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楼市5年七大谎言
- 来源:新楼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楼市,精装房,中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06 17:37
有时候,谎言比真话更动听,更有力。
谎言作为语言的一种,拥有所有语言同样的作用。交际、传播、翻译、重复……
几乎无所不能,然而谎言还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为了真理。
当然,你可以说这句话就是谎言,但在重复言说了一千遍后,这句谎言也变得不知真伪。
这不是逻辑学的入门教材,这是我们对高速发展的重庆楼市5年的感概。
这些话有人迟早要说出来的,不是我们,就是别人。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没穿衣服,就是在大庭广众下“走光露点”。当然皇帝还可以说他至少穿了一件真皮大衣——他自己的皮。这样说下去,就退到了古希腊的“诡辩时代”。那是逻辑严重被挑衅的时代。
多年来,我们无法总结光怪陆离的重庆楼市里到底装载了多少谎言,但至少,我们可以把一些显眼的说出来。
比如,许多的“风情街”毫无风情,有个朋友这样说过:最恶俗的风情是一个胖子举着一束玫瑰招摇过市。如果我们要打造这种风情街的话,不要也罢。
有时候,谎言比真话更吸引人,而最后的杀伤力也更强。比如精装房,抱着“省事省心省钱”的美梦砸下大把票子,换来的却是生活中处处“不称心不如意”,甚至一度出现质量问题……
谎言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不知道它是谎言。有人受伤的原因,是总有一些人的欲望与贪婪大于他的心智。
事实上,楼市这个行业的每一小步进化都要付出难以预估的代价。戳穿谎言,还原真相,这只是第一步。虽然很艰难,但毕竟我们开始做了。
本期特别策划将针对重庆楼市5年来的7大典型谎言一一解读,为读者还原最真实的地产市场。
谎言一
“5+2”生活
从来不缺“5”,就是少了“2”
文|兰沫渃
●表象:
“5”代表工作,代表残酷的城市生存法则。“2”的意思是生活,悠闲自得的郊区田园享受。
在“浪漫主义”开发商的描述中,一个城市精英应该同时拥有两套住房:一套在城市中心,一套在远离喧闹城心的郊区。
在周一到周五5天超快节奏的都市上班生活之后,周六、周日两天,在一个有山或者有水的地方,泡一壶清茶,闲看云卷云舒,细赏花开花落。
●实质:
这不过是开发商为了卖掉在郊区无法消化的楼盘而编造的一个巨大谎言。因为在最初的新鲜和迷恋之后,都市精英们会心痛地看穿,曾经一时兴起买下的“别墅”,根本没有住,也没法住。
●忽悠对象:
城市精英、新贵、新富;迷恋都市红尘,又向往郊区生活的新人群。
●忽悠程度:
有钱的尽快在市内豪宅和郊区别墅上散尽钱财;有时间的把时间挥霍在从市中心到郊外堵车的途中;没钱的想办法削尖了脑袋当上“房奴”后再把这个骄人称呼“乘以2”。
●案例:
“精英”不宜的美好生活
“3年了,我实在有些疲惫了”。老徐窝在自己宽大的老板椅里,脸上有些许的倦意,他是重庆著名地产策划人。
“那个时候主要是想在紧张的工作之后,能在郊区有个房子,休养生息、积蓄能量”。老徐2012年花了70多万元买下旭辉·朗悦郡项目的100多平方米的一套洋房。
最开始的时候,老徐觉得很新鲜,每天下了班就自己开车往洋房里奔。有朋友就开他玩笑:“你这哪是‘5+2’,分明就是‘7+0’嘛,完全是把第二居所变成了第一居所了!”
