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 来源:青春期健康医学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少数民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6-30 16:02
为加强农村牧区人口文化阵地建设,构建具有鄂尔多斯地域文化特色的人口婚育文化格局,2008年,旗人口计生局投资5万多元,在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具有先进的文化理念,良好的经营素质和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牧户中,精心打造了8个以宣传消除性别歧视,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新型婚育观念的“人口文化户”,掀起了新一轮“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高潮。
民俗文化推进人口文化建设
婚育文化以观念形态影响着人们的婚育行为,要想转变群众的婚育观,首先要转变群众的婚育意识。全国道德模范乌兰其其格家成为首批“人口文化户”。高耸的蒙古包与砖瓦结构住宅相结合的庭院,苏力德和吉祥的哈达,传统草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的气息扑面而来。民俗展览室里马头琴、蒙古刀、蒙古袍让人们联想起盛大的鄂尔多斯婚礼。镶嵌在奶茶壶上“和谐计生、人口文化”的红色字样在一件件具有蒙古族风情的生产、生活用品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让渴望了解蒙古族文化的游客,在接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感受了婚育文化的风采;人口文化活动室里“生育传承希望,关怀相伴和谐”“美好生活从计划生育开始”的标语昭示着婚育新风进入牧民家中的景象,人口文化阅读架上制作精美的以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奖励优惠、优质服务、依法行政、流动人口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宣传品成为牧民茶余饭后获取计划生育信息的窗口。
在农闲集会、物资交流会和小型那达慕等重要节日,他们抓住游客多,牧民比较集中的有利条件,在组织开展各种民族娱乐活动的同时,穿插进行计划生育热点话题研讨、文化创作等活动,形成了寓婚育文化于娱乐活动中的宣传模式。
散发浓郁民族魅力的人口文化
乌审旗有着丰厚的历史文脉,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农牧家乐”旅游为农牧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牧民十斤半是典型的牧民家庭和独生子女、退生育指标户,同时也是计划生育示范户。早在2002年,他家就开始经营旅游接待,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十斤半摸索出了一条靠“牧家乐”旅游发展的路子。蒙古族民俗、名人文化与人口文化的统一结合,给只有简单意义的旅游接待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他家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人口文化户”。环绕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计划生育宣传品,与“实行计划生育,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家庭更美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构建和谐绿色乌审”的宣传标语,让遨游在民俗文化海洋中的人们,领略到了人口文化和婚育文化特有的内涵和韵味。元朝功臣木华黎、《蒙古源流》作者萨冈彻辰、独贵龙运动领袖席尼喇嘛、民族主义杰出诗人贺西格巴图、治沙英雄宝日勒岱、全国劳模治沙女杰殷玉珍、全国道德模范乌兰其其格,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名人穿越时空来到人们面前,传达着来在草原深处牧民的心声,让人们在接受萨拉乌苏文化、草原民族文化、独贵龙文化、苏力德文化、召庙文化、敖包文化、鄂尔多斯歌舞文化的同时接受人口文化和婚育文化的洗礼。
妇女小组长带领育龄妇女发家致富以具有号召力的妇女小组长为代表的“ 人口文化户”,成为农区无定河镇育龄妇女学习、交流的活动场所。她们不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还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农忙时节,农村劳动力资源往往严重不足,她们便带领育龄妇女集中到那些需要劳动力的农户家中进行劳动,既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又为计划生育家庭创造了经济收入,同时也凝聚了人心、人脉、人气。她们自编自演的贴近群众生活、宣传新型生育观的文艺节目,更是深受群众喜爱。
“人口文化户”为新牧区建设添光彩
挖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人口计生宣传,成为乌审旗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的一大特色。旗人口计生局局长郭平表示,要把人口文化、婚育文化更好地融入民族文化大旗的建设中,打造“人文计生”品牌,继续扩大“人口文化户”培植范围,继续将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向农牧区计划生育户倾斜,积极落实“吉祥草原惠民计生”的各项措施,把党和国家的人口计生政策及婚育新风送到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使广大育龄群众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改变传统的婚育观念,为新牧区建设增添靓丽的人口文化色彩。
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乌审旗通过丰富多彩的人口文化、婚育文化阵地化宣传、民族文化宣传、创造更多人性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新载体——“人口文化户”,开辟了适应草原特色的让更多群众便于参与、便于广大牧区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新途径,突出和增强了广大育龄群众在人口文化、婚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和人口文化、婚育文化建设主要由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和组织,逐步发展为引导群众自觉参与、自愿参与、自主参与的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转变。在喜闻乐见的人口文化建设中让群众在双向、互动的交流中赢得尊重、获取知识、更新观念。不少农牧民认识到,多子多福已是老黄历,只有少生才能快富。形成了妻子作通丈夫思想、夫妻双方作通老人思想,自觉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新风尚。目前,在全旗2.63万已婚育龄妇女中,主动放弃生育指标的有4000多户,群众参与活动达3万多人次,农民自己创作的反映计划生育摄影、美术、书法、剪纸、诗歌、快板等内容的作品就有600多件。
“人口文化户”生生不息,真正成为了草原牧民心中的
家,它洋溢着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浓郁文化气息,也让婚育新
风在草原扎下了根,更让人口计生工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