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鹏骏:作为手机行业的相关从业者,同时作为用户,您认为打造一款好手机关键是什么?
袁冰:满足用户的差异性需求。对于70岁、60岁年龄层的用户,满足手机的基本功能就是最基本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要求使用方便。但是对于年轻人,对于社交、隐私、乐趣等在消费者体验方面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荆涛:性能稳定、可靠耐用。在硬件方面,质量和功能的保障是必须,在软件方面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林维上:做专属的、定制化的产品。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产品并不实际,真正的智能是人性化的,能够感知外界动态的改变,可以控制精度,逐渐发展成为用户的私人助手。
刘将:做“懂主人”的手机。在满足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随着用户的使用,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和使用习惯,智能地为用户优化界面、应用等选项。
杨宇欣:没有最好的手机,而是最适合用户的手机。智能终端的发展使得手机通用功能不再是问题,随着平台的统一,差异化显得尤为重要。
蔡绪鹏:解决目前用户痛点的产品。首先,可以改变手机的交互方式和提高输入方式的效率,引入智能化的语音交互、远程交流等方式。另一个是电源的问题,能够解决电池相关问题,实现优化的电源管理。
辛鹏骏:您认为目前制约中国手机创新发展的瓶颈有哪些?
周章光:国产手机必须具备品质稳定性。能够把品质问题解决掉,才能在终端市场赢得先机。
陈如光:人才已经成为最大的瓶颈。我国的制造水平已经达到领先高度,产能已经提升到极致,关键在于质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式是人才因素,培养更多创新的团队,推动万众创新。
杨宇欣:制约的最大因素还是核心技术。国内虽然有华为等厂商的技术非常高,跻身全球前列,但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超越国外的核心技术。国内技术的沉淀不足,可能是由于国内发展速度太快,沉下心来做技术的公司太少。
刘将:技术和设计难以保持持续的独特性是重要一点。创新技术能否能够受到保护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
荆涛:文化的缺失。国内手机行业显得非常焦虑,拼价格、迎合市场、复制创意,这些体现的是文化的差异。
袁冰:最大的制约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机制的不足。过去,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态度不明朗,造成低水平的复制和低水平的竞争,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我们要有意识地保护知识产权,才能真正提升创新的境界、产业的境界以及竞争的境界。
辛鹏骏:近年中国手机厂商的专利数量大幅增长,但是整体量大于质,核心专利不足。专利保护体系的缺失使得中国手机产品走出国门面临很多困难。怎么才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袁冰:顶天立地,大步前进。顶天立地就是做创新一定要顶天,立地是一定要落到实地。大步前进可以“自己走”,也需要“搭东西”,可以通过收购等方式整合专利。
杨宇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要研究,对于国外的专利研究透彻,才能找空白点,来切入。
辛鹏骏:大家谈到的创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体验,这是手机竞争、终端竞争、科技发展的需求焦点。那么在产品设计阶段,该如何把握用户体验,为用户画像?贵公司目前的产品和方案是怎样支撑良好的用户体验?
蔡绪鹏:第一是极致科技;第二是稳定的软件;第三是切中不同的用户群。
杨宇欣:聚焦需求、稳定、能够吸引用户。我们专注在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技术、方案和开发,帮助所有的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提供一套稳定可靠的系统,同时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系统的定制,只要你设计出来我们就做得出来,所以我们提供软件的技术和服务。
刘将:君正作为一个芯片公司,重点是要有独特的技术,在市场竞争中突出最鲜明的技术点,并且坚持。其次是可扩展性,顺应更多应用领域。最后是对应用市场精准定位。
林维上:Smart,为用户找到专属的可定制化的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
荆涛:硅展科技作为芯片厂商,专注无线充电技术,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优化用户体验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坚持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过程完善化。
袁冰:精确地定义产品,抓住客户人群。重要的是要酷:体验酷、操作酷。在互联网时代,人群效益很重要,因此传播好、体验好、功能好才够酷。
辛鹏骏:苹果公司俨然已经成为业界对比和追赶的目标,每一次发布的新品都能够带动一波创新的浪潮。从中折射出的是设计、创新的能力和创意的能力,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您觉得我们中国手机厂商该如何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林维上:一个贵族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素非常关键,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长远地行走。
刘将:有能力的企业从原始的积累,从最基础的技术创新开始,并且继承下去,这是真正能够推动行业发展的。
杨宇欣:最重要是要有一颗强大的心。
荆涛:要非常专注,有底气,并坚持下去,才能创新。
徐姗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