不得不提的是,老徐上班的地方在观音桥,自驾过去蔡家,至少要一个小时,还不包括堵车等特殊情况。
果然,好景不长。
“有天半夜,我接到公司Boss电话,说马上要出的广告有问题,命令我半个小时赶到公司处理”。老徐一脸无奈的表情。“苦逼”的是,车坏在了半路,结果,老徐没能赶到公司。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后来,老徐干脆就搬回公司附近的老房子里了。
作为一个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中青年才俊,老徐需要花很多时间去陪客户,去处理紧急事务,根本没办法真正闲下来享受宁静、慵懒的慢节奏生活,也就没办法享受他的洋房家居了。
●综述:
出城、返城都因“流行”
应该说,“5+2”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是欧美国家最流行的一种居住模式,和郊区化居住潮流具有相似性。
那种钟摆式的“离尘不离城”的休闲生活尤其受到国内开发商的推崇,于是将这种模式引入其开发的郊县楼盘中。“5+2”居住模式也成为郊县地产挤进市区分得一杯羹的营销利器。
当年,黑山谷、仙女山等当时处于郊县位置的很多项目为消化其大量开发的积存,高举“5+2”的大旗,将度假型居住兜售出去。
可如今,重庆的“5+2”进展如何呢?
“基本上是隔两个月去打扫一次清洁,平时都懒得去看。”
陈双当初高高兴兴地在仙女山买下一套度假别墅,几年过去,只有每个月扣减物管费、水电费的时候,他才会想起自己还有这么一套房子。
据调查,“近郊楼盘回流潮”近几年来在重庆相当普遍,配套不足、怕麻烦、交通拥挤、小孩教育问题等都是回流主城区的主要原因。
点评:
“5+2”模式要能够享受的基本前提是:有一点钱、有一点闲,还要配套跟得上。国外的孩子一直念到高中都是在玩儿,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得上这个班那个班了。
所以人家住乡下不打紧,咱的孩子上不了城里的好学校可能就赶不上“隔壁老王”家的“熊孩子”了。
所以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谎言二
精装房
精心谋算,“装”你进陷阱
文|兰沫渃
●表象:
提着衣服入住新居
精装房省时、省力、省心、省钱,未来的楼市将以销售精装房为主,“拎包入住”将成为交房时的主流场景。
●实质: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重庆市在售的精装修楼盘只占总供应量的10%左右,毛坯房依然是市场的主力产品。精装修陷阱多多、问题重重,许多购买精装房的消费者因装修质量问题与开发商的交房纠纷不计其数,为此消费者反而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忽悠对象:
上至政府、专家,下至“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购房者。
●忽悠程度:
轻度妄想症,都做了一个关于“省心”的美梦,可谁能料到一个盹儿醒来,大家还是得“四蹄翻飞”,该干啥干啥去。甚至,会比以往干得更多。
●个案:
“黄粱一梦”说精装
陷在客厅米黄色的沙发里,周青伸了个懒腰,露出满意的笑容,“人家说自己装修太累,要脱一层皮,但我还是觉得自己装的房子更踏实,住起来更舒服”。
5年前,周青还是重庆某食品公司的销售人员,寄住在亲戚刚装修好的新房中。“小区里几乎每天都有人装修,有的晚上10点以后仍在进行,装修产生的噪音、灰尘和油漆味,让人实在难以接受。”
周青当时就想,要是开发商把房子全部都装修好再卖,那该多好,也就不用遭这份罪了。
后来,他一个朋友买下位于渝中区的万科·锦程项目的一套精装修小户型房源。内部设计相当单调,和隔壁几户几乎是统一格式,和其他朋友个性十足的装修风格更没得比。
此外,这位朋友也逐渐发现房子里很多装修材料都质量不过关,才住进去没多久厕所的门就坏掉了,找开发商讨说法也毫无回音,只能自己掏腰包重装一个门。
加之近来关于精装房交房时因质量等问题产生纠纷的事件越来越多,原本笃定买精装房的周青改变了想法,于是决定买房自己装修,买精装风险大!
