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童:驻京办喊冤的民间解读
- 来源:廉政瞭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5-23 17:50
“网上对驻京办的质疑和指责,我们很无奈,觉得很冤枉。”身陷“茅台门”事件的河南两家驻京办,在承受了网络舆论和上级的双重批评后,向媒体叹起了“苦经”。
因为花了66万元买到777瓶假茅台而“一举出名”的河南许昌、漯河这两家驻京办,再度向媒体竭力表白:这批酒“我们是帮下属的酒店和老家漯河宾馆代购的”。
两家驻京办为什么会“觉得很冤枉”?我来试作一番民间版解读——
“冤枉”一,既为驻京办,平时安排和招待好来京的各路要员与贵人,无疑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然。可令驻京办人员感到窝火与寒心的是,以前好酒好菜接待来宾时,人家根本不提酒太贵了、菜太多了。而一俟“茅台门”风波出来了,却都退避三舍躲得远远的,只让他们来挡网民臭骂、挨领导训斥。
“冤枉”二,作为地方上的驻京办,虽说在京城里算不得什么显赫机构、重要部门,但其工作人员,至少也是三教九流门路颇广、各种关节混得极熟的聪明之人。倘说采购一些正宗茅台酒这样的小事,想必也不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冤就冤在,没想到竟然中招被骗,“合作伙伴”的寡情薄义,实在太令他们伤心和失望了。
“冤枉”三,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北京,各种驻京机构要超过一万家,每个“据点”每年为此而耗费的金钱更是动辄数十上百万。这么多的同行,这么多的茅台,偏偏在自己这个小小的地盘出了事,并搞得举国关注、名声远扬,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这运气也实在太差了。
河南两家驻京办的“内心冤屈”,或许还远不止以上这些。不过,正所谓“吃一行、怨一行”,天下又哪有只享快乐、不遇麻烦的工作呢?所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相信“驻京办”干部们也是懂的。当然,他们也可以期待“不再受冤枉”。在什么时候?在适应形势、革除旧弊,全面撤销这种只起跑腿接待作用“驻京办”的那一天。问题是,他们真的愿意这一天的尽快来到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