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组合拳”新政出台,重大利好还是精心炒作?

  • 来源:新高尔夫
  • 关键字:新政,楼市
  • 发布时间:2015-04-21 13:40

  3.30新政”选择在周一傍晚给低温的楼市送来了一碗“鸡汤”,不同于以往的鼓励首次置业,此次政策将释放改善型客户,一石激起千层浪,连夜加班、深夜签约、坐地涨价……

  二套房贷款首付降至四成!在3月30日下午4点58分,央行、住建部、银监会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之前,谁也没想到政府会有如此大的力度刺激楼市,更没有想到的是仅仅10分钟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联合发布消息,称从3月31日起,个人住房转让免征营业税的期限由购房超过5年(含5年)下调为超过2年(含2年)。

  都知道今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会放松,但这个力度远超市场预期,对已经显现疲态一年多的楼市而言,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新政策一出台,就打乱了准备下班的人们的节奏。这厢,开发商急忙开会,了解客户意向,开会酝酿涨价;那厢,中介人员频打电话,催促看房人下定金。这厢,买房人临时预约晚上看房;那厢,手中有房的卖家打起了涨价的主意。一时间,楼市激起无数波澜。次日,地产股全线飘红,部分直接受益的项目售楼处被购房人挤爆,部分业主甚至开始提价。

  咨询量突增,房源有望增加?

  一日内连出两新政,且都是对市场产生正面影响的利好,无论是买家还是业主,均对新政相当关注。

  咨询的客户当中,不少是有意换房的改善型买家,对二套房贷首付款比例降到40%的新政较为关注,而不少业主则较关注营业税新政,这些咨询的业主大多都是持有证已满两年但未满五年的物业,存在出售套现的意愿,希望知道新政对自己出售的物业存在哪些利好。

  从以往情况来看,由于存在5.6%的营业税税费支出,新政出台前,证未满五年的物业,受关注度往往都大幅低于证满五年的物业,甚至有买家在看中物业后,因得知物业证未满五年而放弃购买。营业税新政实施后,有望激活这些证已满两年但未满五年的物业,重新受到买家的关注,购房者的房源选择空间明显增大。由于营业税新政的出台,这些证满五年物业税费支出不高的优势依然存在,因此,这些证满五年的房源,在新政后受关注亦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市场沸腾,2009年会重现?

  3·30新政出乎预料的力度,让市场沸腾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喊涨的声音,甚至有人认为“2009年再现”。知名经济学者马光远就表示,房地产政策调整早在意料之中,二套房首付降至40%,二手房营业税政策调整也意味着政策回归至2008年救市模式。在今年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通过政策稳定房地产的预期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对房地产的爱是真爱。”

  2008年年底救市后2009年房价的一路飙升,购房人记忆太过深刻,那么此轮如此力度的救市,是否会重现2009年?了解发现,大多数人士虽然都认为3·30新政的确会促进楼市稳步向上,但均不认为会重现2009年的涨势。

  2008年10月底,央行、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手推出包括降低首次置业小户型单位的契税、免征土地增值税和印花税以及首次购房首付降至两成、贷款利率下浮30%等多项刺激楼市的一揽子救市政策。此外,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买房送户口、获财政补贴等地方版的救市措施。

  “两次政策的出台背后,都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态势有关。”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表示,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银行信贷等开始收紧,进而导致楼市步入萧条。救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楼市快速复苏。而在2015年的救市方面,也是对楼市反弹力度小的一个提振。两类做法都对楼市进行了比较强的刺激,背后体现的是房地产市场依然受政策保护的需要。从政策层面看,对于首套和改善型需求、营业税免征期限等方面都有类似的做法。业内人士表示,2008年年末的救市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总量刺激的做法。在经济危机下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此类政策刺激能够带来市场购房需求的全面释放。而2015年的救市,更多是从结构改善的角度进行的。此次政策很大程度上呼应了“两会”精神,进而对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两类进行的格外呵护。

  坐地起价?说涨价更似炒作

  不可否认,新政之后,楼市热度已有点升温,但市场是否接受“任性”涨价,仍有待观察。

  “对于已经沉寂很久的楼市来说,3·30政策所带来的刺激会相对明显,但绝不会是翻天覆地的。”一位业内人士私下表示,“这种涨价更类似营销炒作方式”。据其分析,3·30政策的确会提振市场信心,但在库存居高不下、新增面积迅速增加的大背景下,明智的开发商都会选择趁机加速出货,消化库存,而绝不是趁机涨价、增加利润。“如此强力的刺激,也不足以让市场有强烈的信心相信房价很快会暴涨,并为此接受更高的房价。”对于购房者来说,上半年将是一个很好的入市时机,而到了下半年,对于库存去化比较好的项目来说,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涨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