●综述:
一场从官方到民间的“集体幻想”
2002年5月1日,建设部《住宅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宣布施行。该管理办法对精装修的开工申报与监督、委托与承接、室内环境质量、竣工验收与保修、法律责任等方面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被业界视为政府对精装房的大力支持,无疑为“人人都买精装房”的论调提供了坚实的论据,更坚定了人们对“拎包入住”的信心。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不管是专家预言还是政府文件都没能带来精装房的全盛时代。统一的精装修使得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都成为阻碍精装房大行其道的重要因素。
事实证明,精装修的执行难度非常大,关于精装房交房纠纷的新闻报道也屡见不鲜,时至今日,毛坯房依然是市场的主流产品。
点评:
不用劳心劳力地为选择建材卫浴奔波、不必灰头土脸地监督施工单位是否偷工减料、无需担心个人装修所导致的结构安全、环境污染,还能避免大量的建筑垃圾。交房时,只需拎个自己的包包便能轻松入住,这样的设想,何止是美好,简直是“巴适得板”!
但是,就像桃花源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样,精装修“拎包入住”的美景也是如乌托邦一样的海市蜃楼。个性化需求如何满足?装修质量如何保证?这些都成为拷问精装修的一道道镣铐。带着沉重的镣铐跳舞,却想舞得轻盈又精彩,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谎言三
业主当家 到底谁为谁做主
文|兰沫渃
●表象:
“做某某楼盘的主人,尊享高端定制生活。”是近年来楼市中最常见的一句广告语。似乎只要入住了他们的房子,就标志着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能够享受最优质的服务,行使作为“上帝”权利。
●实质:
业委会迟迟难以成立,就算成立也形同虚设;物管的服务难以令业主们满意,业主“毛了”想炒掉管家却难上加难。业主——小区的主人基本不能真正当家做主。
●忽悠对象:
兴致勃勃搬进新社区准备享受尊贵高端生活的“翻身农奴”们。
●忽悠程度:
咬咬牙,担上一辈子房奴的重担,结束了漫长的租房生涯,以为可以不再忍受房东眼色,真正当家做主!谁知道这个主人不仅当得不顺心,还常常受些窝囊气,想发表一下意见或者行使应有的权利,却发现自己的声音竟然微弱得令人心寒。
●个案:
近年来高发的小区物业纠纷,将小区物业管理推向风口浪尖,社会各界再次聚焦业委会与物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一栋栋钢筋水泥楼房筑成的家园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恩怨情仇”何时休?
事实上,在接受小区物业服务的同时,人们的合同意识、对价意识却并未同步提高,物业与业主之间矛盾和纠纷不断,各家法院受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此类案件有四个方面的特点:诉讼请求较为单一,绝大部分是要求业主支付拖欠的物业管理费、电梯费、停车费等相关费用;业主对物业服务期望过高,部分业主认为交纳了物业服务费,物业服务公司就应对小区事情全权包办;业主法律知识缺乏,绝大部分业主对于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不知情;业主举证难,平常不注意证据保全,一旦发生纠纷,法院难以采纳其抗辩理由。
前段时间,渝中区凤凰台国际公寓保安殴打业主事件被电视台曝光,引发热烈讨论。
61岁的熊先生是凤凰台国际公寓的业主,新的物管公司进驻,熊先生和其他业主一起去交涉相关物业收费事宜,岂料协议没达成,双方发生争执,熊先生被小区保安一拳打伤住进了医院。据了解,类似打人事件在这个小区已经多次发生。
到最后物管公司也并未出面给出任何解释,业主们心里着实“火大”,可是却没有代表出面进行维权交涉。
一般来说,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当家做主维护自己权利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重庆,许多社区都没有成立正式的业主委员会,就算成立了,也早已形同虚设。
很多小区里,即使物管多次胡作非为,业主们也只是忍气吞声,没有专门的业主委员会作为维权后援保障,个别业主问题无处说理。也难怪大家会分不清:究竟谁才是小区的主人?
●综述:
“关上门,这几十平方米的空间才是我的家,外面的公共空间不关我的事。”不少业主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所有公共空间的主人,认为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既没有报酬,又浪费时间,只要不侵犯自己的利益就行,缺乏社会责任感。
有一些社区则因为少数业主委员会委员贪图名利或被人收买,根本无法代表全体业主行使正确权利,还有的社区也因为开发商和物管的阻挠难以成立业主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应该是全体业主行使权力的中枢,但这个中枢却常常瘫痪,不在状态。
点评:
物业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业主不会当家、不愿当家、不敢当家。然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永远在业主手上,相互尊重,理性维权,敢于说话,才是两者和平共处的有效途径。
如果业主自己都不当自己是社区的主人,主人不发威,那管家可能就要翻天了!
