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情懷下成長的日本遺孤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中國情懷,日本遺孤,移民
  • 发布时间:2015-10-09 11:07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在無數可茲紀念的題材當中,我們選擇了日本遺孤這一鮮為人知的故事。1945年,侵華日軍兵敗如山倒,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大批日本移民也紛紛逃亡,在逃亡過程中,不少日本兒童淪為孤兒,生命堪憂。此時,善良的中國人民不計前嫌,在自身條件依然非常艱難的情況下,伸出援手收留了超過4,000名日本遺孤,並將他們養育成人。留下這段歷史,就是希望中國人民的博大情懷不會被忘記,讓這種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文化差異的大愛永存史冊,讓和平與友好永駐人間!

  待遣返的日本兒童正在遼寧錦西收容所內玩遊戲

  日本遺孤幼時的留影

  日本遺孤之來龍去脈

  緣起階段

  1 1905

  日本贏得日俄戰爭,奪取了部分俄羅斯在中國東北侵佔的權益,並開始向此移民,圖為1915年日本在大連金州建立的第一個移民村愛川村。

  1911

  中華民國成立。

  2 1931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面侵佔中國東北,並開始更大規模的移民,左圖為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進攻瀋陽,右圖為1932年10月8日日本武裝移民在大連登陸。

  3 1936

  新上台的廣田弘毅(前中)內閣把向中國東北移民作為日本七大國策之一。

  1937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4 1945

  日本戰敗投降,日本移民開始被遣返,左圖為等待遣返的日僑在吉林省長春市街頭擺地攤謀生,右圖為中國東北地區的日僑登船回國。

  1945

  1945年起,中國養父母共領養超過4,000名日本遺孤,其中絕大部分在東北。

  大愛階段

  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

  中國政府協助日本僑民回國期間,有小部分年齡稍大的日本遺孤隨同僑民一起返回日本。

  1960

  一些日本民間團體,通過中日友好協會、中國紅十字會赴日代表團和個人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尋親活動。

  5 1972

  中日建交,並開始商議日本遺孤回國安排。

  6 1978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並確定日本遺孤赴日尋親政策。

  7 1981

  日本遺孤赴日尋親正式開始,圖為回日定居的遼寧省撫順市日本遺孤。

  2000

  歷年共組織31批日本遺孤尋親團,先後有2,120人赴日。

  緣起

  日本國土狹小人口稠密,早就覬覦中國東北的領土以進行移民,隨着明治維新後國力的增強及中國的不斷衰弱,這個想法得以實現。1905年日本從俄羅斯手中奪取中國東北部分權益,便開始有計劃地向此移民。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並扶持偽滿洲傀儡政權,中國東北自此全面被日本侵佔。1936年,日本內閣將向中國東北移民作為七大國策之一,開始了更大規模的移民。截至1945年,日本共向中國東北輸送開拓團1,000餘個,合計超過32萬人。日本開拓團民在日軍的保護下,在中國東北橫行霸道。

  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後倉皇撤退,開拓團民失去保護之後,也開始大規模逃亡尋找歸國之路。在饑餓、寒冷和疾病的摧殘下,大批兒童在逃亡過程中死亡,即便倖存,也有不少與家人失散或被遺棄,或因父母死亡而成為孤兒。絕大多數日本遺孤當時都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正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才使這些本該依偎在父母身邊享受天倫之樂的兒童飽受苦難,並被遺棄在異國他鄉。日本侵華既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把日本人民推向罪惡戰爭的火坑,這是戰後日本遺孤產生的根本原因。

  大愛

  基於中華民族傳統的慈愛、寬恕之心,國民政府發佈了「不以暴易暴」的聲明,中國人不但紛紛參與救助日本難民,而且還有大量中國養父母自發進行了收留、領養日本遺孤的行動,以東北地區為主,全國共收留了超過4,000名日本遺孤。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日本遺孤採取政治上信任、生活上照顧、工作上重視的政策,使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日本遺孤們,同樣享受到家庭的溫暖、社會的關愛和國家的保護,健康幸福地成長起來。

