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市长的“微”故事

  开微博只是一种尝试,看社会上对抛出去的问题是如何反应,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是什么,更多的是一种聆听的角度。

  担任江门市长之前,邓伟根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V:开微博4年,@樵山潮人被18万“粉丝”簇拥。

  履职江门后,他成为当地第一位公开个人微博并与网友沟通的党政主要领导。

  撇开官员身份的官员微博

  “一切归零,尽早融入。抓紧调研,邑地广阔,潜力巨大,日前工作已经排得满满的,想休息一下都几难。樵人乃樵人,邑话开新题,至于称谓嘛,根叔显太老,叫哥似年轻,还是邓sir好,永远的邓sir!请教各位,邑地再出发,如何后发制胜?”

  2014年9月26日,邓伟根佛山履新江门后,发出了第一条微博。这条与江门网友沟通的微博,被转发评论达1200多条。

  作为华南第一位经济学博士,20年前,邓伟根从暨南大学校长助理的位置沉到顺德北滘镇,成为中国首位“博士书记、教授镇长”。而今,他是网络大V、潮人市长,再次傲立“潮”头。

  2011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在当年的全国政务微博峰会上,邓伟根主政的佛山市南海区受邀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单位做经验分享。其时,@南海微力政务微博群,成为全国首个县区微博群,亦是全国做大的规模的区域微博群,其“总设计师”就是时任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的邓伟根。

  邓伟根在微博上撇开官员身份,以“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的身份自我介绍。尽管原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现任江门市长的官员身份并未出现在介绍栏中,但在当地,很多人通过@樵山潮人管窥邓伟根的“治市方略”。

  “起初,邓sir说话可能会比较冲、比较急,一些干部还不理解。”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熟悉市长后,发现他还是挺关心下属的。

  邓伟根很喜欢大家对他的这个称呼,认为很“亲切”。

  经过半年多的磨合后,同事们开始跟上邓伟根的快节奏,“邓sir以事带人,不仅是提出了很多新思路,也有很多明确的措施和抓手,在做事的同时带动你提升。”上述这名工作人员说。

  “双微”挤压碎片化时间

  “跟着我工作,你们辛苦了,抱歉啊。”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邓伟根突然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

  “他无处不在办公,包括堵车时间。”江门市政府秘书科科长区江如此描述市长。邓伟根抽不出专门的时间写微博,“短短140个字,堵车时正好去写”。

  本刊记者浏览@樵山潮人的微博发现,他的微博大多在凌晨之后、午饭时间发布,内容也多以风光摄影、时政思考、生活记录为主。

  初到江门,邓伟根个人“织围脖”的时间渐少,但在他的指挥下,一个更快捷的办公方式在江门出现:“微市长”通过微信公号发布“治市方略”。

  “我昨天去省里开会,晚上9点钟回来跟他们商量第二天的发言稿,凌晨5点还在微信里要他们修改。”邓伟根说。

  起初,江门的政务部门并不喜欢用微信。江门市政府秘书长林飞鸣告诉本刊记者:“邓市长的工作节奏快、信息量大,这意味着原本碎片化的时间都要用来办公,大家有意见很正常。”

  “江门的粉丝,开放度和活跃度远比不上佛山南海,但政府的软环境是一步步营造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邓伟根直言。

  在市长的影响下,江门市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在使用微信群,办公效率大增,一种名为“双微办公”的方式开始活跃。

  区江介绍,目前江门的宣传工作主要有两种渠道,“‘微市长’负责收集市民的投诉意见,就像12345政府热线一样;而‘中国侨都’(微博与微信公号)负责网上发布整个江门的城市信息。”

  开两会不带记者

  “开微博只是一种尝试,看社会上对抛出去的问题如何反应,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是什么,更多的是一种聆听的角度,本质还是记录一下我自己的心路历程。”

  邓伟根坦言,起初开微博,只是希望换个角度看待世界、分析问题。

  “粉丝中也不乏一些仇官、仇富、仇社会的极端者。”邓伟根坦言,“这个我不担心,也不会影响我情绪。”

  过多的私信,一度为邓伟根增添了不少“负担”。“我不会每天处理投诉,毕竟我并没有用官员的身份注册微博。对于大量的意见或投诉私信,我会转给‘督办’。”

  他告诉本刊记者,今年去北京开两会,很多地市随行都带着“记者团”,他一个记者不带。“我们的信息全部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原来都是网络转载传统媒体的文章,我们在江门是传统媒体反过来转载网络内容。”

  区江笑言,网络首发信息后,报纸和电台都急了,“只能拼命解读网络上发布的内容,追在网络屁股后面转。”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傅天明 李振/广东江门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