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娇:第一个获得金鸡百花奖的检察官
- 来源:方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李玉娇,金鸡百花奖,检察官,十二公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3-15 10:34
李玉娇做过一个了解性的调查,对于仅有一字之差的“公民”和“市民”两个意义相差甚远的概念,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本质上的区别
由10个来帮自己孩子补考的家长,外加拉来充数的学校保安和小卖店老板临时凑成的12个人聚在一起,模拟西方陪审团制度,讨论一桩真实的、经媒体反复曝光但还没有进行审判的“富二代弑父”的社会热点案件--改编自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的电影《十二公民》以此为开场,在几乎只有一个场景的狭小车间里生动地演绎了一个“十二个中国人坐一块儿,却不能好好说话”的故事。影片一经公映便崭露头角,引起了国内影视界、法学界的热议。
“电影中的陪审团成员有地产商、出租车司机、医生、服刑出狱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这些人素质各异,甚至有人有十足的市井气。”对于电影中的十二个公民,辽宁省检察院沈阳铁路运输分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的李玉娇是再熟悉不过了。作为这边电影的第一编剧,她悉心塑造了“十二公民”的银幕形象。随着电影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接连获奖,李玉娇也多次荣膺各个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
然而,即便在剧本创作上大获全胜,但是在李玉娇看来,写作也只能算是第二职业。检察官才是她的第一职业。
李玉娇向来把“两个职业”分得清楚,检察工作归检察工作,文学创作归文学创作。业余时间的文学创作十几年来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李玉娇先后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潜流》、《卧底》、《白河桥》、《女反贪局长》,中篇小说《是祸躲不过》等多部作品,已创作超过200万字。
《十二公民》背后的故事
《十二公民》是李玉娇近二十年来创作生涯中第一部被拍成电影的作品。不过,从最初原剧本的《我们检察官》到《失控的正义》、《1:11》、《十二个中国人》,最终定为《十二公民》,作品几更其名。而对于这部作品的起源与经过,背后也确实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2年,当时任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的李玉娇正在忙于各项日常事务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通知,两位全国检察官文联的领导要找到她要进行一次谈话。对于向来把工作与写作泾渭分明的李玉娇而言,心中却未免产生了几分疑虑。
不过见面之后,对方却只是谈论刚通过的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以及探讨了司法机关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但是等到提到当时发生的著名演员李双江之子李某某涉嫌强奸案件时,话题却变得严肃而沉重起来,因为当时出现了舆论绑架司法甚至法律被舆论左右的情况。所以,这次谈话最后落到了一个目的上,就是让李玉娇写一篇生动的文章,向人们诠释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
一直以来,李玉娇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作品都是源自自己内心的自发创作,这样的命题作文还从没有经历过。但是,几年的检察工作经历早就让她埋下了写法制题材作品的想法。因此,她将《十二公民》的创作定性为“依法治国背景下创作法制题材作品的尝试性探索”。
李玉娇说,在此之前,她曾做过一个了解性的调查,对于仅有一字之差的“公民”和“市民”两个意义相差甚远的概念,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本质上的区别,更不用说一种需要长期培养后形成的法治思维、公民意识了。“事实上,许多人并不真正理解所谓的法治,也并不怎么关心检察工作,即使是关乎个人权益的意识也十分淡薄。”
