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物联:比拼“基本面”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健康物联,医疗
  • 发布时间:2015-11-06 17:06

  医疗IoT的普及有赖于医疗和电子科技等基础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接受度等基本面的改善,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当三四年前“可穿戴设备”概念在市场上热起来后,各类远程健康监控设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些企业做了“先驱”,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义无返顾地加入探索之旅。

  从一个Holter开始的服务

  成立于2009年的翰纬医疗集团,其成长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内远程健康监测公司这些年探索之路的一个缩影。

  受到一位留美博士后所发表的“疾病监控和预防是未来方向”观点的影响,翰纬集团创始人开始投资做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公司成立之初,硬件设备是核心,他们花了几乎两年时间研发远程动态心血管监测设备,也就是人们检查心脏疾病时要“背”的Holter(动态心电图)。

  但是,他们发现,光有设备和远程通信平台而没有服务的话,业务很难开展。于是,翰纬又开始研发心电图数据自动识别和分析平台,建立人工心电图判读团队,为医院提供“设备+心电图预分析报告”B2B服务。包括北京阜外这样的国内一流心脑血管医院先后采用翰纬提供的服务,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生的效率。以前医生从原始心电图数据开始,做出一份分析报告大约要花二三十分钟,现在,基于翰纬的预分析报告,缩短到三五分钟。

  今年初,翰纬又开展“2C”服务,推出互联网品牌“医百分”。通过医院、社区、电信运营商、药店、养老机构、体检中心这些渠道,“医百分”把远程监测和健康管理服务推广到术后康复、老人监测等消费者市场。

  由于一位病人背一次Holter就有几百兆数据,翰纬之前自建机房解决数据问题。现在,它也把部分数据分析处理业务放到了阿里云平台。当他们把测试终端、云、数据分析平台、服务这些很时髦的东西聚合在一起之后,翰纬由此成为了一家典型的基于互联网的IoT健康服务企业。

  基础科学的较量

  “市场对健康IoT的需求一点都不是问题。”翰纬医疗医百分CEO白永申说。他参加一些会议时,经常有与会者询问他们的服务,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从去年底开始,市场的参与者也明显多起来,大家有着不同背景,有电信运营商、养老地产、制药厂、可穿戴设备企业……很显然,在诸多的参与者和生态中,要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还需一段时间。“预计到明年底,市场会有一个明显变化。”

  医疗健康IoT领域在中国正快速崛起,但也面临不小难关。其中,物联网的的“端”问题最大。虽然市场上的终端五花八门,但真正的好终端非常少。在心血管领域,曾有一家最终没有做下去的IoT企业,它们当时的终端是一块智能手表。这类可穿戴设备很少有医疗级的,一般是“单导联设备”。相比医疗级的“十二导联设备”,它采集的数据信息有限,医生不会以这些简单数据对心脏病这类性命攸关的疾病做诊断。

  但医疗级终端又太复杂。像十二导联设备,每次使用时要在患者身上贴10个湿电极,皮肤无法多次承受,体验很差。美国曾提出干式电极设备,但因测试结果不准而没有普及。远程监测设备如果与手机相连,连接的稳定性、供电时间的长短都是“端”面临的共性问题。

  可以看出,要做出有意义、体验好的“端”实际上涉及医疗科技、电子科技等基础科学的进步。

  当然终端不一定完全是医用的。像市场上的家用血糖仪,通过末梢血来检测血糖,与医院的静脉血检测相比,数据不够准确。但家用血糖仪的益处是监测患者血糖的稳定性,它不是用药指导,但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除了端的问题,能掘取数据价值的智能分析平台也处于早期阶段。像心电图,它通过采集人体体表毫伏级电流,来分析心脏数据,而体表电流很易被外界因素干扰。目前,还没有一个心电图自动识别判断平台能足够智能准确,都需要人工复合。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没有自己的心电图库,分析平台都基于欧美数据而来,从分析根基上就不牢固。此外,运动、与其他疾病关联的综合性分析,也刚刚开始。

  除了端和平台,对IoT健康服务的接受需要一个市场培育过程,老百姓要了解通过远程监测医疗服务实现早发现、早治疗,而不是等到有病再去医院。对服务模式的接受,也有一个过程。举例来说,在美国,医疗设备租赁服务广泛被接受。在中国,通过社区、药店定期租赁设备来监测的模式还不常见。

  基础企业的努力

  基础领域中,在物联网的“端”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芯片公司ARM正在开展一些行动。

  “我认为整个物联网市场的真正潜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ARM首席执行官Simon Segars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真正意义的医疗卫生物联网解决方案,能大规模降低整体医疗成本。”他认为,物联网市场中现有技术解决方案范围非常窄,而分散的终端设备所收集到的数据有限而零散,很难提取专业价值。

  物联网对底层芯片提出的要求非常具体,如怎么做出带有传感器、微控制器、体积特别小的设备;从终端到云端,怎样快速实现连接。

  在物联网行业,初创公司最活跃。由于没有太多的资源,它们更关注自身特色技术领域的研发,如人工智能算法等,而不希望把时间花在物联网通用技术上。

  9月,ARM在北京与智能终端平台技术提供商中科创达成立“安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安创空间加速器)。在这个加速器中,ARM和中科创达正设法与生态链上的一些公司一起,将多种物联网技术汇集到一个平台上,创建端到端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包括从传感器、嵌入式设备、操作系统、网络、安全到云端分析在内的大部分物联网技术。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可能国外一些技术领先于中国的一些企业,但在物联网这个领域,我认为中国市场跟其他市场是齐头并进的。”ARM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Allen Wu说,“对于通用平台技术难点的攻克,将会推动中国物联网市场的发展。”

  文/赵艳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