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偶然成就的高冷科学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最强大脑,高冷科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1 15:40
小众题材大效应
第一季《最强大脑》是2014年唯一一档收视率破2%的省级卫视同时段(周五晚10点)节目。《最强大脑》的节目定位是一档科学真人秀节目,是小众化的选题。科学,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往往是严肃、理性、枯燥的,科教类电视节目也是曲高和寡,在泛娱乐时代中越来越难吸引普通观众的目光,虽然也在尝试故事化、平民化的表达方式,但是很难摆脱精英色彩,因此,在以往的电视节目制作中,尤其是娱乐节目很少触及“科学”。而《最强大脑》则将目光投向“科学”这个电视节目中较为小众化的选题,并且选取了“脑科学”这个更加冷僻的领域,结合了“娱乐”这一观众最为熟悉、最易接受的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同时,《最强大脑》作为一档形式新颖的科学真人秀,不仅有严苛的科学尺度把关,更有不缺乏情感的温度和人性的共鸣。因此,节目获得了不俗的收视表现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最强大脑》第二季的回归,多少带着些贵族气质,第一季已经激发出观众对于科学这一领域的热衷,天然形成的“陌生化”的距离感让第二季更加令人期待;节目在包装上更富科技感,这种让人目眩的场景和道具比第一季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每期节目的特约嘉宾选择也是最具吸睛效果的明星、红人。
按照节目形式看,《最强大脑》并不是一档依靠明星吸引眼球的节目,节目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道具的制作研发及全国挑战选手的表现,这也是节目最核心的竞争力。但是第二季《最强大脑》道具的投入超出了第一季好几倍,嘉宾明星有范冰冰、舒淇、章子怡、周杰伦,甚至邀请了卷福。由于《最强大脑》不同于一般的综艺节目,被邀请的明星首先要喜欢这档节目,然后要配合节目组定制的特别的脑力相关的环节。从首期范冰冰加盟的效果来看,范冰冰在节目中找到最合适的定位,她不自居于明星身份,各种自嘲带来了节目中不曾有过的娱乐效果。
对科学直接发起挑战的技能
《最强大脑》第二季开播前,节目组放话,号称“找到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观众带着怀疑和期待再赴“烧脑之约”。节目后,之前一片“我不信”变为了“难以置信”。选手技能强到离谱,观众“连规则都看不懂了”!连舒淇在内的很多人感觉自己的智商被伤害。《最强大脑》强调的是小众的创造性思维,节目中不乏具有超强记忆力的选手。关于这一点,说点题外话,早就有研究证明,创造性的思维并不完全是人的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品格,不仅与大脑有关,也与人格、动机、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天才”这个词,在拉丁语里面是守护神的意思,每个人都有一个。在古希腊,家庭和个人的守护神掌控了日常生活的细节,记忆就是信号获取、固化、储存、提取的过程。对于很多复杂记忆来讲,需要同时调动视觉、情感、逻辑、意识等多方面的高级功能。人一次能记住5~9件事或者处理5~9条信息,但如果要长期保存,就必须对信息再编码,通过关联性想象来进行深度记忆。追求记忆的背后是人们渴望自己变得更聪明,但是,记忆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并无科学证据。这也是为什么节目组需要一个以Mr.魏为首的科学评审团来把关选手晋级结果。
“烧钱”不是标签道具更极致
比起第一季让人目眩的魔方墙、斑点狗、巨型攀岩墙……第二季有更多新鲜的元素出现在舞台上,从头骨,到婴儿,到维多利亚港,再到广场舞大妈大爷们,道具舞美都会有大幅度的升级。选手的技能也从第一季主打“记忆力”拓展到第二季人脸识别能力、听觉分析能力、辨识力、空间记忆力等,节目组也为了更精彩的表现,在经过充分的科学验证后根据选手的能力设置考验和挑战环节,选手技能、项目挑战全方位提升。同时,第二季增加户外挑战环节,为配合挑战专门设计了一座极为繁复的大型迷宫。负责设计的专家凭借图纸也无法顺利走出迷宫,科学顾问团、制片人、节目组编导曾前去体验。迷宫内设计有大量干扰门、回环路,方向感最好的编导花了40分钟才锁上19个迷宫门。
首期节目,《最强大脑》节目组曾发出征集令,征集30位无整容美女(确切地说,是脸部骨骼没有动过任何手术)进行3D头骨打印,精尖昂贵的3D打印也首次应用于综艺道具的制作。从筛选“模特”到无整容验证,仅海选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3D打印过程中数据必须保证分毫不差,单个头骨需7小时以上打印时间。节目组称,3D头骨打印费用为10元/克,每个头骨重约700至800克,这一道具成本达数十万。3D头骨吓坏了一批观众,却也让“科技粉”大感兴趣,“头骨验整容”挑战究竟如何足以让人期待。对于“烧钱说”,节目组回应:“为了匹配《最强大脑》,所有的东西都要做到极致。我们不需要额外去追求‘博眼球’的效果,‘最强’本身就足以震撼。”
真正走进科学
针对第一季节目中选手并没有展现出除了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外的脑力,创新力与创造力并无更多体现的问题,第二季节目在这方面有了有效补充。因为爱因斯坦的伟大绝不仅仅拥有一颗高智商的大脑,而是其大脑所带来的非凡创造力和人格的体现。首期节目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选手辛哲:他被带到飞机上,在观察香港维港后,五天内他需要准确画出整个维港全貌才算过关,可是第五天他已经画不出来了,整个人处在非常焦虑的状态,但神奇的是,当他冲破一切压力和束缚,放下晋级的负担,放下荣耀,反而已经消失了的脑中的记忆全部慢慢又涌现出来,他最终用了18天时间,完成了画图。在节目现场,他的画作和维港实景做比较时,很多微细的细节都能对号入座。单纯从内容设置来看,这又是个“梦想秀”,但就是这样的能超越自己的创造力,才是冷科技之外的目的。能将非凡脑力转化为创造力的人才是“最强大脑”。另外,节目中选手所展现的超强脑力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很多人的天赋背后有着多年训练的经历,如果这种超强脑力仅仅用来吸引观众眼球,而无法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或者惠及更多的普通人,便无太多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最强大脑》让电视人看到了科学并非高冷话题,观众对科学也绝非没有收看兴趣,关键是用何种表达方式来吸引观众。《最强大脑》的成功之道就是将抽象的脑力和科学内容视觉化,借助“人”和道具的中介变成了一出“真人秀”,为电视节目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 苏达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