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 来源:设计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地域文化,创新,互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26 14:15
——2015中国城市空间再造与创新设计论坛
8月15日下午,中国设计精英之旅系列活动中主题论坛环节,“2015中国城市空间再造与创新设计论坛”在上海世博洲际酒店圆满落幕。
论坛由《设计家》主办,简一大理石瓷砖承办。本次论坛汇集了大量上海及长春设计界知名的设计精英,共同探讨互联网+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面临新常态,城市空间型态如何再造与创新的问题。《设计家》主编许晓东女士在开幕词中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人文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生产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城市空间是否应该随之改变?改变过程中设计师面临哪些机遇和困难,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实践和准备?这些都是当前设计界及设计师们关注的话题。”两地设计师就空间再造、创新设计与地域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论坛的开展对设计界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地推动作用和意义。
耿治国:城市空间再造与创新设计——以Poggenpohl上海展厅为例
城市旧有的空间很重要,城市开发越晚,老空间保留就越完善。我去年完成了一个老厂房改造项目,项目位于上海市闸北区新规划的大宁商业文化休闲服务业集聚区,要求是将一座拥有66年历史的第一机床厂老厂房改建成Poggenpohl厨房品牌的展厅及办公空间。Poggenpohl拥有悠久的品牌历史,设计中我们深度挖掘其品牌故事,将高端品牌、艺术品味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传达其品牌追求。
来到大陆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做高端餐饮空间设计,餐饮空间的视觉感要求强,因此需要设计有吸引力的东西。老厂房原本打算做成一个时尚产业的T台,因此在约15米高的挑空里有很多架空的廊道。我们的设计构想包括两点:第一,把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对于少数消费人群来说,类似poggenpohl这种高端产品,其在中国的销售渠道基本是两种:零售和与开发商合作,与开发商合作是主要渠道,所以poggenpohl要做的是推广其品牌,而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展示poggenpohl历史的空间。第二,与当地的艺术相结合,场地既可以举办活动,也可以为两位开发商开特别的派对,以实现其营销方式。项目的场地条件很好,外部广场可以结合品牌形象,内部可以展示其历史。
去劳斯莱斯的展厅,你希望看到几台劳斯莱斯?即便一台劳斯莱斯都没有,你也不会置疑该品牌。对于poggenpohl也一样,因其品牌影响力,展厅内也仅放置了两套厨具。不仅是展厅,空间内还规划了办公室,整个项目是一个多功能的融合空间。我们的设计思路主要围绕品牌的故事,品牌影响力,品牌活动,展厅和办公空间不同的入口,不同空间功能的结合展开。人们在空间中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关系可以使空间作为展厅、博物馆或美术馆,也可以使其成为烹饪教室、美式厨房或会场。在挑空的超大空间里,可以举办拍卖会、美式品鉴会和跨界艺术展等,三层的VIP室既可以作为厨房宴客厅,也能作为一个烹饪教室。空间中的大型设计也依据场景和功能来转变自身角色:6米宽的巨大楼梯可以连接不同的楼层,也可以作为观赏品牌活动的观众坐席,甚至可以作为模特款款猫步而下的倾斜T台。垂直直达电梯连接起超大空间中的各楼层,除基本功能之外,它也是一座移动的小型客厅,将客人带往三层的厨房宴客厅;它还是一座小型观览室,在向上行进中可以观看整个空间及其展品对象。三层VIP Room与透明瞭望台也可因品牌活动随时变身为一座开放厨房宴客厅与空中观景庭院。二楼还有一个办派对的咖啡区,整个设计采用了多功能空间相结合的方式。