谎言四
豪华会所 有场所没生活
文|李俊伦
●表象:
华美的餐厅里满是精心烹制的食物,恒温游泳池里波光潋滟,壁球馆中挥汗如雨,咖啡厅里悠闲自在……会所,一个可以在家门口实现所有生活梦想的地方。
●实质:
为了比光鲜,吸引更多眼球,小区会所成为吸引购房者的一大卖点。但不少业主入住后发现,本以为是综合配套设施的会所被开发商转售他人,业主们使用时要付不菲的费用。现在,小区会所的产权归属、面积缩水、用途争议等成为矛盾中心。
●忽悠对象:
企图以高品位的“业余”生活圈定自己阶层的梦想者,金玉生活迷恋者。
●忽悠程度:
真的踏进会所的雪茄吧、SPA馆,你会发现,那里和街口老王开的家庭麻将馆没多大区别。让高品位的生活,见鬼去吧。
●案例:
凤凰湾一期刚接房的时候,罗女士就迫不及待地搬进新房,当时冲着凤凰湾有一个重庆独家的马场,让罗女士怦然心动。感觉这就是自己从小心目中的“皇家”生活,闲步公园、骑马射箭等,人生能如此,岂不乐哉!
除了独家马场之外,凤凰湾自带公园,绿化环境特别好,并且还有重庆八中的就读名额。“以后有小孩了,读书也方便,这里空气也好,周末休闲也有地方去。”罗女士道。
当罗女士搬进去不久才发现,小区周边什么也没有,连吃个饭都要开车出来,更别说什么逛街了。
“这些也就算了,最大的问题是晚上连个灯都没有,这边又偏,一个人住真的不适合。”罗女士带着点“梦想幻灭”的意味说:“当初是看上了这边的会所,还有就读名额,可是会所又不是每天的必需品,哪消费得起啊?就读名额……还是先找个男朋友吧!”
购买凤凰湾的业主,都对会所怀有期待,即使达到了心中理想标准,也不会每天都去。
反观现在项目周边真的可以用“鬼城”来形容,什么商业也没有,入住率也并不高,人烟稀少的,晚上一个人走还真需要几分胆子。
凤凰湾花了心思和金钱,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休闲豪华会所,但是却没有把周边配套和商业建起来,这不是“打仗司令上阵,众兵守家”?
●综述:
在重庆,或者在全国,只要稍微有点档次的楼盘或者自认为有点档次的楼盘都要弄个会所来充充门面。不过,对于大多数会所来说,真的也只是充充门面罢了。重庆某专业调查公司前不久发布消息称,重庆楼盘会所中,80%都处于半死不活的境地。
这就是重庆会所的生存现状,所谓的美好生活不过是谎言的开始。
点评:
会所是一个商业体,还是一个福利房?对此,很多人没有搞清楚状况。
如果是一个商业体,那首先是生存。如果是给业主的福利,那首先就应该考虑业主,其次是会员,最后才是外来客。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就如一位香港开发商所说的,会所不是拿来赚钱的,即便是亏本,也必须做好,因为这被归为“售后服务”的一部分。有了这样的心态,会所才不会是种敷衍,才能体现开发商对业主的真诚。
而一开始,一些开发商就动机不纯,光鲜的会所只不过是卖房子的幌子。所以后来的产权之争、面积缩水、另作他用就并不奇怪了。
其实,即便没了这些纷争,会所的经营也是个难题。如果仅仅对内,人气不足;如果对外,人员复杂。再说,重庆的娱乐消费场所那么多,有什么理由只选家门口这一家呢?
