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号召新一轮产业集成
- 来源:IT经理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工业4.0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4 13:07
制造型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上下游行业打通是未来发展的必要趋势。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17日在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落下帷幕。这个具有68年历史的世界最大工业展今年将主题定为“融合的工业加入网络” (Integrated Industry-Join the Network),在工业4.0的大趋势下号召新一轮产业集成。
的确,在工业4.0的浪潮下,制造型企业正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西门子的安贝格工厂作为德国智能工厂典范,通过物联网技术,已经实现厂内1000个制造单元相互联动、配合生产。但企业内部流程数字化还远远不够,真正的智能制造需要将供应商、物流提供商、经销商、消费者等多个环节打通,实现全链条可视化联动,灵活协同为终端客户提供高度定制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工业4.0的产业集成要求企业横跨设计、制造、物流、环境、人的活动等产业链要素,通过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加以控制:收集所有数据,通过控制技术和相关环节实现互动、组织生产。通过产业集成,未来整个产品需求、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链条中捕捉到的数据都可进行实时分析,帮助决策,而且在发生故障时,系统将自动发送警告并协助处理。这些技术都需要产业集成,单个企业无法实现这些革新性变化。
2014年AT&T、思科、通用电气、IBM和英特尔在美国波士顿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以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德国《经理人杂志》2014年10月也曾撰文强调,工业4.0是“工业”和“4.0”的联姻,制造型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上下游行业打通是未来发展的必要趋势。
产业集成的关键三要素
在产业协同集成时,不同价值链环节处于参差不齐的发展阶段,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灵活度、共享性和标准化将是产业集成过程中的三大关键要素。
灵活度:企业内部需要生产流程的变革升级,使生产制造和服务能根据消费者需求及业务变化灵活响应,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相应地,灵活度还要求企业内实施组织架构变革,将传统组织架构扁平化,以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同时,企业员工也应该转变思维模式,制造业不再是产品制造的单纯实现,而是需要主动了解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共享性:产业链打通后信息将对外开放,企业间将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效率最大化。信息共享使全流程可视化成为可能,也能让不同价值链环节更了解用户,有助于商业决策。当然,信息开放下,企业也应着重关注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此外,制造环节将会出现更多的产业协作,外包或共享生产制造能力。例如北美的Adafruit、Sparkfun,中国的Seeed等开源硬件公司均能与初创企业合作,通过共享生产制造能力帮助创客的产品概念实体化。
标准化:物联网相关软件需要兼容所有联网的部件、机器和工厂,因此跨单元、跨企业间的数据系统标准化是实现信息互通的底层要求。对于企业内部,各流程环节需要进行数据标准化梳理和统一;对于企业外部,则需要建设和确定横跨各行业的标准化数据结构和接口,这要求行业内达成一致,以及跨行业间的相互协调。德国目前也处于在标准制定阶段。
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在中国,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在近期正式印发。 “中国版工业4.0”将结合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趋势,从中国工业的技术、产业、产品、管理、制造服务化、核心软硬件等领域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把中国制造的升级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德国的工业4.0已经开始起步,其他欧美国家也跃跃欲试。相较之下,工业4.0的发展在中国具有“中国特色”优势:
首先,中国顶层建筑的政策组织能力,是中国工业不可忽视的一个独特优势。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各项政策已经在谋划中国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相配合地,政府正督促相关部门出台税收、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扶持政策,对制造业领域放开,实施负面清单,减少审批事项,鼓励企业创新,加强社会资本进入。中国版工业4.0将得到国家战略性资源支持。
其次,中国的工业实力是重要基础。中国2014年工业增加值超过22万亿元。工业产能规模基础夯实,2014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万亿元。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依托众多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为产业集成进行了有效铺垫。
再次,中国电子和信息工业的发达为数字化系统的搭建提供了优秀的发展条件。电子元器件是物联网系统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以深圳为首的电子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在世界上脱颖而出。2014年全国电子元件和器件行业实现销售产值共3.1万亿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是技术保障。中国的互联网流通、消费、零售行业的高潮已经来到,2014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消费端已经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进一步落实,社会的大数据流通趋势逐步显现,例如微信电子政务、企业实时线上服务已逐渐出现在移动终端上。随着各个垂直领域的互联网化和服务的不断完善,总体趋势将倒逼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变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应该如何迎接变革?大型制造企业作为行业的中坚力量,有条件制定符合自身和产业链特征的工业4.0方案,推动产业集成,实现效率、成本和个性化定制的要求;中小型制造企业本身就是敏捷制造的生力军,由于规模小,企业可灵活组织生产,快速响应需求转化。深圳华强北的集成式制造就是很好的例子,根据客户需求快速向供货商下单,将相应组件组装成个性化产品。对于这类企业来说,未来需要从粗放式经营向标准化经营升级,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水平,对接消费端的互联网化。
由此可见,产业集成是工业4.0的未来趋势,要求行业重视生产全流程的灵活度、共享性和标准化。企业应该结合中国特色优势,寻找符合自身状况的转型发展道路。
文/夷萍
(本文作者夷萍是思略特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