展览区设计了整块幕布,描述pogenpohl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采用光来营造空间氛围,如入口处灯光、底层水平环绕的盒状灯光、垂直电梯移动中形成的灯光、6米宽巨大楼梯的倾斜灯光——空间四个维度上的灯光设置,依据场景功能的变化组合切换,为不同空间情境提供全方位差异感受。在挑空部分,除了少数的射灯之外,其他灯具都靠近地面,点亮人活动的视觉范围。二楼除了展示空间,还划分了一些空间作为办公区、接待区和高管办公室(会客厅)。从三楼电梯出来,穿过透明玻璃地板,到达VIP区,这一区域整体采用旧有结构,用虚光使其产生新旧结合的感觉。事实上,只有在办公空间中才能发现厂房原有的屋顶结构,也是在这里,更能体现新旧设计的融合。旧厂房改造设计,我们考虑更多是场景与原有空间的结合,设计方案是用楼梯作为主角,我学建筑设计出身,习惯用建筑设计的手法处理一些空间形式。我设计了一个主导性的大楼梯,又有中型楼梯,小型楼梯,从大到小,形成视觉上的平衡感。除了大楼梯,还设计了电梯(由货梯改造而来),以品牌故事决定空间的设计,处理好大楼梯与电梯搭配的比例关系。
在这个项目之前,我设计过一个企业会馆,运用了比较现代的设计手法,在空间内打造出一些四折铁盒。我喜欢设计物件,因为人与物件的互动会改变物件本身的意义,当铁盒并列摆放时可以作为展示平台,当铁盒环绕起来又可变成座位,人与物件的互动会产生很多种可能性。对于像餐厅这类商业空间的设计,我一般更多选择用符号、语言和视觉感受设计实现某一种情境的表达。我还设计了一个售楼处,也是从建筑方面着手切入,主题与水有关,水与室内彼此渗透。
屈彦波:创意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创意的过程不仅是做一个设计,也是在做有思想和有社会性的产品,并且它还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我从业比较早,做设计仍然习惯用手绘画图的老方式解决问题。我在长春设计了一个酒店项目,它是在老空军俱乐部的基础上改造而来。设计方案是依据俱乐部原有的建筑结构及空间结构,结合地域特征、文化属性及生态环境做出的总体布局。大堂设计的关键是怎样把一些传承元素、现代生活需求以及现代人们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餐厅设计最重要是既解决其实用性,又要有商业价值,比如餐厅的墙体设计,既要通透,又要在内外环境的绿色生态方面营造出一种安静感,满足人在消费环境中对舒适的心理需求。酒店设计主要体现东方文化,以及现代中国人对现代生活质量的内在追求。
我设计了一个足道养生馆,名字叫“世外桃源”,这是依据其品牌属性做出的定位。从品牌属性联想到现代真正的足疗养生、中国文化以及现代人的需求。设计中,我们以一颗参禅的心感悟设计,放松肢体的形式有多种,精神的净化才是真正的释放。以原材原木作为空间的主题,与业态的属性保持形神的呼应,禅意空间宁静而不失优雅。木质具有生命,保持原木的素色和清晰的纹理,以求禅宗的简素精神。将品牌标识符号化处理后,运用花型透雕旋转楼梯,呼应商业的品牌元素。多重罗列的藤编花灯散发昏黄的光晕,简素本色的原木以及墙面原色瓦条马赛克的运用营造出空间的质朴与安逸。通过材质肌理的对比,虚实的空间变化,轻巧与朴拙的搭配,实体与光影的互动,在感受舒适惬意的同时,不仅平添了空间的娴雅气质,也在材质与形式表现上创造出视觉与心理上的丰富感受,造就一个平和、淡雅、纯净的禅意空间。
最后还有一个餐厅项目,定位是无定位,很私房,超捷净。名叫和悦小菜,从名字看很温馨,又蕴含了南方菜系的感觉,所以设计以白色为主色调,室内采用耐火砖,并用生活中常用的餐具,形式简单统一,构成一个有家的情调的餐饮空间。
邵华波:做自己喜欢的设计
创新就是发现,是对平凡事物的再利用。人都有手指,从前只知道用指头按手机,当有人想到用手指划,新手机出现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技术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你的思维方式。我是75后,做设计已经20年了,对于设计的困惑已经比较少。我做的项目都不大,但我相信,一个人做事专一时,内心的宇宙观会非常强大。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很好的业主,他们不在意你是否做过很好的酒店,只在乎你是否有好的感悟。我2004年创立耒真设计,“耒”本身是挖掘的意思,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先挖掘,再设计。对我来说设计不重要,设计师的思维更重要。