谎言五
中介只赚佣金 有得赚哪管手段
文|李俊伦
●表象:
选房,看房,再到签订买卖合同,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支付佣金。买卖双方对于中介一系列服务的认同和报酬,仅仅体现在1%—3%的佣金收入上。地产经纪人挂在嘴边的保证是:“我们绝对不会吃差价。”地产门店上,你经常会看到现金收购各类房屋的招牌。
●实质:
当你欢天喜地办完所有过户手续,将佣金打入中介账户后回去数钱时,中介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这套买成30万元的房子以38万元的价格挂出。被蒙在鼓里的你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样一个秘密:其实依照市价,你的房子远远不止30万元。
●忽悠对象:
有房卖的,想买二手房的,又对二手房市场行情知之甚少,对中介相当信任的卖房人和买房人。另外是城市外来人口,或者离开人口,需求很急,才会让中介有可乘之机。
●忽悠程度:
佣金,成了中介可有可无的收入,每当中介打出“特价房源只收取500元中介费“的广告时,看着不明真相的购房者蜂拥而上,争着被中介忽悠,才明白叫因小失大。
●案例:
说起卖房,老余气不打一处来。
2014年,退休以后,老余寻摸着在照母山附近买套环境好、配套好的新房,享受晚年生活。为了凑足房款,她准备把杨家坪那套住了多年的老房子卖了。
在楼下一家中介门店,一听说她要卖房,地产经纪人又是倒水又是哈腰,一口一个余姐,伺候得老余相当的舒坦。
听完老余对房子情况的介绍后,经纪人皱起了眉头,一番思量之后,开始帮她分析形势,先是什么国家调控房价,房子不好卖;再到房子年代有点久远、户型落后、没有环境等。听得老余心里一下没了谱,忙问自己这套房子到底能卖多少钱。地产经纪人拿出计算器,噼里啪啦按了一阵,报出40万元的价格,并安慰她说:“大姐您放心,我把房子给您挂43万元,好讨价还价,争取尽量给您卖高点!”老余心里满是感激,留下电话号码,回家等消息。
没等多久,地产经纪人就打来电话说,正好有个客户要买老余那地段的房子,想过来看下房子。老余一听,激动得赶紧收拾好房子,等人来看房。
地产经纪人带着客户把看了个遍说:“房子还可以,就是有点贵,我再考虑考虑。”老余心里一凉,想多半没戏。可没过多久,中介就打电话说,刚才那个客户出价38万元,问他愿不愿意卖。老余觉得没必要那么急,可以等等。
见老余推脱,地产经纪人满是紧张地对她说:“遇到个真心客户不容易,要不你们当面谈谈,不要错过机会了。”经不住游说,老余答应了见面。之后,在地产经纪人的撮合下,老余最终以39万元把房子卖了。
没想到的是,搬出老房子不出一个星期,老余就听以前的邻居说,自己那套房子又被重新卖了出去,售价45万元。当初那个买房子的人,居然是中介公司的自己人!糊里糊涂被中介赚了6万元差价,老余去中介公司讨说法。但当初白纸黑字签了合同,所有手续都合法,老余也没能逮到中介吃差价的证据,争论半天也无济于事,反被憋了一肚子气。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所以,再此也提醒各位购房者或者卖房者,在买卖之前先了解一下市场的行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综述:
面对同样的房源、同样的客户,基本是无本经营的个体户可以只收1.5%、1%甚至更低的佣金,品牌连锁中介公司要养活手下成百上千号人,要收取2%、2.5%的佣金。这样怎能够与个体中介争夺客户?追求更大的利润是每一个生意人的终极目标。看着个体中介、行家们大肆收购房屋可观的差价利润,一些品牌中介光眼红不行动是不可能的。
点评:
光靠屈指可数的佣金养家糊口,不吃差价,在现阶段大多数中介只有被饿死。吃差价,说白了玩的就是欺上瞒下、低买高卖的把戏。之所以会让中介频频得逞,让原本属于卖房者的利润硬是让中介吃了钱,一要怪咱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不了解市场行情,轻易就被中介忽悠了。二要怪市场混乱,监督乏力,轻易就让中介钻了空子。
谎言六
花花绿绿的楼书 与自己的想象力成交
文|汤圆
●表象:
关于一个以湖景为核心竞争优势的别墅群,我们有不同的说法,以前是“中心湖王,传世佳作”,新《广告法》出世之后有“打开门,我以为看见了海”。
从你看到第一眼广告开始,你看房的路上便已经被开发商包裹得严严实实。
