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的“魂”与“良心”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车险,UBI,车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0 13:42
车险有什么用?简单而言,对投保人车主来说,是为了车辆出险后能获得经济赔付,对承保人保险公司来说,是为了通过收取保险费获得经济收益。这不仅是车险的根本功能,也是绝大多数保险产品的根本功能。随着生活场景、生产场景的不断丰富,保险需求变得无处不在,保险产品也越发丰富,但其基本功能还是没变,说得简单粗暴些,那就是“出事了,投保人获得经济收益;没出事,承保人获得经济收益”。
对个体车主而言,传统车险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这一经济层面的功能上,而UBI作为一种新型车险产品,它促使驾驶行为更安全、更守规,有利于营造安全文明驾驶氛围,进而更有力地发挥了车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如果说对于车主,传统车险的主要功用显现在汽车出事后,在出事前和没出事的情况下基本没有显现,而UBI的主要功能则体现在出事前和没出事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一个更广泛的生活场景,为车险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然而UBI若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就离不开它的“魂”与“良心”。实时大数据是UBI的“魂”,而尊重用户隐私则是UBI的“良心”。
没有实时大数据,UBI就没有“魂”
UBI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一个新产品,但当它拥抱基于车联网的实时大数据后就获得了新生。本文所谈的UBI是指拥抱实时大数据之后的UBI,因为没有实时大数据,UBI就没有“魂”。大家都知道,UBI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驾驶行为来确定保费价格,如果你开车习惯不好、出险可能性高,那就多收你点儿保费;如果你开车习惯好、出险可能性低,就少收你一些保费。这一特点使得车主不是只在车辆出事后,才能获得“经济收益”(这显然也不算是收益),在不出事的情况下通过安全驾驶也能获得经济收益,毕竟少花保费也算是创收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UBI会促使车主更安全地驾驶,然而只有通过对车辆驾驶行为的实时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才能科学全面地评估车主驾驶行为,有效促使车主安全驾驶,充分发挥车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美国一家保险公司曾推出过一款UBI产品,它的做法是在车主的车辆上安装一个设备,这个设备会采集车辆的驾驶行为数据,使用一个月后就把设备取下来,然后基于对这一个月的驾驶行为的数据分析来确定保费价格。确定保费价格后,车主就不必安装设备,可自由驰骋了。这一UBI产品在设计上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只采集一个月的驾驶行为数据。一些车主为了争取更大的保费价格优惠,在这一个月里会特别小心地开车,拿到保费优惠后,在以后的日子里就露出真面目了,驾驶习惯就不那么好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收集、分析这一个月的驾驶行为,并以此为标准来确定保费价格,可以理解为传统上的“抽样调查”,而大数据的一大特点就是“全样本”,这就要求在采集时间上要全面,不能挂一漏万。
只根据出险记录确定保费价格是不够的
在UBI之前,传统车险在基于车辆驾驶行为优劣确定保费上也有一些体现。比如,对于过去几年不出险的车主,保险公司最多会给到7折优惠。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商业车险改革试点,在试点地区,保险公司对那些不出险的优质车主最多可以给到4.335折的优惠,而对于那些出险多的车主,不提供保费优惠,甚至上调保费价格。陕西作为商业车险改革试点地区,从今年6月1日起启动了改革试点。根据陕西保监局局长毋育生介绍,截至6月30日,陕西商业车险承保16.7万件,续保车主中保费下降的有73%,上升的有27%。在保费下降的车主中,平均享受到了0.71的折扣率。由此可见,商业车险改革确实给那些安全驾驶的优质车主带来了实惠,鼓励了安全驾驶行为。商业车险改革之后,随着费率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保险公司对车主“奖优罚劣”的力度会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车主开车时更小心,相比之前,让车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得到了更大发挥。
目前,保险公司在保费上的“奖优罚劣”主要还是依据车主的出险记录。然而驾驶行为好坏与出险记录多少之间并不能完全画等号。车辆事故发生后,只有车主向保险公司报案了,才有出险记录。一些车主为了避免保费价格上调,在车辆发生金额较小的事故后,会选择不报案。从陕西的情况来看,商业车险改革试点一个月来,陕西全省日均报案量3648笔,比试点前下降10.87%,各保险公司报案量的下降幅度在10%和20%之间。根据陕西保监局产险处处长井正萌介绍,报案量出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NCD(无赔款优待)系数对客户保费浮动影响较大,所以部分客户对于金额较小的保险事故选择自行解决,减少报案次数,避免来年保费上浮。
