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动青春力量,致敬红色经典
- 来源:青春期健康医学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色戏剧,青春力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30 09:59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
简 介
红色戏剧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群众性艺术活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隽永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中的经典之作,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所体现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普通人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严谨的艺术追求,优美的曲调和经典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其魅力是永恒的。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坚定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的信心,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活动,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希望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1.《庐山之雪》
1933 年春节,工农剧社演出了由红军指战员集体创作的四幕话剧《庐山之雪》,这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戏剧。其大意是,蒋介石坐镇庐山,指挥剿共。红军众志成城,组织反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此剧由罗瑞卿任导演,由于当时苏区没有专业演员,罗瑞卿提议“兵演兵,将演将”,于是,将军司令齐上阵,台上台下,一片欢腾。
此剧演出后不久,瑞金成立了高尔基戏剧学校,由瞿秋白任校长,红色戏剧的创作也由此走上了正规化艺术化的道路。
2.《白毛女》
1945 年诞生的《白毛女》是中国的第一部歌剧,它以群众新秧歌运动和民间舞蹈为基础,讲述了穷佃户杨白劳因欠下地主的债,被逼身亡,其女喜儿又被抢去为奴。地主将喜儿奸污后又试图卖掉,逼得她逃入深山。因吃不到盐,见不到阳光喜儿的头发变白,成了“白毛女”。共产党解放了喜儿的家乡,才使其重见天日,过上正常的生活。该剧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1945 年在延安公演,连续演出30 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
1947 年为了迎接石家庄的解放,重排了《白毛女》,由郭兰英演喜儿,前民演杨白劳,这次重排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一举奠定了郭兰英的历史地位。1964 年上海舞蹈学校将《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并被选为“八个样板戏”之一,从此《白毛女》演遍大江南北,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
3.《龙须沟》
1950 年,老舍带着腿疾,亲自前往龙须沟街区调查采访,之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传世之作——三幕话剧《龙须沟》。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 百废待兴, 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故事。1951 年《龙须沟》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北京连续演出73 场之多,老舍本人也因此剧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这部倾心歌颂新中国的代表作,在当时人们对新旧社会巨大的反差的还有着切身感受的情况下,获得成功是必然的。这部话剧集中体现了老舍的心声:我热爱北京,看见北京人与北京城在解放后的进步与发展,我不能不狂喜,不能不歌颂。
4.《江姐》
该剧取材于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真实历史故事,其中撼天动地的英雄气概与超凡升华的儿女情怀相交融,脍炙人口的唱段《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更是浸染了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
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江姐》与同一题材的小说《红岩》、电影故事片《烈火中永生》以及当时许许多多充满理想主义豪情的“红色经典”一样,曾经鼓舞着热血青年为理想而献身。
《江姐》旋律优美,人物形象鲜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江姐的扮演者也历经数代,从最初的万馥香、蒋祖缋、郑惠荣,及稍后的任贵珍,到第二代江姐赵冬兰,无不因此剧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5.《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的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该剧共7 场,加序幕和过场共9 场,是中国当时前所未有的大型舞剧。这个舞剧继承了芭蕾的优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芭蕾舞的传统程式,独舞、双人舞、性格舞的处理完全从戏剧发展和人物塑造出发。《常青指路》中的双、三人舞和性格舞《五寸钢刀》都是非常经典的舞蹈,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无法超越的魅力。
《红色娘子军》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多次在国外演出获得好评,国外一些著名芭蕾舞团也曾经演出过此剧,这在中国的红色戏剧中是不多见的。
6.《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后由北京京剧团移植改编为京剧《地下交通员》,之后再由著名作家汪曾祺执笔改编为京剧《芦荡火种》。该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是常熟县的一个联络站。联络员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保护新四军留下的伤病员,并与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巧妙周旋,最后与新四军主力配合,将胡传魁、刁德一及日本驻军黑田等一网打尽,沙家浜又竖起红旗。
毛主席在看了《芦荡火种》后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于是经毛主席提议,正式改名为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最初被正式定为样板戏的是交响乐《沙家浜》而非京剧《沙家浜》,虽然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
7.《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和战斗英雄杨子荣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1946 年冬天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进山剿匪的一段故事,剧中所涉及的人物如杨子荣、座山雕等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人。文革初被定为“八个样板戏”之一,风靡大江南北。
《智取威虎山》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1970 年我国开始正式发行编号邮票,而第一套编号邮票正是编号为1 ~ 6 的《智取威虎山》,该邮票印刷精美,全套共六枚,发行价为4 角8 分,由于其第一套编号邮票的特殊地位,如今已成为邮票中难得的精品,这在中国戏剧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走出去,看过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辽宁芭蕾舞团《八女投江》
演出时间:
2015.09.17 ~ 2015.09.18
演出剧场:北京歌剧院
这是一段被无数次讲述过的历史,这是一个关于女人,关于生命,关于信仰,关于卑微与高贵、选择与执着的故事。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法西斯开始了对东北,乃至全中国的武装侵略。从此,在漫长的14 年间,无数东北儿女投身抗击侵略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冷云、黄桂清、王惠民、安顺福、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李凤善就是其中最普通的女战士。八个女儿带着不同的身世走到一起,共同的爱和恨把她们紧紧相联。抗联密营中,青春和爱情在战争的缝隙中生长,血火熏染着峭壁上最美的花朵。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 岁,最小的王惠民年仅13 岁。
她们是最平凡的女人,是母亲、女儿和妻子,她们拥有的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灵魂。尽管,八个最美丽的生命早已消逝在汹涌的乌斯浑河里,但她们的样子,她们紧抱着信仰的生命,至今依然被我们记着,当我们向她们跑去,她们便纷纷回来。
今天行走在乌斯浑河畔的人们,无一不是她们的爱人,无一不是她们的孩子。作为她们的爱人和孩子,我们有义务把她们的故事传颂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