充满悬念的路牌广告,卢浮宫一般的售楼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沙盘模型,不惜血本装修出来的的样板间,如礼品一样包装的建筑工地,文字如汪国真诗一样满满都是情怀的楼书以及天花乱坠的销讲词……
买房如娶媳妇,你不能等到新婚之夜掀开盖头才看见第一眼,否则新婚之夜哭晕在厕所的就是你自己。
●实质:
只可惜,一个城市的资源就这么些,还能让谁都占了去?所谓“传世湖景”始终只是房子边有个不大的湖,变不成颐和园般的皇家园林。
广告终究只是宣传所需的文字游戏,售楼部只是个“面子工程”,沙盘只是个仅供参观的模型,样板间只是个满足“YY”的现实模板,包装总有一天是要被拆除的,花花绿绿的楼书,其实只是与自己的想象力成交。
就像天价月饼,包装奢侈,宣传华丽,还不是糖浆做成的。月饼本无辜,奈何包装太夸张。与月饼不同的是——你还必须要把包装材料全部买下。
●忽悠对象:
正儿八经的“贵族”是不会在意楼书中的宣传是否足够“皇家”、足够“尊享”,也不会妄想用换一个居所来满足对生活方式的改变。花花绿绿的楼书,忽悠的只是全体充满美好生活幻想,但辨别力不足的善良购房者。
●忽悠程度:
中国式卖房,把售楼小姐逼成了最“牛”的职业,把售楼部变成了开发商的“自动提款机”,提款密码就是买房人在种种假想场景的现实演绎中对自己未来家园的幻想。
●案例:
巨资打造的经典社区成泡影
几年前,“150亿元打造出来的经典社区”——曼哈顿城,让不少巴南区居民相当心动。
据说,曼哈顿城特邀美国、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及内地各大专家设计概念蓝图,结合人文、艺术及自然,打造成一个规模超过200万平方米的都会核心社区,重庆曼哈顿城一期还拥有广阔的绿化空间,以中央公园为设计概念主题。
据曼哈顿城二期业主李先生所说,售楼小哥当初告诉他,曼哈顿城已被《世界地产专家组织》选为世界优质豪宅区。冲着这点,他果断“下叉”。
可是,眼看接房时间到了,开发商却发短信称将“延期至不晚于6月”接房。事实上,从6月延期至7月,再至9月,再至10月……开发商都只以短信告知,就是迟迟不见接房的影儿。由此,不少业主选择了退房,可签订退房协议之后却迟迟收不到退房款。
不仅是3月交房,5月底绿化还不见踪影,说好的中央公园的园林景观也是雏形全无,生活阳台的玻璃墙都变成了水泥墙,设计标准一降再降。
●综述:
从“一座XX城,一个城市中心”、“重庆仅此一府”、“让生活更美好”,到“我驻进城的心,你住进我的心”、“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和这一样的府邸”、“向不开心的生活说再见”……
不要以为这些语言是语文课上的句式演变,这是众多楼书中泛滥而汹涌的花式广告。翻开每天的报纸、杂志,看看街头巷尾的广告牌,这些极尽夸张的句子和“逼格”满满的句子已经把我们包围了。
曾经有几年,天价月饼成了公众批驳的目标,那种华而不实的过度包装,镶金镀银,让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逐渐变味。而今,楼市的包装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但包装过度,而且掺杂着大量的谎言。
大约在千年以前,陆游就说过: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而今,漫天飞舞的楼市包装谎言依然让人愁绪不断。这种谎言,不但钻了法律的空子,而且也占据了购房者的思维盲点。
楼市包装的圈套总是以最美的形象出现。
当你感觉购房就要成为上帝时,千万要谨慎了!因为你面前站着的可能就是撒旦本人。
点评: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卖房,也需要包装,毕竟,如今是商品经济时代。包装与欺骗,差之毫厘,便谬之千里。当包装成为欺骗时,内容便会变味。学会拨开云雾见天日,理性面对包装广告的花式吹嘘,是买房必须学会的第一步。
谎言七
风情商街
补了“面子”,破了“里子”
文|汤圆
●表象:
出门倒拐到“欧洲”
致力于取个“洋派”的案名或打造异域风情的街区外形,好让一辈子没有机会出国的人们搭乘几站公交车就可以玩一盘所谓的“海外游”。
恍惚之间,仿佛走在“地中海沿岸的阳光小镇”里、在“法式风情的庄园”里品一杯下午茶,你就会忘记这是常年阴雨绵绵、浓雾笼罩的山城重庆;抑或使风尘仆仆的外国“背包族”眼前一亮,思乡之情被这熟悉的景色撩拨,从此“反认他乡是故乡”,加入到这个城市轰轰烈烈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是太不自信还是崇洋媚外?
