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二代”炫五官
- 来源:发明与创新少儿天地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超二代,五官,动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8 10:07
“一双眼睛看四方,两只耳朵听声响,一个鼻子闻花香,一张嘴巴喝热汤,两片嘴唇亲爸妈,撅起小嘴像这样,两个脸蛋胖嘟嘟,它们都在我脸上。”
虽然,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但是,人体的五官却“不见经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想拥有更强大的力量,于是,各种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高科技产品闪亮登场,帮助人类实现“超能梦”。
当人类为了“延长”五官而绞尽脑汁时,动物们却“悠然自得、不思进取”。
你千万不要小看了“游手好闲”的动物们,他们可是货真价实的“超二代”,与生俱来的各种神奇力量,足以让你大吃一惊。
人类的眼睛素有“心灵之窗”的美誉,与这双会“说话”的双眸相比,动物的眼睛在结构和机能上的差别和特色,可谓千奇百怪。
另眼相看
走进大自然,当动物们用各种数量的眼睛凝视你时,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
在澳大利亚的国土上,你会遇到一种蜥蜴,头上长有3只眼睛。它用3只眼睛环视四周,以防不速之客的到来。
在南美洲的江河中,有一种戴双焦点“眼镜”的鱼,人称“四眼鱼”。从外表看去,四眼鱼只有两只眼睛,但每只眼睛却有两个瞳孔。当它沿着水面游动时,不仅能够看清水里的猎物,还能欣赏天空的美景,劳逸结合。
蜘蛛的种类不同,眼睛的多寡也不一。南美洲有一种猛蛛,头部有6只眼睛,成斜十字形排列;普通蜘蛛有8只眼睛,长在头部前方的一对又大又亮,头部两侧的6只起配合作用,在360°的空间里准确地察看物体;还有一种圆蜘蛛,竟然长了12只眼睛,胸前长着8只,两侧各长2只,不论横行直走,它都能眼观六路。
眼睛最多的非蜻蜓莫属,它有一双圆鼓鼓的复眼,每个复眼由10~30000个小眼组成。眼睛多不代表视力好,因为每个小眼都是独立的,看到的只是整体形象中的一小部分,把所有小眼看到的图像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幅像马赛克一样的粗粒图像。所以,复眼多的昆虫看物体时,总是模糊不清。
火眼金睛
既然昆虫视力这么差,为什么蜻蜓能在空中敏捷地捕食,讨厌的蚊子和苍蝇又怎能轻易地躲过人类的“降蝇十八掌”呢?
原来,昆虫的复眼有一大特点,对移动的物体非常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人眼需要0.05秒才能看清轮廓,它们只要0.01秒就可以做出反应。这种对移动物体的反应能力,是昆虫至今仍能“笑傲江湖”的最大法宝。
鹰没有复眼,却是鼎鼎有名的“千里眼”。鹰常在白天活动,它的视觉细胞密度达到每平方毫米100万个左右,即使翱翔在千米以上的高空,也能把地面上的猎物看得一清二楚,准确地从众多景物中辨认出像田鼠那样的小动物。
猫头鹰则相反,大白天里,它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眼前的一切熟视无睹。一到晚上,它就打起了精神,在微弱的光线下搜寻猎物。在漆黑的夜里,猫头鹰的视力比人高出百倍以上。
猫能成为“捕鼠高手”,得益于一双夜光眼。它的瞳孔可以随着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者放大,“早晚像枣核,中午眯成线,夜里像满月”。
黑白不分
大自然的青山绿水、花红柳绿似乎不够迷人,动物们“不分青红皂白”,纷纷将世界换上了另一种颜色。
哺乳动物几乎都是色盲。猫、狗、羊、马等都过着平淡的灰色生活,世界在它们眼中通通变为黑、白、灰。
西班牙的斗牛场上,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以为是如火的红色激怒了它。其实不然,公牛对颜色并不敏感,真正使它愤怒的是那张在眼前不停晃动的斗篷。如果换上其他颜色的斗篷,公牛依然会为之“疯狂”。
相比之下,飞禽多是“好色”之鸟,除了某些过惯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许多飞禽都会“察颜观色”,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来吸引异性。不过,鸟类并不能识别所有的颜色,许多鸟类无法辨认蓝色和紫色。
昆虫认色的天赋也不尽相同。蜻蜓对色的视觉最敏锐;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对颜色各有喜好,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天花板和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色、蓝色和黑色,尤其偏爱黑色。
耳朵常帮忙
假如有这样一声超级现场音乐会,登台“演唱”的是蜜蜂小姐,那么我们人类需坐在3米至4米的位置聆听,狗可以在20米至30米处聆听,兔子站在100米开外就可以听到了!而猫头鹰和蝙蝠大侠更可以利用主动侦测方式在500米外欣赏……
奇形怪状
哇,真是“人比动物,气死人”啊!