由于驾驶行为好坏与出险记录不能画等号,而且出险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车主所左右,所以只基于出险记录来确定保费价格是不够的。对车辆驾驶行为的评估,除了出险记录,还要综合分析车辆的驾驶行为数据和交通违章记录。其中通过车联网实时采集和分析车辆的驾驶行为是全面衡量车辆驾驶行为好坏、出险可能性高低的一个关键维度,而这就是UBI要做的事情。
隐私问题影响用户接受UBI
如前所述,UBI能更紧密地将车辆驾驶行为与保费价格相挂钩,让对驾驶行为的“奖优罚劣”更科学、更全面,进而促使车主更安全地驾驶,有力保障社会交通安全。可以说UBI既能实现经济效益,也能实现社会效益。然而UBI在用户接受上可能还会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对于那些驾驶水平不高、驾驶行为不好的车主来说,他们可能会本能地抵触UBI,因为UBI很可能会让他们支付更多保费。自己给自己“找茬”,多花钱,似乎在逻辑上说不通。但换个角度看问题,这部分车主也有一个接受UBI的理由。现在一些UBI产品的功能不仅体现在确定保费上,还会提供主动安全服务。它会记录车主的不安全驾驶行为,给车主的驾驶行为安全性打分。在车主进行一些不安全的驾驶行为时会给以提醒,比如突然快速变道、转向不打灯等。在这种情况下,UBI更多扮演的是一个智能陪驾的角色。它会帮助车主养成更好的驾驶习惯,提升驾驶水平。这部分车主可以把使用UBI初期“多交”的保费当作交给“陪驾”的学费。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驾驶水平高、驾驶习惯好的车主,他们也可能会抵触UBI。既然UBI能让他们少交保费、获得经济收益,他们为什么还会抵触呢?我觉得会因为个人隐私。对车辆驾驶行为的实时大数据分析是UBI之“魂”。一些车主可能不愿意让保险机构采集自己的驾驶行为,比如驾驶里程、驾驶时间、车辆行驶轨迹和驾驶习惯(例如车速、油耗、急停、急转等)。隐私问题不只是UBI所涉及到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隐私问题会体现在很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中。在万物互联的未来,人会变得越来越透明,这是大势所趋。未来一个人若想获得更优质、更个性、更贴心的产品和服务,很多时候都要以出让一些隐私为前提,关键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在获得用户的隐私后,能保护好它、善用它、不作恶,只给用户带来好处,而不带来伤害。如果UBI服务的提供者仅把用户的大数据用于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泄露给他人,更不用来干坏事,这部分车主也是可以考虑接受UBI的。
尊重用户隐私是UBI的“良心”
如前所述,一些车主会因为担忧隐私问题而抵触UBI,用户隐私问题确实是UBI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否则UBI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还会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如果说实时大数据是UBI的“魂”,那么尊重用户隐私则是UBI的“良心”。
尊重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UBI服务提供商必须要具备尊重用户隐私的态度和能力。在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都会基于对用户隐私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用户隐私保护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而一些原则必须要遵守。针对大数据时代的用户隐私保护,周鸿祎曾提出三条原则,对UBI服务提供商如何尊重用户隐私很有借鉴意义。
第一,用户隐私数据的所有权归用户。未来,很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都会采集、分析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其中包括隐私数据。用户的隐私信息会存储在多家机构的不同服务器上。不管用户的隐私数据存在谁的服务器上,这些隐私数据的所有权只属于用户,而不属于这些公司。用户隐私信息作为用户的一种个人资产只是暂时托管和存放在各个公司的服务器上。
第二,采集用户隐私数据的企业一定要有相应的安全能力。企业要保障所采集到的用户数据能安全存储和安全传输,这已经不是企业尊重不尊重用户隐私的道德操守问题,更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企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安全防护水平。
第三,对于个人隐私收集,用户一定要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这意味着企业不能不吭不响地采集和分析用户隐私数据,在向用户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之前,一定要清楚地告知会采集用户哪些隐私,只有获得用户授权才能采集。
大数据、个性化是UBI的鲜明特征。如果没有对用户驾驶行为的实时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大数据就不成其为大数据,UBI就丢了“魂”。然而如果UBI只是做好了对用户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却不尊重用户隐私,没能保护好用户隐私,给用户带来了伤害,那就是丢了“良心”。UBI的前景很美好,但前提是不能缺了“魂”与“良心”。
陈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