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金融重返农村,打造农村金融升级版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金融改革,农村金融,融资,三农
  • 发布时间:2015-06-09 13:30

  ——增城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探索实践

  相比于城市,农村的金融服务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增城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围绕“三农”、服务“三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探索。

  农村金融改革是个老大难问题,虽已进行多年探索,但由于体制机制深层次的障碍因素没有彻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难以取得实质性发展。近年,增城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并在省金融办的支持下,于2013年设立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试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重返农村——引导金融机构战略回归

  上一轮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大量收缩农村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服务大幅萎缩。银行营业网点在城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在农村销声匿迹形成极大的反差。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金融机构又把战略目光重新投向农村,但由于农村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迟疑不决。金融下乡,完全依靠市场行为举步维艰,政府的引导扶持很有必要,这不是单方的付出,而是取得双赢。

  增城金融机构重返农村,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返,而是带着改革的步伐重返,带着创新的步伐重返。为此,增城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在用地、用房、用工上给予优先保障,在开展业务上给予支持和配合,极大降低了金融下乡的成本和风险,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重返农村。

  一、建立金融服务街区,助推地方产业发展。增城选定2个镇5个村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先行试点。试点的派潭镇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金融服务街区,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发展、集中服务。为金融机构进驻提供优惠条件,目前已与农业银行、人保财险公司、汇鑫小贷公司等达成了合作协议,在派潭镇金融服务街区建设分支机构。

  二、建立村级金融服务站,把银行开到农民家门口。为解决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问题,增城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的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依托行政村村委会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站。服务站配备人员和各类自助金融服务终端设备。对服务站人员进行金融业务培训,为广大农户提供存款取款、支农金融产品代理销售、金融咨询、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等便民利民金融服务。目前,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州农商行等在全市共建设了12家农村金融服务站。截至2013年12月31日,12个农村金融服务站已开展助农取款业务18693笔,储蓄卡开卡10509张,ATM现金使用量3957万元,金融咨询服务5208次,广受农民欢迎。

  三、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为金融下乡营造良好环境。增城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镇设立征信中心,整合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信用信息,建设增城市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集中处理授权查询,建立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鼓励和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对守信的农户和涉农企业实施优惠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等激励措施;开展信用村镇评比工作,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信用氛围。2013年8月在小楼镇的西境村、九益村率先开展信用村试点。由镇村指定工作人员对农户在生产经营、金融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录入,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目前,西境村已完成该村282户村民的全部信用信息采集,九益村完成386户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总计668户农户信用信息已全部录入广东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并对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估。通过信用村、信用企业、信用户等建设,构建农村征信体系,为推广农村金融服务建立良好的基础。

  探索创新——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农村一方面缺乏融资渠道,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缺乏投资渠道,民间资金沉淀。增城在引导传统金融机构重返农村的同时,根据农村社会资金需求的特点,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一、探索设立资金互助合作社,激活农村民间资本。自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允许农村成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来,部分省市先后探索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增城按照“服务会员、封闭运行、手续简便、对人信用、保本微利、风险可控”原则,开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2013年在广州市金融办的指导下成立了广州市增城福享资金互助合作社。该资金互助合作社依托增城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广州市一衣口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社员76名,注册资本1000万元,截至2013年12月31日,该资金互助合作社已吸收互助金余额约113万元,贷放互助金余额775万元,为当地养殖、种植等特色农业提供了资金支持。2014年11月,由广州市增城丰粮农业专业合作社主发起组建的广州市增城粤汇资金互助合作社已获广州市金融办批复,现已开业运营。增城的资本互助合作社,建立了资金供需双方的对接路径,激活了农村民间资本,作为农村融资的补充,为解决社区内资金需求作出了积极探索。当然,作为改革创新试验的一个新生事物,增城资金互助合作社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如规范经营问题、风险控制问题,等等,需要在改革试验中,按照银监会颁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的有关规定,不断改进完善。

  二、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强化“三农”金融服务。增城把发展村镇银行作为加强“三农”金融服务的重要举措,争取设立3家以上村镇银行或村镇银行分支机构。目前已成立了一家“广州增城长江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5亿元。至2014年,增设了荔城支行和仙村支行,并在市场部下设微贷中心,负责小额贷款业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广州增城长江村镇银行营业收入为3945.99万元,净利润为1343.91万元,总资产为69389.87万元。

  三、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农户生产生活经常急需小额资金,对于这种规模小、时间紧的贷款需求,普通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需要小额贷款公司补充。增城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中,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已先后成立新粤、汇鑫、和益3家小额贷款公司。截至2014年末,3家公司发放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6567.23万元、24407.24万元和1554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问题。

  先行先试——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长期难以有效解决。增城在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中,没有回避困难,而是知难而上,创出新路。增城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尤其是当地牛仔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构建改革试验平台,政府与金融机构协作,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一、建设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统筹推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改革创新试验。在新塘镇建设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金融服务区立足普惠金融、扶持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着力打造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贴身金融服务的样板区、南中国微型金融创新的先行区、市场利率化的实践地和融资信息的集散地。目前,金融服务区第一阶段的招商工作已基本完成,已有32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入驻合同,其中17家已开业营运。

  二、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网络平台,加强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对接。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经营中小企业融资网站,为需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一个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实时、快速、方便、有效的融资对接,改善对企业的融资服务。

  拓展服务——满足“三农”多层次资金需求

  相比于城市,农村的金融服务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增城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围绕“三农”、服务“三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积极探索。

  一、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加大金融机构对涉农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创新担保方式,进一步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推动信用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解决涉农贷款的抵押担保难题,加大对“三农”的贷款投放力度,满足农户、农业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二、扩大政策性涉农保险覆盖面,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提高农房、能繁母猪、水稻、渔业、森林、蔬菜等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玉米、马铃薯、奶牛、花生等补充保险项目,探索开展荔枝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涉农保险项目。结合现代农业产业配套项目资金、优惠政策和金融服务项目共同推进涉农保险,健全基层涉农保险协保体系建设,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三、培育区域性农村金融要素市场,推进农村财产资本化。以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和各村镇集体土地流转机构为依托,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信息系统,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的流转交易。支持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与金融机构共同搭建涉农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展农村金融市场。

  冼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