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严 陈道明就是我的恩师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沈严,陈道明,恩师
  • 发布时间:2010-10-20 16:19
  “我的运气还算好的,导演这个位置在国内竞争还不是那么激烈。”当这样轻松的语气,从导演沈严那份充满着稚气的学生派里,有感而发时,你不能不感叹,命运太过眷顾这个书卷气十足的电视人。在这个圈子,有的人熬过十几年,抱着艺术理想不放,过着磕磕绊绊的日子,而有的人则更懂得在前辈的关照和引领下,顺势而为、稳扎稳打。后者更代表着新时代以来,更加清醒和理性的发展策略,更好地降低风险,从而保护自己,不出格,不怠慢,不急躁,他们更加习惯用市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下一步的发展。

  沈严在采访中多次提到对冯小刚的敬佩之情,“冯小刚导演是当今电影界里,对市场判断最为准确的一位”。但显然,相比于冯小刚初次入行的艰辛和挫折,顺风顺水的沈严则幸运很多,这其中,当年拉着冯小刚喝到半夜聊《一地鸡毛》的陈道明,自然居功至伟。“陈道明是我的恩师。”即便沈严的嗓音再过清凉,你也能听得出这个南方人对于前辈提携之情深厚的感恩戴德。

  与同时期的校友贾樟柯、同学管虎和曹保平,以及再早一点的张元等人,一开始就从事地下、边缘题材的作品拍摄不同,沈严这一路的导演,是从广告和商业片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市场、预算、周期、收视率是他工作程序中的关键词,而在另一边的师兄们抒发完理想热情,用尽各种办法开拍大片,关注票房的时候,沈严早已适应了商业片的环境,也完全建立了结合市场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可惜的是,对商业规律和运作方式的关注,换来的则是以忘记自己的作品为代价。今天当记者再问起他是否还记得刚进入这个行当时第一次正式进片场当时是什么状况,甚至拍的是什么作品时,沈严已经很难记起,能想起来的,也就是挣了那几千块钱。这对于理想主义者的“地下导演”而言,很难想象,究竟哪条是弯路,很难说清。

  沈严的创作之路起点很高,第一部作品便是陈道明联袂蒋雯丽主演的《中国式离婚》。那一年陈道明先后参与了董力的《大汉天子2》、陈家林的《江山风雨情》和江海洋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兴许是被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江湖耗得没了生趣,于是他挑选了两位“新手”合作,一个是陪壮志未酬的高晓松玩了一把《我心飞翔》,结果被禁。另一个被看中的就是当时为他拍摄广告片的沈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沈严,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清晰的创作思路,最终获得了这位前辈的垂青。于是陈道明推荐了这位最初靠拍雕牌牙膏出道,当时已经从事广告导演12年的“新人”。“当时是为陈道明老师拍摄那个利郎商务男装的广告,在合作过程中就特别明显地能感觉到,我们两个人聊什么、做什么,都挺投脾气的,性格上也是,我想这可能就是一种缘分吧。”最终这部电视剧不仅火遍全国,各地收视率高收到两位数,而且频频获奖,更是形成了人们对家庭婚姻生活广泛讨论的社会话题。从那时候起,沈严经过多年在广告作品中历练,从而形成强烈的画面叙事感、犀利的现实关照和人性本善的最终回归,在处女作完成之时便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这在年轻一辈导演人中,绝对是幸之又幸的事。当记者询问能够出色地完成这部电视剧,最大的帮助得益于哪里时,他谦逊地表示“《中国式离婚》之所以能那么成功,其实靠的完全是大家,尤其是陈道明、蒋雯丽和吕中老师,他们对工作的那种态度,那时候你想我一个没拍过长片的新人,在那种环境里,真的带给我很大启发”。

  因为上一次合作的成功,随后的一段时间,陈道明监制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再次请来了沈严执导。相比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和《奋斗》这两部一前一后的青春剧,沈严的这部作品既不神侃也不闹腾,却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力透纸背地刻画出隽永的青春感悟。独特的文艺气质和过硬的品质,使得该剧一经播出,便在许多网络社区和文艺青年中形成了不错的口碑,有影迷更是直言看过这部剧后感受很深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自己”。一部青春剧能达到如此思想深度实属少见,就连陈道明日前接受采访时说起该剧,还会肯定表示“片子拍得很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