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珠峰上的高山嚮導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陳坤,雲水謠,行走的力量,登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4-13 10:59
不管你有多任性,很多旅行都是不能說走就走的,比如攀登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即使對於絕大多數登山愛好者來說,8,844米也是一生中可望不可及的高度,然而,珠峰腳下卻有一批幫助別人實現登山夢想的高山嚮導,登上珠峰只是他們人生的起點和成年禮。
成立於1994年的西藏登山學校,就是一個培養高山嚮導的地方,而且是至今為止中國唯一持續招生的登山學校,目前登頂珠峰年紀最大的中國人王石、北京奧運會時的珠峰聖火傳遞等活動全都有賴這所學校的畢業生。
位於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的這所學校,由登山家尼瑪次仁和瑞士專業戶外品牌奧索卡共同創辦,宗旨是協助更多的人去艱險的環境中探尋,從荒漠、極地,直至地球之巔。
學校的學員主要來自珠峰腳下的兩個縣:定日和聶拉木,大都是村莊農牧民的孩子。每隔一年,學校都會從這兩個縣招收初中畢業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和一年的實習,把一個農牧民的孩子培養成高山嚮導,並頒發中專文憑,在校期間享受免費教育。畢業前他們中的少數人會完成人生第一次登頂珠峰。
珠峰腳下,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嘗試從珠峰北坡登頂。沒有西藏登山學校之前,所有的嚮導工作都由尼泊爾的夏爾巴人完成,全球登頂珠峰的人數僅有400多人。有了這些專業的高山嚮導之後,這個數字攀升到6,000人次以上,越來越多的登山者在他們的幫助下實現了自己的登頂夢想。
珠峰歷來是藏族人心目中的神山,來自登山學校的這些年輕藏族嚮導在護送客人登山時,一方面嚴守着登山嚮導的職業準則,同時時刻不忘自己對於神山的敬畏和信仰,更加注重對山的保護。
高山嚮導的主要工作是引導客戶登山,保護客戶安全,提供氧氣、飲食等生活必需品,給客戶拍照,必要時進行高山救援。
每年三月底四月初,登山學校的學生就會和前輩們一起進山,搭建從大本營到8,400米的營地。在客戶到達之前,他們要運輸食物、氧氣等生活必須物資到各個營地,修路隊還會把保護繩一直修到海拔最高的8,844米處,準備工作一般持續一個多月。客戶到來後經過一段適應和拉練,剩下的就是祈求老天給個好天氣。
修路是指通過專業的登山器械(冰錐、岩錐、雪錐、機械塞等),在危險及不易通過的路段建立固定錨點,以此架設固定路繩。攀登者通過身上的安全帶及保護裝備將自己連接在架設好的固定線路上,這樣即使出現滑墜或掉入裂縫等危險,也會有固定路繩保護攀登者。
無氧登頂珠峰的普布
普布是12年前登山學校招到的第一批學員,從登山一線退下來以後,就留在學校任教、帶學員。說是副校長,但普布幹的活更像是班主任。從學生的訓練課程到他們的衣食住行,普布都要過問操心。
與輝煌的過往相比,普布而今的生活顯得略有些黯淡瑣碎。作為一個一流的高山嚮導,普布曾完美地完成過不少護送客戶登頂的任務。但同時,他也被迫創造過一個無氧登頂珠峰的「奇蹟」。眾所周知,按照常例,即使最優秀的嚮導在海拔7,028米之上都需要吸氧前行,否則很容易出現生命危險,或罹患一系列缺氧後遺症。而在一次登山中,普布隊裡一位很有希望衝擊女性登頂記錄的隊員氧氣面罩壞了。為了保證女隊員登頂成功,自覺體力超群的普布在評估認定隊員狀態良好之後,就將自己的氧氣面罩讓給了她,並最終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完成了登頂任務。
聽到這段故事的人都很吃驚。當有人追問普布為甚麼要冒那麼大危險把自己的氧氣罩讓出去時,普布便會反問,「為甚麼不讓呢?」,他說,「我沒想過要不要讓這個問題。那會兒,容不得多想。」是的,海拔7,000米以上,含氧量只相當於地平線的30%。極端環境將人推向生死之間的極限,確實容不得多想。一切選擇,前進或後退,勇猛或龜縮,高尚或卑微,都是一瞬間的本能。