眼下如何完成这个任务?一部多年前看过的电影《十二怒汉》让李玉娇产生了灵感。《十二怒汉》先后在美国、日本和俄罗斯都被拍摄成过电影,李玉娇就一一反复地细看。同时,她又从自己生活和工作接触到的人和事中找到了12个个性、经历都不同的人物角色,将之带入到那个故事中去,开始创作《十二公民》。
李玉娇举例说,《十二公民》中的小商贩、保安、出租车司机等角色人物原型都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平时对他们有所观察。此外,剧中作为检察官代表的陆刚是她花费最多心思去雕琢的人物,融合了周围多名同事的性格特点和办事风格。所以,“《十二公民》除必要的娱乐情节之外,更多的是从他们的个人故事中传递出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和享有合理怀疑、疑罪从无的权利观念和法律理念”。
法律的终点究竟是什么
李玉娇此前有过在政府部门就职的经历,踏入检察机关的大门之后,她的创作思维似乎变得更加活跃了。李玉娇坦言,在检察院里工作,有太多的素材、太多的人物故事可以写。
李玉娇进入检察系统的第一年,辽宁省检察院正好在办理当时惊动一时的“608涉黑案”。案件刚刚结案,她就迫不及待地找到办案人员进行交流,并详尽地查询相关案卷材料和判决书。这一次她并没将创作视为自己一段工作的文学性总结,而当成是自己转变身份、定位于文学创作的开始。
以“608涉黑案”为原型,李玉娇写出了长达27万字的长篇小说《卧底》,描述了左云飞和程思伟两个黑社会团伙从形成开始到最终灭亡的过程,后来收获了很高的评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看完《卧底》后评价: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总如一团燃烧的火焰,把人的灵魂与肉体化为灰烬,留下思想和精神的价值。近几年,李玉娇始终保持着每年一部作品的进度,来持续记录法治进程和宣传法治理念。于是,《女反贪局长》、《白河桥》等作品相继出版。2015年年底,她的一部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等多部门支持,讲述酒驾危害性的交通安全题材公益性影视作品《一路眩晕》也刚刚创作完成,并在前不久开机拍摄。
随着李玉娇在业内声名鹊起,也有不少商业题材影视作品的制片方找上门,但基本都被她婉拒了。“我的本职工作还是一名公务员、一名检察官,写作就是一种爱好,而当前普法题材、展现正能量的作品才是创作的前提与标准。”而且近年来,在“使命”文学观念的驱动下,李玉娇也在不断努力,希望将自己的作品与法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她更愿意做好一名法治理念的“布道者”。
如在《十二公民》中探讨的一个法哲学的诘问--法律的终点究竟是为惩罚有罪的人,还是保护无辜的人?娱乐化的剧情中能让人们认知何为“合理质疑”、“疑罪从无”等法律理念。尽管众多案例和细节涉及了建筑、物理、法律等各个角度的专业知识,让李玉娇用尽了自己在检察行业的专业知识,更深入社会各界进行调研,花费了大量的个人精力,但也为向大众传递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找到了实践和理论的连接点。
又如《卧底》一书中表现的是关乎人性的批判。为什么剧中人物左云飞和程思伟的两个黑社会团伙能够横行十几年?一些受害人为什么不敢指控他们的罪行?为什么上面有人通风、下面有人报信?李玉娇通过个案深挖犯罪的根源,进入是与非、善与恶的大审美境界,展示的是世俗烟火中的现代生活画卷,对个体欲望,尊严以及自卑、残暴、软弱、无助与颓丧堕落进行了人性的探讨,引发人们的思考。
而在《女反贪局长》一书中,则是正义与罪恶的较量。从一桩轰动全城的强奸案开始,青年检察官穆刚和女局长赵艳君同时对这起已经结案的案件产生了置疑。赵艳君带领属下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与犯罪分子展开了殊死较量,并由此揭开了滨海市的反腐序幕。环环相扣的故事不但表现了反贪官员办案过程中艰难曲折的过程,更是展示了检察工作风采和重拳反腐的政治主题。
诸如此类的一部部蕴含法治理念的作品,常常花费李玉娇一两个月的构思和更长的时间写作,但是她似乎已经习惯于白天为工作奔忙,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真正静下来思考写作的辛苦模式。在她的心里,更希望在职业观念的驱使下,写出更为深刻的作品。
一位作家朋友评价道,“她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并经历了几多精神交锋、情感挣扎和无数次痛苦的磨炼,使蕴藏在她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熊熊燃烧”。事实上,平静背后的思想活跃,淡薄过后的情感升华,肃穆之后的理念交融,才是李玉娇最在意的事。
文|方圆记者 沈寅飞 王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