我第一个项目的业主是一位在上海待了20年的犹太人,他很尊重设计师,从设计到施工都是我一手打造。设计中很多材料是一样的,关键看你怎样呈现。尤其互联网时代,设计师要关注设计带给你什么,它能否让你受到启发。2004年到2007年,我做了十几个私人住宅项目,对设计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做任何项目,我的底线永远是将设计、施工和软装的毛利润控制在30%,而呈现的设计也以此为标准。2007年到2010年,我设计了很多样板房,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设计师在做什么?是为了配合开发商而设计市场上那些已经被消费者接受的样板房?事实上,很多设计师的意识已经被大众对装修的理解绑架了,那时候我考虑不做样板房,它对设计没有任何意义。2012年到2013年我甚至没有做任何项目,一直思考:怎样的设计才能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会释放能量,让同行、客户以及社会感受到。
2012年,我对上海一座建于1937年的老洋房进行重新设计,业主是位律师,他很喜欢房子周围的环境。我们在项目中增加了玻璃房,当树叶落下时,人与自然更接近。2011年后,考虑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我很享受做这种项目。项目有三层楼,以东方园林为设计理念,老房原本有个小车库,我们增加了玄关形成天井。大门是子母门,高度是2.1米,为了尽量淡化门,选择插栓就讨论了很久。二楼摆放着上海本地家具,是2012年我参加活动时拍卖所得,后来送给了客户。设计中呈现的任何一个事物都要考虑它能否让客户记住你,能否展现自己的特点,我希望做无痕迹的设计。楼梯、护栏都是原有的,我认为存在即合理,我们并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设计呈现的是客户的生活,客户才是使用者,设计师要思考怎样让设计更人性化。三楼设计尽可能通透,别人看得见我的生活场景,就是我要的效果。
2011年以后,我更追求自己喜欢的项目,也喜欢接近大自然的生活方式。2012年我受邀做家居空间的趋势设计,邀请方给我设定的空间是洗手间,我就思考:为什么洗手间就不能是书房?有浴缸,有书架。所以我设计了淋浴空间,又与自然结合做了垂直绿化。我认为设计不是堆砌,你需要挖掘事物的属性,再将之放在一起,空间设计要让人有所思考。
我也很关注设计酒店,也希望能做一些设计酒店。经过两年的沉淀与思考,2013年我参加半岛酒店设计酒店论坛时,听到花间堂品牌创始人说:“我用我的生活方式经营酒店,我进去了就出不来了”,这就是我想做的事,于是有了花间堂·山塘人家项目。项目位于苏州平江路山塘街,面积1500平方米,房子不老,建于2004年左右,外观比较老,室内是水泥墙和一些木结构。现在新中式设计越来越多,空间给人的感觉却越来越阴,为什么?因为设计师在做加法,其实空间里美的事物已经很多,设计师要做的是减法。
我认为项目呈现结果的好坏与业主的专业没有关系,取决于业主的观念及思考方式。项目存在一些问题业主无法解决:距马路近且地势陡,木结构的房子太阴。我们设计了解决方案,项目属于中式设计,很有文化感,但我更注重内文化,即生活方式的营造,因此景观设计比较有野趣,仿佛回到了古代。类似这种酒店,已经不是酒店,它是一个空间,一个交流的平台,花间堂·山塘人家如处于市井中的一般家庭,要弱化空间的设计感。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做减法,使人和空间实现合一,人在空间中能释放自身情感,比如客人吃完早饭会自己洗碗,如在自己家里一样。餐厅是一种整体性设计,可以吃早饭、午饭,喝茶,晚上还可以喝点小酒。木结构的空间给人感觉太阴,不是我们想象的生活方式,设计就突出两侧光线,让空间更明亮、更阳光。在服务吧台处设计灯光,让女孩感觉更漂亮,让男孩感觉更帅气,客人就会心情好,服务的效率就会提高,就达到效果了。公共空间摆放了钢琴、电视,客人可以看电视,也可以下棋,整个项目的主调围绕“人家”展开,所有客人在这里可以很舒服、很融洽地相处。考虑到苏州最传统的文化形式是园林,我们在设计中也表达了这个理念,将软装的挂画与门结合起来,门不再是门,而是一幅画,整体软装也都依据家居化的方式处理。
