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的无名之朴

  这位母亲的无名之朴,是可以镇住这个浮躁时代的本。这是引领中国乃至世界走出迷茫和蹉跎最需要的品质

  荷兰人处理MH17航班事故的沉静与对生命的敬畏,深深打动了地球人,也让我记起了一个中国母亲催人泪下的故事。这是《读者》2011年第15期的一篇文章《母亲的放弃》:

  一个湖南山区的老母亲罗瑛,唯一的亲人儿子被司机全责给撞死了。突然降临的丧子之痛,会让这个文盲母亲以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行动为儿子讨回公道呢?她谢绝了亲朋的陪伴,怕人多嘴杂难以心静。坐火车赶到大连,分分钟钟念叨“不添乱”。第一天她去看望肇事司机的家,火化了儿子;第二天她抱着爱子的骨灰游大连;第三天没有要任何赔偿就踏上返程路,因为儿子要早一天入土为安。

  几天后,肇事的公交集团的人开着两辆满载食品的卡车,去湖南山区看罗瑛。当地满目苍凉,无言地述说着山区的贫穷。之后的几年间,知道了罗瑛故事的人们,不断去高明村,帮助建校舍、建房屋、修马路、开拓生产经营,高明村有了全然不一样的景象。

  罗瑛的故事感天动地。天塌了,太多的人会像一根浮萍一样被裹挟着走。而罗瑛却能够虚静归根,不受一点外在因素的干扰,默默坚守着一个母亲的初发心:儿子去天国了,他的灵魂已经跟物质没了关系,这段路不能被人世间的欲望拖拽。这样的初发心和终极目的,让她有了不一样的淡定。丧子之痛没有淹没她的慈悲之光、她的爱。而她的爱,可以融化这个世界。罗瑛是一束耀眼的强光,直接穿透了当今被厚重的雾霾遮蔽着的国人的心;她是一面奇大无比的镜子,映照出一幅幅或丑陋或光鲜的脸。

  她不跟人闲聊。她不跟关心她的人聊天。她不需要从别人那里拿取智慧,她相信他只要把心放平了,内在的智慧本自具足。她行动简单清晰。闲聊是滋生诅咒的祸首。她要让语言没有罪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她不受私欲驱使。她的心不受别人打扰,她也不去打扰别人的心。她的心如如不动,而又随机而动。一般人从往昔到今天,从今天到未来,过程中不断受他人的冲击。而罗瑛从未来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往昔。一切都顺着生命的圆满去思索,去行动,去使劲。她的心是无善无恶的透明体。这是何等超凡的定力呀!

  她不妄加猜测。她直接进入事实,直接面对学校的、公交集团的、肇事司机的真实。她的心只跟着爱而行走进最细微的真相。看上去恍恍惚惚,呈现出来的却是大道之光。而在这不耀眼的光芒中,又有着切实的内涵。再往里看,还有着精神的坚守,而那种精神就是对老天的爱和敬畏。

  她努力做到极致。她为儿子,心里只有儿子,她要守护住儿子的前程。儿子横遭不测,罗瑛则把后半段做到了完美:给儿子的生生世世,画上了一个最光亮的标点。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她没有钩子,没有堆积物,没有目的心,没有利得心,没有绳索,纯然是透明的爱与光芒,与万物声息相和。

  实现中国梦,首先人人要回到自己的生命本源,回归中华文明的本上。罗瑛的无名之朴,是可以镇住这个浮躁的时代的本。这是引领中国乃至世界走出迷茫和蹉跎最需要的品质。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在这个民族的朴实的传说里;一种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的精神,恒存在无名之朴而又朗朗上口的故事里。 王育琨,北京大学企业家研究中心主任、管理专家和并购专家、地头力管理机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哲学家。

  撰文:王育琨

  来源:慈传媒《中国慈善家》10月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