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策不能养懒汉
- 来源:时代金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扶贫政策.懒,贫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1 09:44
《北京晨报》消息,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10月14日表示,个别国家级贫困县存在有脱贫后不愿“摘帽”,“戴着贫困的帽子炫富”的现象。下一步,扶贫办将采取改革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建设扶贫县的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贫困县的退出机制三项措施来控制此类现象。
点评:懒汉总想着不劳而获,而如今一些贫困县在这种思维下,滋生了对扶贫政策依赖的惰性,为了保住“帽子”,宁愿在上下钻营和数据造假中花功夫,而不愿在经济发展中下力气。为了维持炫富的成本,营造了大量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而且可能产生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问题。甚至,为了显示其“安贫乐道”,对于一些社会力量想要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也是百般抗拒,或者要求其与之沆瀣一气,套取扶贫资金。
国家确定“贫困县”,是希望通过扶贫,帮助一些经济贫穷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缩小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但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种扶贫模式也暴露出了诸多不足。比如,对扶贫资金缺少约束,只管发钱不管花钱;再比如,贫困县的“帽子”往往终身有效。因此,个别贫困县躺在优惠政策上“乐不思进”的懒汉现象要得到破解,也应回归到扶贫政策调整上来。
要防止扶贫政策养“懒汉”,必须多管齐下。首先,改革贫困县的考核机制。过去各省对县的考核主要以GDP为导向,现在需要降低GDP在考核中的比重,引导贫困县把工作重点用在关注民生,用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面。其次,建立约束机制。作为贫困县,享受国家的政策支持,就应该接受相应的约束。比如规定贫困县的必须作为事项等。再次,建立退出机制。贫困县是否退出该由上级部门根据该县动态情况来判断,对已经脱贫的,要逐渐取消政策倾斜;对弄虚作假的,要追究其相关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