花间堂·山塘人家共有28间房,25个房型,我们希望把每个房间的特点挖掘出来,且住宿的客人会满足现在的生活方式:阳光又休闲。整体的空间设计是做减法,设计不是摆放一个东西,而是要给人一些体验,比如一个人在玩电脑,他女朋友在边上摸摸他的头,设计师要考虑怎样把客人内心的需求表达出来,让他在体验过程中感觉愉悦。有一次我带女儿入住这里,她在桌边写字,我与太太在旁边看她写字,这是我要的感觉。项目中有些设计尊重了原建筑的结构,有些空间做了隔墙,但要让人感觉不出来,反而觉得空间很有味道,空间具有连续性,空间之间可以相呼应,这要找空间内统一的属性。做设计师不容易,任何设计要在空间内实现,要考虑很多因素,服务员的一举一动也要与空间的属性统一。这个项目中,我们也尝试设计了一间房中房,用了暖色调,看起来像两个房间,既温暖又现代,还能与外层建筑对话。
设计是存在的,看你怎样去挖掘、寻找这个时代的属性,并将各种具有统一属性的“碎片”整合起来。设计师应该让激情和好奇心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才会找到好设计,对的设计,有前瞻性的设计。很多人说禅是什么,我认为禅是一种生活方式,能让你心情平静的生活方式就是禅。
张兆波:每一次设计都是对建筑空间的再造
我做建筑设计比室内设计多,主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谈谈处理室内设计的一些方法。每一次室内设计都是对建筑空间的再造,不论新老建筑,依据不同空间功能的需求,都是对建筑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重生,因此可以从功能上做一些探索。
我设计了长春松山韩蓉非洲艺术博物馆,该馆展示的是旅居非洲的李松山和韩蓉夫妇积攒的大量非洲工艺品。博物馆建筑由国内建筑大师何镜堂设计,长春市政府对该馆也非常重视。设计伊始大家就各有看法,如何体现非洲文化的特点?设计方案中融入了非洲元素,把建筑原来的风口做了调整,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挑台。一楼正厅以黄色为基础色调,体现非洲带给人们的沙漠感的印象。厅内留有一面白色的墙用于悬挂展品,展品中有400多幅非洲油画,如果在一楼展厅展现非洲文化的多彩性,就可以把这些画作为背景。色彩和挂画既可以作为展示,也突出了非洲的特点。如果建筑师对室内空间已经做了充分考虑,室内设计师尽量不要破坏它,而应考虑如何完善建筑师没有完成的部分。何镜堂对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塑造已经很成功,我们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楼梯和阳台,从阳台上看大厅的效果不一样。我们设计的走廊上有不规则的孔洞,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观。会议厅,也是多功能厅,可用于学术交流,我们尝试做了一个梯形会议桌,当嘉宾有主次之分时,可以方便看到每一位嘉宾。
展厅设计延续了正厅的整体效果,非洲木雕艺术展品很多,我们做了一些图片和文字,让参观者能够在参观中了解非洲木雕的生产过程。展厅进门处设置了一座山岩,整个墙面采用石材干挂而成,室内灯光则服务于展品。从一楼到二楼展厅有一个走廊,墙面悬挂了一些图片,以加深对非洲风土人情的了解,对楼上展品也有初步的认识。二楼展示的木雕非常多,有大有小,类别也非常丰富。从建筑平面上看,我们将空间划分成几个展区,对浏览交通也做了合理规划,把雕塑从大到小分区域性的做了布局。如进门处有一些木雕,形态差不多,我们就采用绘画的布置方式,把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展品整合到一面墙上,形成整体性的观赏效果。展厅里设计了水池,因为东北很干燥,木雕需要湿度,我们在顶棚设计了两条水帘幕,让水循环,同时营造出热带雨林的声效,有一些适合放在水中展出的木雕如鳄鱼木雕也可以放置在水池中展示。依据每一件雕塑不同的大小设计相应的展群,有些展品需要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不同展区,有些展品需要做成阵列展示,我们就用规律把不规律的展品排列展示。对于空间,则尽可能遵从它本身的特性,改造时尽可能依据原有的空间特色修改,如果原有空间已经比较好,我们就把它做得更完美。室内设计师的作用是美容师和整容师,但离不开建筑的主题和建筑本身带给我们的固有感受。