在充满奇迹的地球上,动物的耳朵不仅本领大,还很有“性格”。
耳朵也分“好孩子”和“坏孩子”,好孩子乖乖地守在脑袋两侧,坏孩子却常常离家出走,另寻它处。
昆虫中,只有蟋蟀、蚱蜢、蝗虫、蝉和部分蛾类才有“鼓膜”那样的耳朵,可是它们并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腿上或是身躯两侧。
蟋蟀的耳朵长在大前脚的胫节(小腿)上,上面有薄膜覆盖,可感觉声音的振动;苍蝇的耳朵长在翅膀基部的后面;飞蛾的耳朵,有的长在胸部,有的长在腹部,捉迷藏似的……
深藏不漏
很长时间,人们以为鱼没有耳朵。
鱼听到了很不开心,虽然没有明显的外耳轮廓,但是深藏不漏的内耳照样能“打听消息”。
鱼的耳朵不与外界相通,而是被保护在头两侧的囊中,囊就在眼睛后面。由于声音在水中传播要比在空气中容易得多,鱼的体内有大量的水,声音能快速地穿过鱼的身体,到达耳朵。
鱼没有鼓膜,它们用另一种方式收集声音。鱼的内耳与鳔相连,水中的声音使鳔壁振动,就像声音穿过空气使鼓膜震动一样,然后振动沿着与鳔相连的一串小骨头传到耳朵里,这样,鱼就能听见了。
大部分鸟儿的耳朵都在细小羽毛的掩藏之下,以减少风声的影响,使其他声音更有效地进入耳朵。一些可以潜水的鸟类,如企鹅的耳朵也有羽毛的保护,以防稚嫩的内耳遭强大水压的破坏。
身兼数职
有研究表明,人类接收外界的信息85%是通过眼睛,只有14%是通过耳朵来完成。而动物们的耳朵,除了充当听觉器官外,还要身兼数职。
在树林中蹦蹦跳跳的松鼠,为了不被树枝、荆棘伤害,会用耳廓来保护眼睛。猞猁的耳朵尖儿上的那撮毛,能帮助它判断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如果剪掉它们,猞猁就不容易辨清声音的方向了。
猫的耳朵能清晰地辨别从3英寸到3英尺范围内的声音来源,并能从物体的前后移动中定位声音的确切来源,同时引导眼睛的方向。猫在低矮的墙上不慎滑落时,仍能保持平衡感,这完全得益于内耳的一个装置。
能把耳朵当眼睛使的,当数空中飞行的蝙蝠了,它的耳内具有超声波定位结构。蝙蝠飞行的时候,由口和鼻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附近物体便反射回来。蝙蝠根据回声,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若是没有鼻子,人类将会失去嗅觉;若是没有鼻子,动物将会遭遇什么?
