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嵩洛访碑图》之创作与流传考证
- 来源:中国书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黄易,嵩洛访碑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29 19:07
晚明时期,士大夫旅行风气日趋兴盛。从明清鼎革之际到清初康熙二十二年(1683),战乱频仍,阻碍了旅行路线,使得此风萎靡不振。到了康熙朝后期,清朝政权逐渐稳固,经济复苏,士大夫旅行风气随之恢复,他们走出书斋,游身于名胜古迹之中。他们有的甚至将个人行程、所经名胜绘制出来,致使此时的实景山水画和旅行之风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山水画的观赏不但能欣赏风景,也是对旅行欲望的一种弥补。晚明士大夫旅行注重塑造高雅的品位与娱乐的氛围,清代士大夫则更注重将访古作为旅行的第一要务。在他们的游记中,与其说他们特别重视的是美景,不如说是古迹或古物。如钱大昕在《游茅山记》中说:“予此行本为访碑,故山中名胜,所到不及其半。”叶昌炽说:“前人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窃谓登五岳而不携古刻以归,犹之未游也。”访碑作为旅行中的一项专门活动,到了清朝日益兴盛。黄易是乾嘉时期访碑的实践者,访碑次数之多,发现之夥,可谓一时之冠,几乎每访一碑,必作图以记之。《嵩洛访碑图》便是黄易访碑行程的一次重要记录。
一、《嵩洛访碑图》之由来
嘉庆元年(1796)秋,黄易到河南嵩洛一带进行了一次大型访碑活动,“嵩洛多古刻,每遣工拓致,未得善本。尝思亲历其间,剔石扪苔,尽力求之”。此行自嘉庆元年(1796)九月初六开始,十月初十结束,一路之上,扪碑剔藓,挖掘洗涤,临摹棰拓,问师访友,最终获得碑拓四百余本,得旧拓四十余件。回到济宁后,黄易于自己寓斋绘制了《嵩洛访碑图》,共计二十四帧,一图一景,一景一文,赏景读文,次第更换。
其实,黄易嵩洛之行的背后,还隐藏一段他与一位重要人物的深厚友情。此人是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的翁方纲。
翁方纲位重学高,身边聚集了诸多文人学者。乾隆四十二年(1777),黄易入都等候派遣,在京师始与翁方纲有一面之缘。自此,一别十三年,黄易依旧频频将新获得的碑版拓片或自作访碑图寄给翁方纲,翁或题跋赋诗,或钩摹上石,二人鱼雁来往不绝。乾隆五十八年(1793),翁方纲为黄易《得碑十二图》作序,其中:
黄子干济之才,其宦游所至,博访古刻,必将日有所得,不止于此,而予与黄子共几欣赏之缘当亦继此而未有艾也……黄子方欲搜讨嵩山三阙,上下岩洞秘文,云木蓊郁,灵境霅然矣,又当作《嵩岳访碑图》……继今以往,黄子将理素缣、调丹绿、日夕作绘之不暇也。晋斋北来,梦华东去,但笑予辈,日苦诗债逼人太甚耳。
文中翁方纲嘱咐黄易作《嵩岳访碑图》等,并“理素缣、调丹绿、日夕作绘之不暇也”。由此可知,至迟在1793年黄易即有前往嵩山一代访碑之打算,而真正得以实现则是三年之后。黄易绘制《嵩洛访碑图》不无受翁方纲嘱托之原因,可以说翁方纲是黄易后来绘制一系列访碑图的幕后推动者。
二、《嵩洛访碑图》递览、递藏之序嘉庆元年(1796)十一月《嵩洛访碑图》完成后,黄易迫不及待地寄给翁方纲。时在北平的翁方纲收到图册后,满怀欣喜,特于苏东坡生日雅集之际向诸位亲朋好友出示图册,一同欣赏。次日,翁在题跋中写道:
秋盦此图寄来京师,恰值连日大雪。十二月十九日作坡公生日之集。诸君于苏斋共几赏此,数年以来此日同集所未有之快也。
由伊秉绶之跋可知,当日同赏此图册的还有罗聘、赵怀玉、方楷、金学莲等人。
嘉庆二年(1797)三月晦,孙星衍同顾莪庭放舟泲上,黄易前去出示此图,孙星衍观览之后,在卷首题额“嵩洛访碑廿四图”七个篆书大字。其后又有孙星衍题诗一首,落款时间为“同年四月十四日”。十五天内孙星衍前后两次欣赏《嵩洛访碑图》。紧接着获观此图并有题跋的是何琪,但在他的跋文中没有留下具体的落笔时间。嘉庆戊午年(1798),何琪来到济南欣赏了黄易《岱麓访碑图》后曾有题跋,那么何琪题跋《嵩洛访碑图》的时间亦应于此时方为妥当。后来黄易将此图册寄给远在杭州的梁同书,梁收到画册的时间是嘉庆三年戊午(1798)十一月十日,在腊八前三日,梁落墨写下了跋文。紧随其后是奚冈于同年腊月的跋文。在杭州暂存一段时间后,图册又回到主人黄易的手中。
此后,嘉庆四年(1799)九月二十九日,宋葆淳经过济宁,黄易特意出示《嵩洛访碑图》;同年冬,黄易将此图又出示给任山东运河道的王念孙;嘉庆五年(1800)重阳节后二日,徐书受来济宁拜访黄易,黄易再次出示图册。宋葆淳、王念孙、徐书受先后在图册上留下了长跋。在黄易有生之年,他最后一次出示《嵩洛访碑图》并有所题跋的人是王秉韬,王在跋文中也没有写明时间,由他在《岱麓访碑图》中的题跋时间“嘉庆五年嘉平既望”,我们可大致推测王题跋《嵩洛访碑图》也宜于此时。
嘉庆七年(1802),黄易卒于山东运河同知护理运河道任上,此后数年《嵩洛访碑图》物归谁主,不得而知。嘉庆十九年(1814),洪范在《嵩洛访碑图》《岱麓访碑图》上作了跋文;嘉庆二十二年(1817)十月,董士锡也在两个图册上写下了题跋;道光十九年(1839)之后,陈功也获见《嵩洛访碑图》并有跋文。后来,我们根据何绍基在《嵩洛访碑图》上的题跋得知,至迟在咸丰七年(1857)四月图册的主人已是李佐贤。黄易卒于山东,李佐贤正是山东人,有近水楼台之便,我们推测在黄易去世的数年里,《嵩洛访碑图》并未离开齐鲁大地。李佐贤《题黄小松仿古山水册》指出:“司马(黄易)曾官泲上,故笔墨流传吾乡,尚有存者,曾得其《嵩洛访碑二十四图册》,意境独造,迥绝恒畦,此册仿古亦其用意之作。”同年夏天,李佐贤嘱托祁雋藻在图册之上作了跋文。咸丰九年(1859)苏轼诞庆之时,李佐贤邀请何绍基欣赏图册并作题跋,此为《嵩洛访碑图》落墨时间最晚之跋文。若李佐贤(卒于1876年)有生之年并未将《嵩洛访碑图》出让给他人,在此之后目睹此图且有确切纪年的是在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三月廿九日叶昌炽获见于北京含英阁胡永祺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自李卒后此图便归胡所有。王先谦“曾于周自庵丈小对竹轩获观此册(《嵩洛访碑图》)”。周自庵即周寿昌,光绪十年(1884)病卒。王先谦有《次韵自庵丈题东坡临文与可画竹卷》诗(1881),可知至迟在光绪七年(1881)王与周便有所来往,由此推断,王于周处获见《嵩洛访碑图》亦应在1881年前后,而周卒于1884年,我们可推测1884年前的数年时间内,《嵩洛访碑图》应在周寿昌处。周卒于京师,《嵩洛访碑图》辗转流传到了琉璃厂含英阁。此后,潘祖荫曾以三百五十金相许未能将此图册购回。翁同龢亦有收买之意,也因在价钱上双方没有达成共识而未遂其愿。叶昌炽获见图册之后的第二十五天,即同年(1889)四月廿四日,《嵩洛访碑图》被费念慈购得,费立即写信给叶说新得秋庵《访碑图》。