●实质:
火锅味与白兰地同香,洗脑曲与爵士乐齐飞,推拿房与咖啡馆对门,广场上跳的是坝坝舞,婚纱钻石外摆满叮叮糖。
●忽悠对象:
向往“乐不思蜀”的生活、想看看外国月亮的老实市民,及“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昏头老外。
●忽悠程度:
老百姓产生“威尼斯原来不过如此”的错觉,致使重庆人涉外旅行减少,反过来加重骨子里的“山城意识”。
●案例:
没有洋人的洋人街
在重庆,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没有洋人的洋人街”。
据说当年策划者通过对国外旅游景点的实地考察,吸收大量建筑风格、民族习惯,加以重庆本土特色式的改造,把“山寨”精神发扬光大,才有了今天的洋人街。歪七倒八的房子、造型奇特的建筑、稀奇古怪的标语、价格低廉的商品,这些都是吸睛点,却和洋人没半毛钱关系。
不仅没有洋人,连坐在街边小店喝个咖啡、品个红酒、装下小资都会显得格格不入。就算偶尔有慕名而来的老外,都以“你豁我嗦”来回应,没人会在这种地方用英语谈论IS和天气。
也许,到底是“你豁了我”还是“我豁了你”,糊涂人和明白人都不会介意。毕竟,能吸引人流,能带来财气,谁还会管洋人街是不是拼凑文化。
这是对风情商街最市场化的解释。
因此,洋人街所谓风情商街一说,只是用来博取眼球的噱头。洋人街的“中西合璧、土洋合一”的定位,并不适合想要“假装自己在国外”的“幻想派”。
●综述:
从英式商业街到法式风情街,在一些社区、一些楼盘,我们随处可见罗马柱、欧式遮阳大园蓬、插着鲜花的欧式木质桶、万国旗等“洋味”装饰,更有甚者一比一复制粘贴,点点滴滴的符号无一不透露出重庆人民对异域风情的万般迷恋。
在打造风情商街的时候,到底以什么为标准?是德克萨斯州的巴黎,还是纽约人在北京,亦或是二者的混合体?
如今,我们真的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说法:打造别具风情的商业街、体现原汁原味的欧洲风情、展现国际大都市风貌……这些说法我们无法予以简单的定位,但风情商街难解风情,却是真实的感受。
点评:
只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看见的是一群“不解风情”排队吃大排档的人们。“拿来主义”,引进异域文化,好让大家都开开“洋荤”是件好事,但不顾实际地摆样子却不是好主意。
国内有很多知名的异域风情街,比如北京的霄云路、大理的洋人街、阳朔的西街、湛江的赤坎街、上海的外滩等都是因为先有老外云集而就势形成的。
要说南滨路因为历史原因和地域关系常有洋人出没整点“洋味”还说得过去,但其他地方纷纷效仿又为何来?
国际化街区的形成概都有长期的文化积淀,绝不是凭空做出来的。所以你大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硬给穿长袍马褂的店小二带上黑色礼帽,你以为是时尚iron玩混搭吗?
策划|本刊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