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导学活动单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学习,自主导学
  • 发布时间:2015-11-04 11:47

  自主导学活动单教学模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力甚大,很多学校都在学习推广这种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笔者对这种教学模式是赞许并积极实践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有一些困惑和思考。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的科学性;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对合作小组模式的评价标准和考试评价标准的矛盾性等问题。以期与更多的同仁交流、商榷。在自主导学活动单教学模式中,自主是前提,导学是关键,合作是核心。

  由于合作是学习活动的核心,所以本文中笔者重点想谈一谈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1 合理分组的问题

  我们现在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的。“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分组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知识基础、学生成绩、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文化背景等。每组最好都能安排较为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做组长,这样有利于小组学习中调动学习气氛,增强合作意识。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又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实践证明这样的分组是科学、有效的。

  2 关于小组展示的几个问题

  由于各小组的课堂表现是小组评价的重要内容,为了小组得到更好地评价,组长往往会让一些学习成绩较好且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板书或发言。这样一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很难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再加上他们有些人本身就缺乏学习的热情,以前没进行小组合作时还担心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而尚能维持学习的状态,现在则在小组中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做了一些尝试。针对目前班级小组都是由两个小小组组成,每个小小组由四人组成的情况,将每个小小组的四名同学编成1、2、3、4号,各小组同一编号的同学学习能力大体相当。课堂展示时以各小组原则上选派同一编号的同学回答,其他同伴补充的形式进行,这样既显示了公平,又对一些不愿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起到了督促作用。

  3 学生合作交流的效果还缺少有力的事实论证

  笔者最近在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生数相同,都为58人)

  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学习了七年级下册(苏科版)8.3节《同底数幂的除法》后,对学生所做的《补充习题》(第24页第2题和第3题)中的计14小题的计算题进行了如下两种方法的处理:

  流程(1):教者批阅→组内合作交流→小组展示错题→学生自我纠错→教者二次批阅;

  流程(2):组内合作交流→小组展示错题→学生自我纠错→教者批阅.

  流程(2)和流程(1)相比,教者没有事先批阅学生的作业,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这两种方式中,各小组都将自己组内的错误总结出并在小黑板上板书,然后当场留时间给学生订正错误。结果发现按流程(1)处理的结果中有9人没有订正或未能所有的错误,按流程(2)处理的结果中有23人没有订正或未能所有的错误。

  这个结果让笔者很是吃惊,题目的难度不大,各小组又都对错题进行了板书,按道理订正应该不成问题。不订正的学生肯定会有,但应该没有这么多(这其中都有少数学生只是照搬了现成的答案,两个班情况大致相当)。通过和第一种处理方法中的9位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是无法理解题意未能订正外,都是订正时再次发生错误。原来是小组合作时,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而是直接参照别人的正确答案,所以并没有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而在对另一班的23人未能正确订正的情况分析来看,他们虽然都参与了小组的合作,但大部分学生同样缺少独立思考,同时也缺少踏实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他们这种不认真的学习状况则被小组活动很好的遮掩了起来。

  4 小组的讨论是不是越多越好?

  由于生数较多,课堂上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也不是课堂发言的学生越多的课就越成功,那种以学生发言次数的多少来评价一节课是相当片面的。还是生数的问题,当课堂上每个小组都在讨论时,教室客观上是嘈杂的,各小组间必然存在互相干扰。这不仅与由于学生声音音量的大小有关,更与不同学生声音的频率不同有关。而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容易疲劳的,所以笔者认为各小组的讨论不宜过于频繁。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动静结合,这一点并没有错误。尤其是理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

  5 合作小组模式的评价标准和考试评价标准的矛盾

  各种合作小组模式通常不以个人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从理论上讲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实际上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使小组间的竞争变味成小组中最高水平之间的竞争,一个小组中只需要有一个人解决了问题,其他人就可以通过合作享受成果。而这种成果很显然在考试中是不能共享的,于是极易造成平时一片繁华,而考试时凄凄惨惨的现象。而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回到老路,用更多的时间来弥补,然后等待新的模式的出现。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质疑自主导学活动单教学模式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意思。任何教学模式都会成为过去。现在我们反对的模式,正是过去曾盛行的;现在盛行的也必将成为过去。为什么要合作,这个问题已毋庸置疑了,但在合作的具体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也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合作,合作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任何事情最忌讳的是人云亦云,教育更是如此,如果一个教育者没了自己的思想,只能跟在各种潮流后面跑,那是一种悲哀。

  袁志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