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的迪士尼公主们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迪士尼,公主,女权主义
  • 发布时间:2015-03-19 15:42

  随着新片《冰雪奇缘》(Frozen)的全球上映,迪士尼家族再添两位公主,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十三钗。电影作为社会文化与风尚的风向标,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烙印。从1937年第一部公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问世到2013年《冰雪奇缘》热卖,十二部公主电影,跨越了将近八十年的时代变迁,这些影片虽然没有故事上的连续性,但仍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线索熠熠发光:女权主义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毫无女权意识的无脑公主:白雪、灰姑娘和睡美人

  白雪公主——作为迪士尼的首席公主——却是十三位公主中最无聊的一位。除了公主一贯具有的硬件标配:貌美肤白,她在片中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或独立精神,除了唱歌跳舞并和小动物交朋友——这三个特征就此成为之后所有迪士尼公主的标准配置——就是在森林里被猎人追着跑,随随便便吃下皇后的毒苹果,躺在棺材里等待被王子吻醒。白雪公主自始至终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甚至她的主打歌《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总有一天我的王子会出现)》都充满了盲目乐观和消极等待的心态。当然,白雪的存在也是顺应了历史的需要,1937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余威还未褪尽。心有余悸的美国人民确实需要这样一个童话故事重燃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事实也证明了,白雪公主生逢其时。

  时间快进到1950年,二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世界人民都还没从战争的恐怖中缓过来,迪士尼瞅准了这个时机再次复制了白雪的成功模式,第二位公主辛德瑞拉华丽丽登场。她的故事再次沿袭好事多磨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治愈系模式,又一次全球热卖。

  历史证明,无聊的治愈系公主只对特定时期经历过创伤的人们格外有吸引力,所以和平年代出场的公主《睡美人》(1959)就不大招人待见。奥若拉公主同样美艳动人,纯洁善良,当然这一次公主的厄运是不幸昏睡不醒,直到被王子解救。但是《睡美人》没能享受之前两位公主的无上风光,以至于迪士尼公司在《睡美人》后的三十年中都没有再拍公主电影。

  其实1937之前,美国的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已经结束,然而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的目标在于为女性争取投票权,女性在社会生活以及婚姻生活中的其他权益仍然没有改善,所以笔者将这三位公主称为“前女权主义公主”。

  你全家都女权主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过了几十年的女权运动,“女权主义”已经不是什么好词儿了。当时的主流媒体已经造就了两类女权主义者的刻板印象。一类是穿马裤蹬皮靴、不刮腿毛、憎恨男人到骨髓的女同性恋者;另一类是自私冷酷的女强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几十年的女权运动,早已使女权意识深入人心。女性与男性对等的权益,即女性在职业、教育、婚姻等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观念早已润物细无声了。与1950年的家庭比起来,80年代末你全家很可能都已经是女权主义者了!

  这一时期的公主终于开始有人味儿了,她们不再是做作死板的高大全形象,而是像凡人一样,有小缺点小毛病。小美人鱼一改之前三公主深闺美妇的形象,更像是一个普通的青春期叛逆女孩儿,为了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她私自用美妙歌喉换来两条大长腿(说走就走也要有腿不是),勇敢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男神。

  而1991年出现的美女贝儿(出自《美女与野兽》)更是了不起,她是他们村儿唯一一个爱读书的人!读书——这可是历来男权社会中男性独享的特权,也是男性获得权力的基石。要不然古今中外的祝英台和杨朵(犹太版祝英台)们也不需要女扮男装混进学校读书了。贝儿的性格是独立、聪明、勇敢、倔强的,而且她霸气外露地爱上了一只怪兽!她可以称为迪士尼公主中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也是时至今日最受好评的迪士尼公主。

  嫁人不是你想嫁,想嫁就能嫁

  笔者将《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风中奇缘》和《木兰》这五部电影称作“后女权运动公主电影”。这一时期的公主片儿,虽然带着明显的女权主义先进性,然而却有一个致命缺陷,这就是影片中婚姻对女性的束缚。影片开始时,几位主人公都面临一个困境:找不着合适的老公,或者相亲对象自己看不上。然而随着影片发展,婚姻问题都随着冒险一并解决了,小美人鱼如愿嫁给王子,野兽变回人形儿抱得美人归,茉莉搞死了怪叔叔嫁给了阿拉丁,木兰得到了年轻有为的公务员……好吧,《风中奇缘》里的宝嘉康蒂惨了一些,她是这一时期唯一没有收获爱情的公主(别担心,过个十几年就会有个叫Merida的大龄剩女前来陪你)。我们不禁要问,要是她们的冒险没有给她们带来爱情,这婚还结不结?!日子可怎么过?!