我还重新设计了吉林省建筑设计院的大厅和通厅,项目的要求是要体现建筑设计院的特点。建筑设计院与建筑设计有关,我们考虑从建筑材料入手在正厅里体现建筑的感觉。我们尝试改建了一面主墙,它原本是石材建造,改造后做成青砖内墙,青砖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建筑材料,体现了建筑设计的源头。但是青砖给人的感觉很破旧,受到装裱镜框的启发,一些很粗糙的材料装上玻璃框后,显得高级,且能焕发出新的形象。我们设计了一个玻璃肋点式玻璃幕墙,这是当时比较新的装修手段,最古老的材料与最新的手段相结合创造出这样一面主墙。从观光电梯到六楼是一个共享大厅,其实是一个非常狭窄的客厅,背景墙同样采用点式幕墙,墙面上是一幅图腾展示,电梯上升或在不同高度时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图腾采用风化石作为干挂材料,栏杆的处理是将青砖、石材和玻璃做了组合,青砖、点式玻璃幕墙、石材干挂,不同年代,不同的做法,从材料上体现建设设计的延续性及其建筑文化。
交流环节
屈彦波:从台湾到大陆,从大陆的南方到北方,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人们生活需求和品牌需求不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也不同,区域设计存在明显差异性,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耿治国:台湾的设计受西方影响很大,尤其我读建筑,总认为装饰是罪恶的,但我做装饰并不是到大陆才开始,在台湾接触一些商业空间设计时就面临这个问题了。早期我坚持现代的表达方式,注重对空间的思考。但有时候自己也会想,随着人们进入社会生活,今后的生活怎样与设计结合?当我做一些娱乐项目时,就要考虑设计如何与人群互动,你的设计是为了做现代表达,人群则将你的设计用于生活、娱乐、交友,是社交平台。对于地域设计的差异问题,我也一直在观察,最近也在做一些整理,做了一个关于拥抱都市欲望的生活的研究。
屈彦波:地域性的差别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别,是由于地域文化和地域不同的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差异性。但从人的存在和求知文化的构成角度看,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那么设计的专业性方面呢?南方与北方的设计师,都是同根同源的,唯一的差异性是地域的不同文化造成了不同高度,不同地域性和外来文化的需求。但设计师的设计也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进行的,设计只是一种表达形式,实际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物质,人与社会,人与生活形态之间的需求问题。所以我们没有所谓风格,只有客户的需求,风格由客户的需求决定,设计师只是把风格表达得更精准一些。
许晓东:地域差异性是设计界的永恒问题,会在设计师的实践中持续探索下去。地域性问题在室内设计中体现得较弱,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比如使用自媒体,上网,卫生洗浴的方式等都没有太大差别。可能更多是在建筑、景观、规划等方面存在地域性差别。
刘培植:pogenpohl项目的室内设计与灯光设计是同时进行的,为了达到某些效果,有些室内设计是否需要以灯光设计为主?
耿治国:pogenpohl项目更多是灯光效果决定空间形式,如一楼左边的墙面就是为了达到灯光的效果而加入了一道墙,而这道墙也正好有其他用途。
赵思伟:在台湾,很多老厂房被拆除,文化会受到冲击,很多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挽救老建筑和老工艺,使它焕发新生命。大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很多承载历史印记的老建筑被拆除,也有很多人在努力挽救老建筑,对此,您有哪些比较好的经验?
耿治国:我并没有长期投入老建筑改建设计中,我更多关注于餐饮和商业空间设计,像这个厂房改建,其实还有一些不足,比如空调等设备的设置问题。整个区域的构思也偏重于商业,设计要为商业做支撑,设计与商业如何共存不容易,需要我们思考。
许晓东:可能大家都在探讨老建筑改造的经验,这几天参观的园区改建,有一些设计方法可以借鉴,但也要根据当地不同情况进行设计。产业也很重要,形态设计只是一种力量,需要与产业对接,才能焕发活力。
张放:中国市场环境变化快,引起一些行业的变革,您认为主导未来行业发展和设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于南北差异,您能从经营方面给予一些建议吗?
