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市场导向压根创新实践立本

  • 来源:中国品牌
  • 关键字:低碳经济 市场导向 创新实践
  • 发布时间:2010-06-01 10:3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中国企业来说,发展低碳经济,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纲举目张每个企业应该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企业、员工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整合创新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以及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

  税收调节通过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的分析,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业内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

  示范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企业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具体分析如下:

  纲举目张——成本与收益的有力保障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中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结构不均衡,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态、资源等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如产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低碳经济则是减少发展对生态系统破坏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包含减排和建设两个方面,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进而减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增加森林覆盖率等生态建设手段。

  低碳经济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经济领域,关键在高耗能行业。比如,仅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个产业耗能就占我国全部能耗的51%,这部分产业中许多产品是外贸产品或服务外贸的产品。这些行业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强度是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的1.5倍,是全部工业产业碳排放强度的两倍多。未来,必须抑制高耗能行业尤其是其中的产能过剩行业过度扩张,积极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这些行业的用能水平和效率严格监管,大幅度降低这些产业的排放量。

  所以2010年1月27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主任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成立,就是从国家战略高度上,要力争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下,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社会各行业的碳强度减排目标,尤其是能源重化工业减排为突破口,平衡成本与收益。

  整合创新——竞争力突破的核心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技术”。而低碳技术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等众多新领域。不过,将来哪一种能够成为主流技术,关键看谁能够率先突破。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果我们在一些研发上抢先突破,我们就具备了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每个企业一定要确定重点研究技术领域,集优势全力争取率先突破低碳技术。比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生物与工程固碳、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应用等等,以此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税收调节——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武器

  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为此,每个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1.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有负面作用,是有环境成本的。既然如此,就应该对企业征税。碳税跟能源税不一样,征能源税可能会打压可再生能源,但如果加以区分,只对碳征税,那么就只会打压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较成本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也会增强。所以,征收碳税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行,而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

  2.所有技术的研发、运用,都会经历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转化过程,如果我们政策上给予补贴,就会加速降低成本的过程。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商业竞争力,而社会成本又比较低的能源和技术进行补贴,会使它们更迅速地成长,走向市场竞争。

  3.对于消费者行为,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对奢侈浪费加以限制。我们的碳排放空间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给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得交税,超得越多税率就越高,跟我们的所得税一样。这样既兼顾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可以使消费者行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费的部分。

  4.要对公共消费加以控制。中国企业的公共消费浪费特别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车多数是公车;办公大楼里,空调用电等浪费也很普遍。而在一些碳控制不错的外企,非常注重公共消费的低碳化,CEO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这点而言,管理层要率先垂范。

  示范推广——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这两个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并陆续向全国推广。实际上,这样的试点模式已经在各个行业企业中推广进行中:低碳社会实践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城市实践区等。以最大力量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试点区是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之一。因为,各个同类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企业由“高能耗”向“低排放”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些前进中的企业一定可以实现“低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策略总结:“三枪拍案”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其实不是时髦的概念,它是可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企业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只有低碳社会才是可持续的社会。

  在笔者看来,在低碳时代的国际经济舞台上,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先锋队”。它要想占据舞台中心,需要把准市场脉搏,掌握好“三杆洋枪”。

  第一枪叫“抢占渠道”。高能耗给我们的教训是,我们的企业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不能直接与国外消费者对话,即使我们的产品再好,利润还是由掌握渠道的国际采购商赚取了,因此我们要加快建设自主营销网络,通过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专卖店,通过并购、参股获取产品销售渠道,建立起直达终端客户的产品销路,抢占话语权。

  第二枪“技改兴贸”。低碳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低碳技术和技术应用的竞争,在中国确实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更多的企业仍处于粗放型、高能耗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切实抓好研发、技改和自主创新工作,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应用低碳生产模式,扩大产品出口。

  第三枪“品牌为先”。在低碳时代,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也需要低碳品牌来集中体现,企业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力度,以创建自主出口品牌为龙头,在产品创新、产业升级、管理优化等方面求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出口竞争力。

  总而言之,中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兴起,以及由此所催生的碳市场的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中重大的历史机遇。在这个机遇中,每个企业都应当前瞻性地识别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并且创新性地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准备,能够成长为中国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巨大赢家。最关键的是,通过调整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战略,投资于迅猛增长并且获利丰厚的低碳经济产业,同时利用碳市场为企业的低碳转型获取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实践,能够使得企业分享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