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盖疯抢的背后
- 来源:读者新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日本,马桶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7 12:34
墙内开花墙外红
在“赴日买马桶盖”事件中,一个令人惊诧细节是,有游客发现买回来的马桶盖产自杭州,工厂就在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
国内的产品往往是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虽然很多产品是国内生产的,其标准却是国外厂商指定的,一般来说各方面的指标都会比在国内销售的高一些。”尽管不排除有人“崇洋”“跟风”去买外国货,但一只马桶盖戳中的是“世界工厂”仍远离制造业“皇冠”的痛点。
根据近日发布的《中国用水卫浴白皮书》,五成消费者对智能卫浴“无购买欲”。由于马桶盖国内市场拓展困难,智能盖板90%以上都是出口到国外。远销俄罗斯、欧洲等地的马桶盖,在国内销量并不好。
“智能马桶”能普及吗
至今,国内仍然为如厕后“是否应当将手纸丢入纸篓”争论不休;而日本却不存在这一惯例,他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理解了中国人的习惯。日本早已统一厕纸,不必担心纸堵塞下水道。
智能马桶的普及率尤其是家用领域的普及率,显然仍与日本和欧美有较大距离。90%的智能盖板基本上都用于出口。不少品牌都在国内做过推广,但巨大的营销难度使其折戟而归。
业内人士认为,日本发生的智能盖板抢购,除了其他的种种因素,旅游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的优质如厕体验,也许是抢购的直接推动因素。
可供对照的是,为了提升消费者对“纯棉”概念的感受,棉制服饰商每年11月在迈阿密海滩举行24小时不间断的服装秀,将纯棉制成运动服、家居服甚至礼服。—任何市场的打开,无非是令消费者认为,自己需要一件东西,而又刚好支付得起。
不少人对此乐观,持续发酵数月的“马桶盖风波”和即将进行的公共场所3万只马桶换盖计划,或将拓展一城一国的智能盖板消费市场。
瓶颈不仅仅在国标
实际上,在卫浴业内人士看来,“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其实不过是智能盖板的基本功能,国产产品技术完全能够实现,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国产品牌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国内智能马桶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少企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不可回避的是,即便推广到位,仍将无法使赴日买盖的人群停下脚步。
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标准,同样疯抢、中国游客不惜一次“背回”五公斤的日本大米,也被传出部分产地为“辽宁盘锦”,但消费者对此视而不见:“即便是去国外买中国产品,也更放心。”
日本的行业标准成熟、商品评价体系严苛,因此只要进了日本市场,消费者的鉴别成本便大大下降,“不管什么牌子一抢而空”的背后,选择所需的时间人力成本的极大降低,符合中产们对时间比、对费用更珍惜的需求。欧洲市场也是同样。
中国曾经工业条件低、工业水平低,因此国家制定各项标准时考虑国内实际情况,设置低标准,是符合社会需求也是着眼现实现状。作“及格线”使用的国标,提供的即为基本消费品,但宽松的合格标准,也使更精细化的企业自我要求无从获得第三方保证。
从同一条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销往国内和销往日本的两批,是否每个技术指标和质量标准都完全相同—甚至是否内销产品质量更好,除了企业宣传和消费者高成本的反复亲自验证,无人能够为之背书。
由于智能坐便器在技术上实际为门槛较高的产业,因此一旦细节不达标,便容易发生返修,难堪的是,智能马桶的返修基本上要返厂,需要将整个智能马桶盖拆下走物流回厂家。这一现状除了厂家头疼,更令消费者不放心。在国货信任危机远未解除的情况下,愿意为“绝大多数消费者”中的比例不小的中产阶层提供品质产品的企业,面临的是更大的品牌建立难度。
(本文摘自时代周报、工人日报,原文标题《马桶盖的厦门故事》《为什么要去日本买马桶盖?》,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