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现象中的公共事务参与困境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城镇化,农村,科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1 12:15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不断流向城市,“空心村”现象在我国越来越普遍。在此背景下,“空心村”的公共事务参与面临重重困境,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参与平台、参与程度这四个维度分析目前我国“空心村”在公共事务中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空心村 公共事务 参与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345-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农村青壮年随之不断地向城市流动,这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农村家庭中心力量的缺失。从宏观上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均出现了中青年人口离家去城市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的“空心”现象,这就形成了我们所称的“空心村”。“空心村”的普遍出现和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他们更多是关注隔代抚养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老人生活问题等,很少有人关注“空心村”在处理公共事务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即“空心村”留居农民对于所在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状况堪忧。本文将基于典型个案的对比研究,从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参与平台、参与程度这四个维度分析目前我国“空心村”在公共事务中面临的困境。
一、参与意识
在“空心村”中,老人和儿童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作为农村基层民治建设中坚力量的中青年人群则基本流向了城市,留守村居的少之又少。因此,在“空心村”中,老人和孩子成了整个家庭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代言人,代表其家庭表达其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很多村民,尤其是老人,他们受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并未意识到自己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主体意识较为薄弱,对参与公共事务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甚至有些会产生抵触情绪。很多村民并不理解参与公共事务的作用和意义,也有村民受形式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村民的参与只是形式化的过程,他们觉得对于是否关心村里的事务,自身意见并不会对最后的决策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对于村庄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也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另一方面,许多村民在参与公共事务时也存在从众心理,当身边的村民会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时候,村民易受到影响,也去主动关心、参与;反之,当身边的村民都以无所谓的态度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其参与的积极性也必将受到影响,整个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氛围也必定不浓厚。
二、参与能力
“空心村”的公共事务参与陷入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组织基层民主建设主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留居老人和留守儿童由于其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在公共事务参与中面临着种种困境。
一方面,部分村民的身体状况不佳,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项身体机能也逐渐开始衰退,眼睛看的不再那么清楚,耳朵听的也不再那么清晰,甚至手脚也不是那么方便,一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人的照顾,更别谈参与村庄的公共事务了。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识字量有限,而村务的公开目前大部分是以文字的形式,部分村民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欠佳,对于部分文件内容并不能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村民参与的阻碍。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男性老年人对于村中事务是关心的,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是无奈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有限,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关于本村公共事务的各项文献。因此,这部分村民职能通过由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共同商议涉及本村公共利益的事务,通过村干部的语言讲解能够理解其内涵。但一般不会去关注村务公开栏的相关文件。文件的措辞相对较官方和正式,有部分村民并不能真正理解文件精神,导致了参与的阻滞。
三、参与平台
公共事务的参与平台主要是指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时候的渠道和途径,即公民有方法能够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监督等。在我们的走访中,我们发现在“空心村”中普遍存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不畅,信息公开形式单一,以及参与方式不合理的状况。除了偶尔召开的村民大会,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来自邻里亲朋。受农村村居结构等地缘因素影响,农村的邻里亲朋关系较为亲密,联系较为频繁,在与邻里亲朋的交谈中获取公共事务的信息,这是“空心村”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而向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型平台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在“空心村”中几乎等于零。我们认为,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村里的确没有建设这样的参与方式,村民可能存在错误解读。二是村中的确有这样的新型平台,但村民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并不高,未能成为主流的参与方式。因此,即使农村能够建立健全这种新型参与途径,但要深入和推广仍然需要时间,让村民去学习及适应。良好的参与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保证渠道的畅通性以及信息的可通达性。畅通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影响着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目前“空心村”的公共事务规划与建设总体上还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强有力实施过程,民众有时候只能“被参与”到“规划实施”环节,缺少有效地参与方式来表达意见与建议。
四、参与程度
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在一定情况下反应了村民对政府的信任感,以及村民自身的一种参与动机,主动性与被动性。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空心村”留居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是不高的。从参与的广度上来看,留居农民参与的公共事务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政治参与,比如村两委的选举、人大代表的选举等,很少涉及到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体卫事业发展等方面;从参与的深度上来看,如果我们把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程度分为不知情、知情、反馈、意见表达、决策这五个等级,大部分留居农民只是处于知情的程度,有的甚至处于不知情的状态,对于某个公共事务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是少之又少,而最后的决策通常都只是村干部个人的事情。因此,从总体上看,“空心村”留居农民的公共事务参与程度是非常低的。
总而言之,以老人、儿童为常居人口的“空心村”在公共事务的组织和参与上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因为参与主体的特殊性,他们的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有限、参与平台闭塞、参与程度不高,在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玉娟.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留居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路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1(5).
[2]张春娟.农村“空心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唯实,2004(4).
陶鹏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