吴大澂得知后为不能赏玩而甚感遗憾,同年(1889)八月初八他在给徐熙的书信中言道:“《嵩洛访碑图》为屺怀(费念慈)得去,竟不获一见,因拟自画访碑图三十二页,每页后附书考据一页,共成六十四页……日画一开,现已成七幅,重阳前计可告竣。他日流传海内欲与小松司马相抗衡也。”同年十二月廿一日,吴大澂致王懿荣的手札中写道:“黄小松《嵩洛访碑图》二十四开,倪豹翁曾见之,梦想已久,如何得之,亦文字缘也……”可见吴大澂对此图册之钟情。后来他从费念慈处将《嵩洛访碑图》借来,临毕之后又托徐熙转交费念慈,并将自己的临本给徐熙请代为装池,细心嘱咐,勿致错误。费念慈之后,此图被庞元济得去。1949年3月,庞去世。1953年,经国家文物局调拨,《嵩洛访碑图》《岱麓访碑图》从庞家后人那里入藏故宫博物院,属一级甲等文物。
三、《嵩洛访碑图》二十四帧初作次序考
19世纪中期,李佐贤得到《嵩洛访碑图》后将其次序收录到《书画鉴影》一书之中。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即费念慈获得《嵩洛访碑图》的第二年,他将画册重新装池,并题签。吴大澂摹本的次序与李佐贤的记载有所小异而与庞元济的记载完全吻合。由此推知,图册自费念慈重新装池之后,次序再无变动。《嵩洛访碑图》在费念慈收藏之前有无次序变动,我们不得而知。如今《嵩洛访碑图》的组合顺序已不再是黄易初作粉本时的顺序了。秦明在《黄易〈访古纪游图〉中的金石学》一文中检点《嵩洛访碑日记》将二十四幅图重新排序。可是,笔者发现其中尚有不妥之处。兹将图册重新排序,并阐述理由。
图册前三幅《开元寺》《等慈寺》《轩辕》诸家排序无异。据《嵩洛访碑日记》,九月初十,黄易出偃师南门由轩辕关入登封,暮至少林寺,但未提及缑山。依时间顺序,黄易确实在过轩辕关之后来到少林寺,“登千佛殿、拜达摩血影石……少顷月上……”暮夜之时视野昏暗,黄易不可能来到对面的高地来写生绘制《少林寺》。十一日,访少室石阙(作《少室石阙》)。十二日,在少林寺添募拓工。故《少林寺》于此一时间段绘制较合乎情理,排序应在《少室石阙》之后。十三日,黄易依次游访了嵩阳书院、崇福宫、启母阙、启母石、中岳庙、太室阙,故《开母石阙》应作于《中岳庙》之前,非在其后。十八日,黄易望永泰、嵩麓、法王诸寺之后,由轩辕至缑山,“山不高而清旷幽远”,《缑山》应在此时初创,排序在《嵩岳寺》之后,并非接踵《轩辕》。二十日,黄易由平等寺旧址过白马寺,“大门内至顺钜碑……寻金时方塔”。与《白马寺》呼应,故《白马寺》应于此时绘成较合情理,并非于九月廿七日再过白马寺起稿而排序于《伊阙》之后。廿一日,黄易游龙门,龙门山与香山隔伊河而相望,“饭临河小阁,望香山如图画(作《香山》,并非渡伊河登香山后所作),饭毕循河而南……登老君洞”(依次作《香山》《老君洞》)。廿二日,黄易与武亿看魏大觉寺碑。廿三日,黄易登龙门山,“唐奉先寺基也”(作《奉先寺》)。廿四日,“渡伊河,游香山寺,及巅,眺龙门山,石壁危峭,凿佛如林……”这与《龙门山》若合符节(作《龙门山》)。廿五日,“视工人拓龙门诸刻……知伊阙洞顶小龛有开元刻字”,这与《伊阙》吻合。综上,黄易于龙门香山一带作图顺序应依次为《香山》《老君洞》《大觉寺》《奉先寺》《龙门山》《伊阙》。
黄易嵩洛访碑之行是其人生中规模最大、收获最多的一次访碑活动,他到前人不到之地,见前人未见之迹,传古人未传之秘。此图完成后,黄易把《嵩洛访碑图》第一个寄给翁方纲,翁方纲等人得以借此机会卧游嵩洛名胜。同时,借助于翁方纲的影响力,嵩洛古迹二十四帧图文信息有效地得到了展示。《嵩洛访碑图》问世伊始就饱受文人学者青睐,黄易将图册频频出示诸友并邀题跋,不仅提高了自己及画作的知名度,更是对嵩洛文化的宣扬与保护。
景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