也是出於這種本能,普布曾在距離峰頂只有一百米的時候,拒絕讓自己的客戶登頂。登山者氣瘋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堅持最後一下登上世界之巔。這一點普布也承認,但是他看出了登山者沒有看到的危險:那個太過激動興奮的男人,他有力氣上去,但很有可能沒力氣下來。珠峰的冰雪裡常年埋葬着許多遇難者的屍體,而太多死亡並非臨近頂峰時的衰竭,而恰是最高潮興奮之後的樂極生悲。
或許普布現在的嚴厲就來自他與生死太多次的廝磨。事實上,雖然成功登頂,但當年的缺氧還是給普布的大腦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傷,以致於他在自己的同學們還自由翱翔於世界之巔時,就過早地了結了與登頂的緣分。
盡管自己是一名熱愛珠峰的嚮導,普布卻希望兒子可以考大學,去內地讀書,過一種與他完全不同的人生。或許他覺得兒子沒有繼承他衣缽的天分,也或許他只是太清楚,在這分對於珠峰的愛裡,糅合着多少艱辛與無奈。
登山器械解讀
①冰鎬通過冰雪坡時不可缺少的用具,既可整修道路、輔助行進,又可用於保護。
②冰爪在冰雪地形,特別是冰坡上行進時必須的裝備,用輕硬金屬製成。因裝於高山靴的底部,又類似貓爪而得名。主要作用在於行進中的固定和防滑。
③安全帶由圈套、帶子和卡子組成,繫在胸部,構成各種保護技術中的連結裝置。
④主繩長35米左右,直徑12毫米左右,承受力在1,500公斤以上,應分別配有不同顏色,以便使用時識別。用於渡河架「橋」和結組等各種保護技術。
⑤輔助繩直徑小於主繩,承受力約800公斤。與主繩配合,用於渡河架「橋」和各種保護、救護技術。
⑥雪崩飄帶遭遇雪崩時探尋被掩埋者的一種標記。用色彩鮮艷、比重小、易於飄動的絲綢製成品。每根規格約為5×0.01(米)。通過雪崩區之前,將此物繫於運動員身上。
⑦鐵鎖在技術操作中,一些裝備之間需要交替不斷地進行連結和解脫,為避免繁瑣的結繩、解繩操作,使動作簡單而迅速,就必須有鐵鎖的輔助。有時也可用做滑輪的替用品。
⑧鋼錐有岩石錐和冰雪錐兩類。在克服難度較大的岩石、冰雪地形的作業中,將不同長度和類型的鋼錐打入岩石縫或冰層裡,作為行進和保護用的支點。
⑨鐵錘一般用於打入和起出鋼錐。
⑩雪鏟用於平整營地、構築雪洞等鏟挖作業中。
高山向導索多
索多全名索朗多吉,是西藏登山學校第六批學員,目前已從學校畢業,只有參加訓練時才會回到校園。
90年出生的索多是個純正的90後,有着90後年輕人的一切典型性格:愛美,索多愛留小鬍子、紮小辮子,在嚴厲的校長普布面前都有所堅持。愛玩,即使在登頂珠峰的前夜,索多還在用手機刷朋友圈。
與其他所有年輕一代的藏民一樣,宗教也在索多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而鮮活的角色。比如首次登頂珠峰時恰逢索多的本命年,索多會特意在登山途中掛起一串串經幡祈求保佑,並在登頂的瞬間面對雪山虔誠叩拜。雖然他們已不像老輩人一樣,認為聖山不可打擾,珠峰在他們眼中仍是聖潔的。
離開珠穆朗瑪峰,索多也自有他的去處。他在離自己村莊20多公里的地方開了一個朗瑪廳(即歌舞廳),雖然孤零零地坐落在一片類似戈壁的地方,而且也不是天天都開,依然有不少年輕的牧民前來唱歌、跳舞,喝啤酒。
年輕的索多還有蓬勃的青春,用不完的力氣,或許他還會想念起自己登珠峰時一路從5,300米的珠峰大本營到8,844米的釋放與揮灑。但是無論是否再回到那個世界上最高的地方,這個男孩都有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套用牧民的話,或者,他只是走着,走到哪裡就是哪裡了。
與高山嚮導有不解之緣的陳坤
陳坤是中國大陸著名影視演員,自從他主演的電影《雲水謠》在西藏取景後,便與這裡結下不解之緣。2011年,陳坤啟動「行走的力量」公益項目,號召人們通過最本能的行走,安靜下來,與內心對話,獲取正面的內心能量,並將正能量傳播給他人。5年來,項目的目的地多次選在5,000米上下的高海拔地帶。一路行走,陳坤與隊員們都離不開尼瑪校長和登山學校兄弟姐妹們的幫助。「他們(嚮導們)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環境裡,小心翼翼地維護着別人的夢想。把實現別人的夢想當成自己的夢想。他們一心在做這件事,他們的作為已經跨越了職業的要求。」
