,他就每天早上烧一瓶开水提到教室,滚烫的开水倒进塑料瓶里,瓶子烫得变形了,孩子们却很开心,三两个人簇拥在一起暖手。看烧开水的量太大,赵伟就试着发了个微博求助,想给孩子们买两个烧开水的炉子。没想到刚发出不到半小时,19名网友承诺每人捐100元,并且很快就把捐款打到了学校后勤主任达瓦乔的卡上(学校没有独立账户)。再后来,经过赵伟多次在微博上发布学校情况后,很多网友又寄了很多热水袋、袜子、手套过去。

  赵伟说,自己的能力有限,虽然这些举动,不能彻底改变学校落后的条件,但是能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也让他感到欣慰。

  在冬天,对于住校的师生来说,洗澡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学校本来有一个公共浴室,依靠太阳能加热水温。夏秋季节,还能派上用场,一到天冷的时候,水管被冻住,水就上不去,浴室也就变成摆设。赵伟说,刚到学校那会儿,他和几位支教老师在教师宿舍的院子里搭了一间简易厨房,没办法的时候,只能烧水在那里洗澡。可后来这个厨房成了“第二课堂”,班里孩子们经常在里面一边烤火一边上课。最后,他们每周只得到离校很远的县城去洗。

  苦中作乐的支教生活

  相较于大城市的生活,支教的日子艰苦又单一,可对赵伟来说,却充满了苦中作乐的趣味。学校处在米瑞乡的政府、派出所、医院和农行(只能用存折)附近,这个区域集齐了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的功能,被赵伟笑称为“CBD”。“CBD”全长不超过200米,左边依次是小学、派出所、政府、医院和农行,右边是一排商铺和餐馆,主要是汉族人、藏族人和回族人经营。

  由于高原上气候干燥,在学校附近商铺买的新鲜蔬菜一般放不过周三就会脱水,非常不容易保存,所以,赵伟每周会集结一帮老师去八一镇储备食材。往返八一镇和米瑞乡的次数多了,赵伟惊叹这一路都是被旅游指南忽略的景点,世界古桑王、古柏王、桃花林、达则寺、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两江交汇处等,他都能如数家珍地报上名来。有美景作伴,即使一去一回三个多小时的舟车劳顿,也让赵伟觉得值了。

  除了美景,美食当之无愧成为支教生活的一大调味品。赵伟说,支教期间,基本把藏族的传统食物吃遍了,后来他决定和来自福建的支教老师张金锭搭伙换换口味,两人都擅于做菜,一个好麻辣一个喜咸香,各自做了几顿后,都觉得对方的厨艺不错,可在菜的口味上不能相互满足。坚持了一阵子,赵伟终于妥协了,他负责劈柴、生火、切菜,而由张金锭掌勺,倒也和谐。

  有时候,赵伟实在馋了,就到雅鲁藏布江边钓了几次鱼。赵伟说,虽然现代的藏族人不吃鱼,但是有一句西藏的谚语——“春天的鱼国王都吃不到,秋天的鱼乞丐都不吃”证明在佛教传入之前,西藏人不仅吃鱼,而且对鱼还大有研究。雅江鱼的鱼头不大,身子细长,因为常年生活在高海拔的雅鲁藏布冰雪消融的冷水中,肉质细嫩,是绝对的上乘食材。无论用来水煮,或清蒸,鱼皮厚而有韧劲,鱼肉鲜美,回味甘甜。

  一杯践行酒,道出真朋友

  时间过得很快,12月到了,天气越发寒冷,这也预示着这个学期快要结束。学校下过几场雪,这是所有老师和孩子们的娱乐时间,在一起打雪仗、堆雪人,赵伟就在一旁给他们拍照。赵伟说,离回重庆的时间更近了,某个时刻突然想起,既开心也有伤感掺杂在里面。

  期末,赵伟给孩子们监考、改卷后,为期四月的支教工作也圆满完成。临走前,学校已经放假,赵伟并没有通知班上任何一名学生,他说,看到过前几个支教老师和孩子们难舍难分的场景,轮到自己的时候,确实没有勇气再去面对。

  离别前夜,学校为赵伟专门举办了一个送别宴,校长和好多老师都到场参加,带来了本地人非常喜欢的青稞酒和拉萨啤酒,酒过三巡,校长对赵伟吐出了埋在心里的话,以前学校也曾有好些志愿者来学校支教,可有些人抱着旅游的目的而来,刚到两三周就突然离开,再无法再联系上,所以当赵伟和其他几位支教老师刚来学校的时候,他下意识保持了防备心理,害怕这一行人同样呆不了多久就走了,但是,相处下来,他发现赵伟对孩子们负责,还为学校申请援助,这些事情让他交定了这位朋友。

  虽然离开了,但赵伟依然惦记着学校的破旧大门、凹凸不平的足球场、倾斜的围墙以及冬天冷得像冰窖的教室,在回重庆后,他也曾私底下为学校组织过一些捐款捐物的活动。赵伟说,他会持续关注这个藏区的学校,尽其所能让它变得更好一些。

  文|廖玉婷 美编|戴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