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3年停滞不前 新基金难发6宗罪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新基金
  • 发布时间:2010-08-16 14:05
  “公司近期确实接到了证监会禁止新基金延长募集的口头通知。”8月初,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目前有些背景强的公司还能继续延期发行,不过证监会下文应该是迟早的事。”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在新基金延长募集期被口头叫停的背后,是2010年以来新基金发行出现的罕见黯淡行情。至今,仅8月12日募集结束的工银双利债基募集规模过百亿,仅有3只过50亿的新基金,且全部来自银行系基金公司;延长募集的现象频现,甚至波及到博时这样规模排名前五的大公司。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从规模的变化看,基金业这几年一直都在玩存量游戏,从左兜掏出来再填到右兜,白忙活了几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大家在为整个行业的‘大跃进’还债。”

  记者综合各方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的新基金发行困难,主要归结为6宗罪:一是大批投资者为2007年股市顶峰时进入,均受“重伤”;二是基金公司的专业理财能力未能在下跌中为投资者保存资产而备受质疑;三是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行业陷入发展困局;四是银行销售渠道凸显瓶颈;五是销售人员向投资者推荐不合适产品,让基金业失去信任;六是“帮忙资金”损害其他基金持有人利益。

  新基难发遇“禁止延期”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今年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仅16亿元,低于2006年至2009年各年的同期规模,也低于2001年至今任何一年基金平均募集额度。发行规模最小的宝盈中证100指数仅募集到2.8亿元,有7只首募规模低于5亿元。这与2007年发行高峰时平均规模超百亿相比,相差极为悬殊。

  在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看来,银行渠道过度强势、参与方利益分配方式存在不和谐、基金公司过度重视首发规模促成了上述现象。他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股指继续走低,不排除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更低。”

  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些基金公司为扩大首募规模,常会使出延长募集时间的招数,但这种策略,已招致证监会的“当头棒喝”。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确认,他们近期已接到证监会禁止新基金延长募集的口头通知。

  深圳一家今年新基金曾延长募集的基金公司人士则表示:“如果新基金发行不允许延期,以后压力更大了。真做不好的话,基金公司可能挽救不了基金‘流产’。”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0年1月1日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基金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就要求“基金开始募集后,原则上不得再延长募集期限。”中国证券业协会年初也提醒“基金公司要做好充分准备,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新基金无法成立的极端情况”。

  不过,多位基金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基金公司还不存在基金无法成立的可能。华夏基金一位内部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市场再差,基金公司通过保险等合作机构帮忙,基本都能超过2亿元的成立底线。”

  王群航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证监会就新基金延长募集下书面通知的可能性不大。“基金发行的目的仅仅是让其成立,达到法定目标即可。如果产品设计好,受市场欢迎,发行一两个星期就够了。”

  他认为,如果新基金发行期在一个月,建仓期六个月,意味着半年多的时间里资金动不了,既不利于市场的发行效率,也妨碍了投资者资金的利用效率。“基金公司发行前期可以把宣传时间拉长。比如提前三五天披露招募说明书,未来可否考虑改成提前两个星期?”

  基金行业为冒进“还债”

  让基金行业腹背受敌的是,不仅新基金募集艰难,份额增加稀少,赎回的规模也不可小视。算一下最近三年多来新基金的赎回情况就知道他们的尴尬了。

  Wind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0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从2500点到2400点,基金总数量从308只到619只,增加了1倍,基金总资产份额也从约6000亿增长到2.4万亿,增加了3倍。但基金行业的资产净值仅增长1倍多,从8500亿元到2.1万亿元。

  从数字上看,虽然基金行业总资产净值与份额自2007年末以来,基本都保持在2万亿上下,但这些数据均未单独将每年的新发基金的募集份额剔除。一旦剔除,实际规模与份额均在“双降”,这意味着,新基金带来的增量份额,基本上对冲了这几年的赎回份额。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2007年市场顶峰,销售机构和基金公司为了急于扩大规模,在高位做了大量持续营销。这是当前新基难发的第1宗罪。这批投资者受了很重的伤,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在他看来,基金公司管理人需要反思,专业理财能力在熊市是否能做到让投资者的资产保值?不能在下跌中为投资者保存资产,就是基金管理人的失职。而这正是目前新基难发的第2宗罪。

  “为什么基金公司没有及时减仓?为什么不能减仓?有没有创新的工具让基金公司更充分发挥投资优势?这有没有制度方面的因素呢?”他表示,制度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导致目前行业陷入困局的第3宗罪。

  同时,对于新基金发行遇到的被动局面,他反问记者:“为什么取消了一次性奖励后,银行销售渠道一下子就疲软了?”

  去年底,证监会下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禁止基金公司向包括银行在内的销售机构支付一次性激励,但基金公司实际需要支付的营销费用反而更高。

  “基金销售过程中费用降不下去,增加很多销售费用到基金销售中,费用过多是不是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不负责行为?”销售渠道的瓶颈,是新基难发的第4宗罪。

  “作为产品的销售者和推介者,如果明知道产品不适合投资者还去销售,是不负责任的,”他表示:“销售人员为了奖励推荐不合适的产品,会让基金行业失去信任,失去了信任,基金市场还怎么做?”这是这位市场总监认为的第5宗罪。

  他预计,今年基金行业总规模仍会呈缩小趋势。

  公募基金如何正名

  2010年上半年,前十大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资产超过万亿元,占行业近50%的份额。资产规模在200亿元以下的基金公司有29家,而2007至2009年这一数字分别为19、27和25。

  在资源越来越向大公司倾斜的背景下,小公司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

  《投资者报》记者调查获知,新基金认购期间引入“帮忙资金”的现象一直存在,但这并非有利无弊。

  所谓“帮忙资金”,是指基金公司为了撑规模或突破成立门槛,与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约定一定的“回报”,邀请其“帮忙”认购。新基金一旦开放申赎,“帮忙资金”就会立刻退出。一位券商基金分析师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如果遇到违约,帮忙资金会砸基金公司自己的品牌,这种现象必须杜绝。”他认为,帮忙资金的存在,进而造成新基金份额短时间出现巨幅波动,从而损害其他基金持有人利益,是新基金发行的第6宗罪。

  他建议,基金发行市场应该引入“边际贡献率”,如果一家公司给基金持有人带来的贡献率达不到市场平均程度,就没有必要去发行新基金,应先把业绩做好再发。“市场就应该优胜劣汰,如果长时间做不好业绩,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为什么要让它存在?”

  在上述华夏基金人士看来,大型基金公司平均每家的基金产品数量普遍在15~20 只左右,产品布局已相对完善,这种无差异化的产品在营销上非常困难,因此,未来基金行业发展方向亟待更新,而大公司发行数量会慢慢减少。

  “基金行业刚开始是跑马圈地,谁先到谁就容易发。等大家把地都圈完以后,下一个阶段要比的就是谁种出来的庄稼更好。”

  他认为, 基金公司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公司,不可能完全依靠公募基金。“完全靠公募,单靠收取管理费的盈利模式,规模小的基金将很难存活。基金行业的盈利模式可以向其他方向转变、拓展,如通过一二个亿规模的专户理财,把业绩做扎实了,收益会更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