耿治国:中国市场变化非常快,我在大陆市场也受到冲击。对于变革,关键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我很喜欢观察商业变化,面对市场变化,设计师要了解市场的商业模式,现在商业模式也在寻求新的可能,设计师就需要有基础的商业观察、商业知识,才能在与客户的商业对话中找到突破口。对于南北差异性,整体上大陆产出比较大的还是餐饮市场,有人说奢华带来富足感,奢华不是指高大上,而在于表现性,丰富性。我觉得中国市场非常多元,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质,无论在哪个区域做设计都要考察,了解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澳门的高档餐厅,门口就是配餐台,澳门城市太小,房价太高,空间不大,设计就要重视尺度,在上海设计餐厅,可能更重视空间层次。
高桦:国内越来越重视中式设计,很多新设计师也想涉足中式设计,但往往无法完全驾驭中国文化及其底蕴,尤其在中式家居设计中,花间堂.山塘人家项目中一些软装细节设计怎样与空间特性保持一致?
邵华波:我们做设计不分先后,软装在一开始就会同步设计。前期我们会关心酒店怎样运营?客人进入酒店后会有什么行为?这些行为与酒店的材料或物品有什么关系?我个人对文化设计并不很擅长,我更多关心内文化,即人在空间中舒不舒服,如果不舒服,一定有问题。本身做花间堂·山塘人家项目时,我们就是做减法,我觉得怎样把人内心的需求诱发出来,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许晓东:松山韩蓉博物馆是什么性质?其运营方式是怎样的?
张兆波:这个博物馆是位于长春雕塑公园里的一个展馆,长春雕塑公园还有很多展馆,长春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世界雕塑大会,邀请国内外许多大师参加,每次展会后,大师们的作品就会留在长春。雕塑公园从面积和展品数量上,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内的非洲艺术品属于个人展品捐赠给长春市,因这些木雕非常珍贵,所有作品基本上都是乌木和红木雕刻,且具有不可再生性,许多雕刻的艺术家也已离世,为了将这些作品更好地保存,长春市建了这个博物馆。现在长春城市在转型,文化也随之转型,政府将它拿来作为城市的名片,所以整个项目,政府非常重视。
孙天文:我从东北来到上海,对南北方的差异性体会更多一些。我从两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注定趋同,我们无法抗拒,也没必要抗拒。第二,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巴黎和上海一模一样,长春和上海一模一样,人们还有兴趣去吗?在长春做设计,就要挖掘长春的地域特征,现在资讯非常发达,有可能刚刚创新的东西,很快就变得普及了。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能去面对,适应,然后继续前行,继续创新。我在长春做过一家酒店,我发现在上海已经很普及的材料在长春还没有,这是地区落后带给长春的一些制约。但是设计师思想上的探索与思考,是不会被材料所制约,我们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去挖掘那些可以不落后的方面。我在长春设计酒店时,因为担心东北落后,很多稍前卫,激进的设计语言都不敢用,但做完后得到的反馈结果是我们低估了当地的审美,这就又有了一个问题:步子迈得太小,不敢往前。长春设计师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再迈大一点,各种创意再多一点。
齐伟民:关于城市空间再造,再造有再生的意思,是在尊重历史建筑的基础上,用现代语言对其进行重新设计,使其在文化上有延续性。有美学价值的历史建筑,可以引领一个时代建筑设计文化的风尚,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遵循的设计美学原则比较简单:美观、坚固、经济,理念很简单却很朴实,建筑也符合当时特定的美学原则和文化追求,包括形式,材料和工艺。南北地区的差异性,不是风格和设计取向的差异,而是设计水平的差异。台湾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虽然也有设计师对设计的不同方向进行探讨,将不同风格加以沉淀,但整体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设计和艺术不存在标准,但存在不同水准,大陆在各地区还存在鲜明的水平上的差异。长春作为边疆内陆省份与一线城市仍然存在差距,设计差异的原因不能回避。经济落后地区应该从思想观念、文化、设计观、价值观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及国外主流的设计文化、思想和理念对接。设计创新也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关注地域性,关注历史,重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