  儘管這些中國養父母的自身條件也非常艱苦,但他們依然用自己的乳汁和口中省下來的糧食把他們餵活養大,並節衣縮食供他們上學讀書,待其成年又拿出積蓄助他們成家立業。中國養父母的寬闊胸懷和養育孤兒所付出的無限艱辛,博得了中日兩國各界人士的高度讚揚。1984年10月,日本厚生省大臣渡部恒三訪華時說:「日本有句諺語:『養父母比生父母更親。』日本政府和國民不會忘記中國養父母對日本孤兒的養育之恩。」

  聶榮臻與美穗子

  加藤美穗子是中日外交史上的著名人物,一個普通的日本人為何會受到如此關注呢?原來,美穗子來華工作的父母1940年死於一次戰鬥,4歲的美穗子頓成孤兒,她的情況被上報至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處,聶榮臻當即指令:在殘酷的戰爭中,孩子是無辜的,速將孤兒送指揮部,要確保她的安全,照顧好她的生活。

  在指揮部的日子裡,美穗子一直和聶榮臻在一起,聶榮臻走到哪裡,她跟到哪裡,並由記者攝下了一張張戰場上不可多見的「將軍與孤女」的照片。隨着戰事不斷推進,前線指揮部無法長時期地照顧美穗子,為了體現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聶榮臻決定把美穗子送往石家莊的日軍兵營,以便她歸國。

  多年過去,已經成為解放軍元帥的聶榮臻時時掛念着美穗子。1980年,《人民日報》發表了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轟動日本。日本《讀賣新聞》的記者經過多番尋找,終於在九州找到了美穗子。不久,美穗子訪問中國,特地去向已經81歲高齡的聶榮臻謝恩。

  從遺孤到學者

  劉奔,原名原博昭,1942年生於日本,1945年隨父移居中國黑龍江寶清縣,同年秋因戰亂與家人失去聯繫,後被中國養父劉文富收養,並得到了悉心栽培。劉奔1966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劉奔曾任《哲學研究》執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編審、博導,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博士生導師,因病於2007年逝世。

  尋親

  《世界人權宣言》規定,人人都有歸返自己祖國的權利,人人都有權享有國籍,日本遺孤自然也享有這些權利。隨着年齡的增長,日本遺孤思親之情日益迫切。適時組織他們尋親、探親、回國定居等,便逐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1972年9月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以前,也有零星的尋親活動。中日建交後,為使日本遺孤尋親活動有序地開展,中日兩國政府經過多次研究協商,從1981年開始,由兩國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分期分批地組織在華日本遺孤赴日尋親,一切費用由兩國政府負責。此後,日本遺孤的尋親活動便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地開展起來。截至2000年,中日兩國政府已組織了31批日本遺孤尋親團,先後有2,120人赴日,其中666人找到了在日親屬。目前,除小部分日本遺孤仍生活在中國外,絕大多數已和家人回日定居。

  和平使者

  從收養、撫育日本遺孤,到他們長大成人,再把他們送回日本,中國養父母經歷了無數的酸甜苦辣,到晚年還要忍受孤獨和思念!然而他們沒有怨言,這是一種多麼博大的慈母情懷!回日定居的遺孤也以各種形式回報養父母的恩情。1991年黑龍江方正縣遭受洪澇災害,在此成長的劉長河(日本名遠滕勇)毅然捐款12萬元人民幣,支援災區建設。他還向方正縣捐資200萬日元,用於修建養父母公墓。1999年,上千名遺孤和日本友人捐資在瀋陽「九一八」博物館建成中國養父母碑,以表明他們不忘養育之恩的心跡。

  長期以來,日本遺孤都是傳遞中日友誼的使者、橋樑和紐帶,促進了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雖然他們現在年事已高,但令人高興的是,他們的後代已開始在中日友好交往中嶄露頭角,相信他們會把中日友好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傳下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