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送转”陷阱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送转,内幕交易,炬华科技,龙净环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0 12:08
做局者借“高送转”噱头,或是内幕交易、或是拉高出货、或是输送利益,到头来受伤的只能是中小投资者。
利润分配预案公布之前,保税科技(600794.SH)出现交易异象,大宗交易活跃,女董事精准扫货。一时间,内幕交易传闻四起。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调查发现,证券市场中涉嫌内幕交易的公司恐怕不止保税科技一家,“高送转”题材或已成内幕交易重灾区。
做局者借“高送转”之名炒作股价,或是内幕交易、或是拉高出货,到头来受伤的总是中小投资者。若想不受伤,无疑需让市场回归理性,拒绝炒作,谨防“高送转”陷阱。
保税科技蹊跷高送转
12月6日,保税科技发布2014年利润分配预案预披露公告。据公告称,保税科技控股股东张家港保税区金港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金港资产”)提议,以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54162.46万股为基数,每10股分配现金股利1.00元,共计5416.25万元;同时,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2股。
公告一出,保税科技开盘即刻涨停。但股价涨停之际,保税科技也被曝出存有内幕交易之嫌。
有媒体指出,保税科技公布利润分配预案之前,其股价曾出现快速拉升之态。12月5日收盘前最后一小时,保税科技股价突然飞涨。当日14时,保税科技股价尚为14.07元/股,跌幅1.68%。一小时后,保税科技股价却被拉升至15.03元/股,并最终以14.99元/股收盘,单日股价波动幅度高达8.49%。
同时,媒体还指出,保税科技董事全新娜曾在11月19日耗资2153万元大笔购入公司股票154.92万股;另外,在预披露公告发布之前的一个月内,公司的大宗交易也表现极为活跃。数据统计显示,自10月28日至11月19日间,保税科技累计发生大宗交易9次,交易股数合计1100万股,交易金额约1.3亿元。
除了被质疑存有内幕交易之嫌,保税科技还被认为有炒作股价的嫌疑。
保税科技2014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公司资本公积金余额仅为4198.94万元。然而,在10月28日公司发布的三季报中,其资本公积金却突然暴增至6.88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保税科技曾在2013年10月1日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拟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9503.19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4600万元,用于张家港保税港区内建造31.58万立方米的储罐、收购中油泰富9万立方米罐区资产,以及在区外收购仪征国华公司100%股权,以实现区内外延式发展和走出去的异地扩张发展战略。
2014年8月,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得到证监会批准。9月27日,保税科技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结果暨股本变更公告。公告披露,公司以11元/股的价格定增6727.27万股,募集资金7.4亿元。其中,公司控股股东金港资产以4.4亿元,认购4036.36万股;国联安基金认购1440万股,认购金额1.58亿元;华安基金认购610万股,认购金额6710万元;广发基金认购190.9万股,认购金额209万元;自然人杭谷认购450万股,认购金额4950万元。
保税科技资本公积的暴增,和此次定增不无关系。然而,刚刚获得资本公积,便进行了高送转,且大股东独占定增60%份额,其中深意自然不言而喻。
高送转或成内幕交易重灾区
不仅如此,本刊记者在查阅上市公司2014年利润分配预案时发现,涉嫌内幕交易的公司恐怕不止保税科技一家,高送转或已成为内幕交易“重灾区”。
12月11日,吉艾科技(300309.SZ)发布了201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预披露公告。据公告称,公司拟以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21727.40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按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元-1.5元,同时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然而,就在公司发布利润分配预案的前一天,即12月10日,公司独立董事陈刚之女陈卓荦,以19.94元/股的价格提前买入吉艾科技7000股。之后,又在12月12日,以23.08元/股的价格卖出该股。短短两日,获利两万余元。
3月5日,炬华科技(300360.SZ)发布了201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公司拟以总股本7928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共计派发现金股利3964万元;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红股2.5股;另以公司目前总股本7928万股为基数,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2.5股。而同样是在预案公布的前两天,公司关联人购买了公司股票。资料显示,3月3日,一名名为刘劲松的投资者,以65.77元/股的价格买入炬华科技3800股,而此人与公司独立董事刘晓松为兄妹关系。
过去的几年中,利用高送转题材进行内幕交易的案件时有发生。2013年,证监会曾集中查处过一批利用高送转进行内幕交易的上市公司,然而,内幕交易行为却始终未能得到根除。究其原因,或许与违规成本过低有关。
2013年2月23日,龙净环保(600388.SH)发布2012年利润分配预案预披露公告。据公告披露,公司第一大股东福建省东正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及第二大股东龙岩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因此向董事会提议,以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21381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4元,同时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以21381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共计转增21381万股。
公告发出后,龙净环保股价大涨,仅三个月时间涨幅便已超过70%。但此次高送转的背后却暗藏内幕。
2013年8月3日,龙净环保发布公告称,因涉嫌内幕交易,公司首席执行官吴京荣于8月2日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后经查证,吴京荣曾在利润分配预案公布前一交易日的最后10分钟,分6笔买入龙净环保50714股,成交金额为171.90万元。之后,吴京荣又于2月25日将所持股票全部卖出,仅一个交易日便获利10.75万元。
证监会对吴京荣的处罚却仅仅是没收违法所得10.75万元,并处以10.75万元罚款,违规成本着实不高。
更让人诧异的是,2014年8月30日,龙净环保发布了授予公司首席执行官吴京荣先生“终身CEO”荣誉称号的公告。公告称,为表彰吴京荣首席执行官15年来一以贯之的付出和突出贡献,公司董事会决定,授予吴京荣先生龙净环保“终身CEO”荣誉称号。
“高送转”陷阱
低廉的违规成本,让内幕交易有恃无恐。不理性的投资方式,则成为内幕交易的辅料。
似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送转渐渐演变成了公司炒作股价的工具。有资料记载,1996年上半年,深发展(现平安银行,000001.SZ)推出10股转增10股的分配方案。当时,借由此方案的推出,深发展在短短三个月之内走出了涨幅300%的惊人之势。之后,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开始效仿。通过抢权、填权的不断炒作,高送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股价推至云端,股民们对“高送转”股票的追捧也随之狂热,一些庄家放言“做庄太容易,只要十送十”。
时至今日,“高送转”依然是炒作的好题材,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参与到这个炒作游戏之中,10股送/转10股的分配方案俨然成为标配。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共有440家上市公司推出利润分配预案,其中进行10股送/转10股的就有171家。
然而,“高送转”的实质却只是股东权益的内部调整,既不会改变净资产收益率、也不会对所有者权益造成影响。“高送转”后,上市公司除了股本增加、股价回落以外,并不见得对公司有实质性的影响。就像人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把蛋糕分成八块会比分成七块多一样,“高送转”说穿了也只不过是个偷换概念的游戏而已。而且,一味地借“高送转”题材进行炒作,忽视了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发展愿景,势必会导致股价和市盈率的虚高。久而久之,企业的投资价值也将彻底丧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送转”犹如春药一般,让人兴奋却并非常态。在“高送转”的炒作迷局中,策划者处心积虑、理智者冷眼旁观、跟风者趋之若鹜。殊不知,做局者借着“高送转”的噱头,或是内幕交易、或是拉高出货、或是输送利益,到头来受伤的只能是中小投资者。
消除“高送转”炒作之风,还市场以理性。填平“高送转”陷阱,内幕交易也将消弭于无形。
本刊记者 王东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