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的科学梦

  第一届创新科技成果交流会举办一天半,参观人数突破万人。

  唤起全民关注科技的氛围,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

  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5%。先有必要做个普及。

  “科学素质”这个概念是美国教育改革家彼南特在1952年首次提出。在中国,“科学素质”也被人们惯称为“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官方的定义,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前的2005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是1.60%,2010年则提高了1.67个百分点,达到3.27%,但这个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科学素质是决定全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到社会稳定、国计民生、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

  2014年,中国十大科普新闻之一是“清华学子捍卫PX项目百度词条”。PX项目“剧毒”的以讹传讹,居然掩盖了它是微毒的科学真相,在我国面临PX大量进口的前提下,一些地方在PX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公众坚信“PX剧毒”和其他原因,连续引发多起大规模群体事件,陷入“一闹就停”的尴尬局面,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最终,清华大学的学生站出来,向民众普及科学原理,捍卫科学真相。

  近年来,核电站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等,都面临类似的局面。再比如,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中国竟然掀起了一场令人咋舌的抢购食盐风波。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有待提高。

  其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国一直在行动。早在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旨在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首次列入5年规划。《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全民科学梦的实现,才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