“鼻”灵“鼻”巧
狗的鼻子非常灵敏,湿润状态时更有利于增强嗅觉。人的嗅觉细胞约有500万个,覆盖着鼻腔上部黏膜的一小部分,面积仅5平方厘米左右;而狗的嗅觉细胞大约为12500~20000万个,在鼻腔上所占面积达150平方厘米左右。正是由于狗鼻子有超人的嗅觉功能,所以它一直以军犬、警犬和搜救犬等身份被世界各国所聘用。
大象的鼻子由4万多条肌纤维组成,里面有丰富的神经联系,鼻端有许多感觉灵敏的纤毛,不仅嗅觉灵敏,而且是取食、吸水的工具和自卫的有力武器。
每次进食,大象先用长鼻子把植物卷起,把它们从地里连根拔起,在腿上或树干上拍打掉泥土,然后才送进口中。每次喝水,大象先将水吸到鼻子,再把鼻子放进口中,再把水喝下去。在河边或水塘边洗澡时,大象可以把鼻子弯到背上,像莲蓬头似的将水喷洒在身上。
海豹等可在水中活动的哺乳动物,其鼻孔可自由关闭,从而避免了潜水时呛水。水禽的外鼻孔虽然不能闭合,但在入水后,鼻粘膜也能将外鼻孔堵住,使水无法进入鼻腔内。
雌雄有别
虎皮鹦鹉鼻子的颜色是区别雌雄的主要标志,呈兰色者为雄性,呈白色者为雌性;疣鼻天鹅则是根据黑色疣鼻的大小来区别雌雄,大者为雄性。
更有趣的是,雄性长鼻猴的鼻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由于颜色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挂在脸上的一个红气球,一直悬垂到嘴的前面。大鼻子还能向前挺直,并上下晃动,样子十分滑稽可笑。
鼻行天下
据说,在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岛上,生息着一种奇妙的哺乳类动物,它们既奇形怪状,又“倒行逆施”———脑袋朝下、尾巴朝上,倒着走路,在动物分类学上被称为“鼻行类动物”。
它们的鼻子有的像柱子,有的像喇叭,有的像蜗牛。鼻行动物的鼻子有众多功能,不但可用来爬行、跳跃,甚至还能用来捕捉虫子。它们的四肢已经退化,所有功能只能由鼻子完成。
不过,没有人一睹真容,科学家认为,鼻行动物只是虚构的一类生物。
嘴巴有功劳
谁的嘴巴像针管?猴子的嘴巴里长着“口袋”吗?鲨鱼有多少颗牙齿?啄木鸟的嘴巴为什么能像听诊器一样,在树干上敲几下就知道树虫在哪里?……别着急,答案马上揭晓。
我型我show
蚜虫的嘴巴如同一根医生注射用的针头,尖端锋利,中间是空的。想吃东西时,它们就把嘴巴刺入幼嫩的植物体内,贪婪地吮吸可口的汁液,使植物的叶子发黄、萎缩甚至枯死。
猴子喜欢群居,又喜好打架和互相抢东西,所以猴子嘴巴的鼓包专门用来临时贮藏水果食物。等抢到实在塞不下了,猴子就会找个角落,自己慢慢品尝。
一口好牙
一提到鲨鱼,人们就会感到不寒而栗,特别是大白鲨的那张血盆大口,似乎可以咬碎任何东西。
牙齿是鲨鱼最强大的武器,它不是像海洋里其它动物那样恒固的一排,而是有5、6排,像屋顶上的瓦片一样彼此覆盖着,随时待命。一旦最外层的牙齿发生脱落,“候补”的牙齿就会马上向前移动,填补空位。
同时,在鲨鱼生长过程中,较大的牙齿还要不断取代较小的牙齿。因此,鲨鱼在一生中要更换数以万计的牙齿。据统计,一条鲨鱼在10年以内竟要换掉2万余颗牙齿。
啄出事业
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医生”,长着一个又硬又尖的长嘴,敲击树干时笃笃作响,通过声音便能对害虫进行准确定位。
施行“手术”时,嘴巴就像一把凿子,三下五除二把树皮啄开,凿出一个洞,随后伸出一条细长带钩的舌头,瞬间把害虫纳入腹中。
如果虫穴很深或通道弯曲,长舌头够不着,啄木鸟就会使出“声波骚扰战术”———用硬喙敲击虫穴部位,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使树干的孔隙发生共鸣,躲在里边的小虫感到四面受敌,四处逃窜,啄木鸟便有了搜捕机会。
本刊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