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综艺节目怎么了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
  • 发布时间:2016-01-23 15:40

  “质量低落、创意不足、娱乐不够、知识没有。”被称为台版“艾美奖”的金钟奖,近日公开批评台湾综艺节目存在上述“四大缺失”,让台湾综艺界炸了窝。但对大陆观众而言,台湾综艺节目近年来的下坡走势相当明显。不少“铁杆粉丝”都在网上哀叹,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台湾综艺节目,已经越来越看不下去了。那么,这种变化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制作费不够影响节目水准

  自2008年开放赴台游至今,大陆游客在台湾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对台湾电视节目的选择。早些年,他们一进房间,就急忙打开电视,看各种“在网上看了很久的节目”;这两年,他们打开电视,则是找“好声音”、“跑男”等大陆真人秀节目,“台湾节目?没什么意思!”

  对于这种转变,台湾业者有切身感受,也有诸多无奈。“大陆现在太有钱了!”台湾某综艺大台的程姓制作人这样感叹,每周有看不完的大型真人秀节目,是大陆观众的幸福,却让他们羡慕又恐惧。当大陆的真人秀节目聚集大牌艺人,在全球各地取景拍摄时,台湾的主流综艺节目,仍在简陋的景棚里,录着枯燥重复的访谈类节目。比如知名度极高的《康熙来了》,单集50万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0.2元人民币)的制作费已十年未变。

  “吃大锅饭”导致恶性循环

  当然,直接比拼两岸电视制作方的资金实力并不科学,毕竟其背后隐藏的市场规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程先生认为,台湾电视节目的衰退,与整个电视市场结构不合理和产业恶性竞争有很大关系。

  台湾电视节目的黄金岁月,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三台”时期。当时台湾经济腾飞,消费旺盛,电视台却仅有台视、中视与华视三家,每一台都有丰厚的广告收益。随着有线电视向民营力量放开,台湾的各种电视台蜂拥而起,如今已超过100家,不仅各种节目的收视率被瓜分得惨不忍睹,广告收益也被严重摊薄。

  目前全台共有501万有线电视订户,普及率将近60%,但收费制度采用的是月付500元到600元“吃到饱”的方式。也就是所有订户都交一样的钱,然后能看100多个电视频道。看似公平,但这种“大锅饭”消磨了电视台精制节目的积极性,而水平不高又泛滥的节目,进一步降低了观众的兴趣,导致了电视发展上的恶性循环。

  沉迷性价比致行业空洞化

  很多台湾业者都抱怨,都怪没钱,但台湾近年来也不是没搞过大制作。台视《女王的密室》,曾砸下-季3700万元(台当局补助1890万元)的昂贵制作预算,打造了华丽的棚景,还结合智能手机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但节目的实际效果也不过是几个老节目的综合版,看不到预期制作水准,也没有值得称道的创意。

  回顾台湾电视发展史,台式综艺节目制作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拼创意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康熙来了》,凭借高度话题性和低成本特色,让谈话性节目四处开花;再如《超级星光大道》,让平民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红遍两岸。

  这些低成本、高收益的成功模板,让台湾各个频道轻松填满综艺时段,带起来规模庞大的“通告艺人”群体,但业界也惰性丛生。如果只需要一张桌子、几张椅子,加上可不断重复的话题就能赚钱,为什么还要去花更多钱、动更多脑子,创造更新的节目?

  曾任《国光帮帮帮》制作人陈致远就指出,现在的台湾综艺节目都以嘉宾访谈为主,预算也只够你发艺人通告费和制作费,外景都能省就省了。他还吐槽,素颜、卸妆、夫妻吵架、翻明星包包成了台湾综艺节目四大流行话题。

  在很多电视制作人眼里,过度追求节目性价比,不肯花钱精研创意,眼睁睁看着优秀制作人才不断流失,才是台湾综艺节目积重难返的危机所在。

  (冷广志荐自《晶报》)

  佚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