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在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 来源:时代金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制约因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6 12:50
【摘要】我国村镇银行的成立对农村金融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农村金融的深化。以目前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其快速发展。本文重在分析村镇银行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村镇银行 发展问题 制约因素 解决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被推到了金融改革的前沿。2006年12月20日,在农村迫切需要有金融机构为广大农户、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等较小规模的经济活动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形势下,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政策调整和放宽了城乡地区银行机构准入门槛。随后,银监会又于2007年1月22日印发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为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站住脚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年来,村镇银行不断涌现,其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从2007年3月1日中国首批的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顺利组建后,截止到目前为止已有上千家村镇银行进入了正常营业状态,业务经营也正在进一步改进。
而今,我国村镇银行机构在其组建数量上已初具规模,经营管理日趋完善,服务创新渐具特色。在宽松的环境下,中国村镇银行一直保持着不断攀升的节奏。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建立村镇银行1071家,当年新组建195家,较2012年多增45家。2014年一季度末,全国村镇银行达到982家,同比增长22.9%。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村镇银行在发展速度、资本构成和服务重心方面呈现出巨大变化。第一,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从“积极推进”向“稳妥培育”转变。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家成熟再建另一家。第二,民间资本所占比重增多。中小民间资本被允许参与新设村镇银行且投资备受关注。第三,贷款进一步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强调服务“立足县域,支农支小”。
村镇银行的建立拓宽了农村金融供给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是机构分布不均匀,偏向东部地区。
由于各地经济差异,发起银行更加偏好于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且选址集中于县城,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投资力度不足。这不仅拉大了地区间的差异,而且不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及欠发达乡镇的农村金融服务。
二是业务类型有限,资金实力较弱。
首先,我国村镇银行最主要的经营收入是来源于存贷利差,而在经营过程中未能充分开展理财业务、网上服务、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其次,它是服务于农民的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额有限,难以满足贷款需求。
三是贷款风险控制能力弱。
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可能造成还款能力不足,因而导致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隐患。同时,村镇银行普遍规模偏小,注册资本较少,治理理念和结构不完善,其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弱。
导致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村镇银行设立在农村地区,规模较小,布局分散,金融产品单一,更深层次原因是政府的治理政策不完善、村镇银行的自身创新不足。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支农配套体制不健全。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围绕“三农”,而农业恰是高风险低效益的行业,如果在业务经营中村镇银行得不到政府政策的扶持,那么在金融市场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村镇银行将会经不起社会环境的摧残,从而不能立足银行业。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尚欠缺足够的政策支持。比如,国家税收扶持政策不明确;货币优惠政策不能很好的制定并实行。
二是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不合理。
第一,监管机构实行比较刚性的监管措施来尽量避免操作失误,但在实际工作中,该手段又很难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反而会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第二,从各地县级银监办的情况来看,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现状。很多机构的业务监管已经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第三,主发起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的积极性。
三是村镇银行自身原因。
就村镇银行本身来说,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业务面狭隘、金融人才稀缺,从而不能尽快地树立起良好形象和信誉,农户本身进入银行的意愿也就随之降低。此外,在这个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社会,银行并没有很好地去利用网络这一手段去拓展新业务、挖掘新客户。
针对以上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阻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是势在必行的。以下列出我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步伐,则离不开政策扶持。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第一,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让存款人信服村镇银行;第二,央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贷款优惠支持,以扩充其资金实力;第三,在税收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激励村镇银行积极开展涉农业务。
二是设立科学严格的指标加强监管。
有效监管是一家银行立足于金融市场的保障。金融监管部门应严格控制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审查股东成分,建立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加强村镇银行资金投向监督,对偏离“三农”的市场定位及时纠正。
三是更新银行内部管理模式,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面对激烈的竞争,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管理模式,村镇银行则无法生存。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当然更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模式实现相对公平留住人才。村镇银行应努力提高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其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业务的操作,激发其创新思维和新颖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村镇银行稳健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人才支持村镇银行快速进步。
结束语: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正在深入,村镇银行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减少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相信在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发展定会迎来新局面、新面貌。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
[2]商荣根,王文良.《农村合作金融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
[3]2014-2019中国村镇银行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4年8月.
[4]魏章友.浅谈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代金融》2013年.
[5]王吉恒,于岩熙,李芳仪.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14年第6期.
[6]曲小刚,罗剑朝.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7]冯长.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研究———《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
[8]袁秀丽.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时代金融》2012年第2期.
施维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