  这里体现了男性与女性反叛的一个本质区别。男性的反叛经常是拒绝物质上的享受,他们可能拒绝像父辈一样成为医生、律师、银行家,而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但是并没有丰富物质回报的生活;然而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他们仍然希望组建家庭,成为父亲。但是女性的反叛,往往是彻底的逃离传统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她们如果还想有自己的事业,往往就要完全放弃婚姻生活。比如Jane Austen就一辈子献身文学终身未婚。究其根源,盖因男权社会将抚养子女的责任定义为女性的天职,婚姻对于女性更像是一种职业。一些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眼见着母亲为了家庭放弃事业和理想,在长大后会因害怕重蹈其覆辙,而选择完全放弃家庭生活。

  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会质问一切社会已有的价值体系,比如她们会说:为什么女性的手指纤细就要去做流水线装配工人而不是神经外科医生呢?同样,她们也会问:为什么孩子是女人生的就一定要女人养呢?难道女性只有走进婚姻这一种选项吗?公主们,你们不结婚会死吗?!

  女人到底要什么?

  后女权时代的公主们(小美人鱼开始,木兰为止),终于学会了做男人做的梦,她们梦想变得和男人一样,甚至做男人做的事情,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起码花木兰是这样)。然而,更为深层次的女权主义,不是要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不能否认男女生理心理上的差异性),更不是要女人和男人一决雌雄(这个不用决……),而是要抛开男性对女性的审视,由女性自己定义女性的身份、思考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女性的梦想应该在于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男权社会。所以自信的女权主义者应该这样问自己:究竟“我”想要什么?男人?关男人屁事?在迪士尼公主当中,从2009年出场的《青蛙公主》开始,包括《长发公主》中的Rapunzel,《勇敢传说》中的Merida,直至2013年《冰雪奇缘》中的Elsa和Anna,都带着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故笔者将她们称作“新女权时代公主”。

  2009年上映的《青蛙公主》中,第一位黑人公主——“创业公主”蒂安娜从小的梦想就是开一家自己的餐馆,不同于花木兰出于无奈被逼上战场证明自己的能力,蒂安娜从影片一开始就是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而2010年上映的《长发公主》则完美表达了新女权主义的内涵。从小被绑架的长发公主Rapunzel踏上的冒险之旅,一方面是一个少年踏出家庭的保护成长为人的成人礼(但这次是女人的成人礼),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真实身份(Female Identity)的探寻。最终电影落脚在Rapunzel找到了亲生父母,找回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一路上顺便认识的飞贼Flynn也不是什么王子,最终他们发展出来的爱情也不过是Rapunzel在寻找身份归属过程中缴获的战利品罢了。

  成长于二十一世纪的女性,不仅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益和机遇,更重要的是,她们有足够的自信,去问自己这些问题: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

  释放你的Girl Power

  从上一部《勇敢传说》到这一部《冰雪奇缘》,电影的主题已经转移到了女性与女性的关系上来。

  公主电影,越来越成为“女性电影”。《勇敢传说》中连个像样的王子都没有,《冰雪奇缘》更是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创举:王子终于学坏了,竟然成了全片最大的反派。经历了八十年时代变迁,男人终于从“拯救者”,沦落成为“幕后黑手”!女性终于意识到,长久以来压制女性解放的,不是别人,是她们的兄弟、父亲、丈夫、儿子,是所有虚伪的男人们!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英帝国出了一支自甲壳虫以来最红的组合,但不同的是,这次红遍全球的却是一支全女子组合,她们就是:Spice Girls(辣妹组合)。同时被辣妹推广开来的还有一个全新的概念:Girl Power(女性力量)。它代表着女性获得权力、女性团结与忠诚的理念。笔者看来,《冰雪奇缘》中Elsa竭力压抑的超能力,就是Girl Power的形象表达,而最终Elsa接受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再害怕释放自己的能力,掷地有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女性要解放,能力要释放,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这口号好适合刷在墙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当今的女性们,最应该感谢那些女权运动先驱们,正是她们不甘沦为“沉默的大多数”、站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力,才造福了她们的女儿和女儿的女儿们。但同时,她们也要感谢迪士尼公主们。迪士尼电影,作为流行文化的晴雨表,记录着点滴的社会变迁,这看似无关痛痒的流行文化,却像那旧时王谢堂前燕,将公正、平等、民主的理念带进了寻常百姓的意识中,进而改变了民主的走向。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提到迪士尼公主,会这么说:哦,就是那个拯救了王子的公主;哦,就是那个科学家公主;哦,就是那个成了总统的公主!

  作者:吴乔

  (转自观察者,原文题目《八十年后,王子终于露出了笑容》有删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