「我們有時候忽略去感謝曾經在我們達成夢想的過程裡面給予我們幫助的人,但實際上每一個實現夢想的人都需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是一個佛教徒,我相信一切因緣和合和機緣巧合的促成,才能恰巧令你實現夢想。」
2015年,陳坤將「行走的力量」的主題定為「青年夢想計劃」,旨在推動青年原創者創作夢想,將高山嚮導助人、感恩的理念推而廣之,不只是對人,更是對所有的環境、對自然,讓「行走的力量」做得更有奉獻性。
看紀錄片體驗一次真實的珠峰之旅
建於1899年的上絨布寺位於珠峰北麓,距峰頂約20公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廟,相傳蓮花生大師曾在此修行。阿古桑傑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將珠峰視作空行母的化身,認為人類不應當打擾她,但他的兒子卻是一名畢業於西藏登山學校的出色高山嚮導,工作就是帶領人們去攀登這座神山。
2015年在內地熱映的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它的名字來自於藏民們畫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當地人稱之為「天梯」,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靈魂通往聖地,珠峰上的這些高山嚮導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保障登山客不斷突破自己,前往獨自無法抵達的高處。
「人們為甚麼要去登山?我們是否應該鼓勵他們絡繹不絕地打擾高山?尤其當這種行為和藏民的傳統背離時,懷着信仰攀登和懷着信仰守候的人怎樣看待彼此?而這些幫助別人實現夢想的孩子又怎樣看待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為了這些問題,從2011年開始,創作團隊投拍了這部名為《喜馬拉雅天梯》的紀錄電影,將鏡頭對準了珠峰和山下這些年輕的登山嚮導。
作為首部記錄珠峰攀登全程的4K超高清極限紀實電影,拍攝過程還創下紀錄片拍攝的多項第一:第一次將攝影腳架帶上珠峰峰頂;第一次在珠峰海拔7,000米以上高度進行特殊攝影;第一次將飛行器帶上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完成航拍攝影;為了在海拔6,800米以上完成普通人無法完成的高海拔攝影,團隊甚至花三個月時間把兩名藏族嚮導培養成了攝影師,他們在珠峰北麓完成拍攝的同時,珠峰登山史上最嚴重的山難正在尼泊爾境內的南麓發生。
紀錄片拍攝四年期間,經歷了珠峰北麓數百人參與的高山救援、南麓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山難、尼泊爾地震等諸多大事件,主創團隊也經歷了很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和艱險。首席攝影張華在拍延時的時候,從7,028米處滑了下去,摔到了6,500米,幸虧底下有一個美國隊的帳篷把他給擋住了。當海拔繼續變高的時候,攝影團隊中的漢、藏攝影師都已無法逾越,攝影指導用三個月的時間培訓了兩名有一定攝影基礎的高山嚮導,幫助他們能夠用專業的攝影機去完成拍攝,而不是像聖火登珠峰的時候,用DV的自動方式去拍攝。最終,這兩名高山嚮導出色地完成了7,000米以上、包括登頂的鏡頭,非常難得。
對於也許一生都無法完成一次登頂的普通人來說,《喜馬拉雅天梯》帶來的是世界最高處風景的饕餮盛宴,誠如製片人雷建軍所言,「(片中)你可以聽到地球最高處的風聲、鷹飛過群山的聲音、冰爪踩碎冰面的聲音、沉重的呼吸聲……」。中國著名導演顧長衛說:「電影帶領着我們跟劇中的人物一樣去經歷、把我們的生命和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這樣的高度近距離地連接在一起。」
當然,不是所有你想知道的都能在這部片子裡看到,但也許它可以為你打開一扇門,打開一扇走進珠峰、走進高山嚮導的門,通過這道門,帶你經歷一次恍若揹着氧氣罐的珠峰旅行,看見世界最高處的絕美風景。
登頂珠峰你要知:
問:人類何時首次登頂珠峰?
答:高聳入雲的珠穆朗瑪峰一直是人類想要證明攀登能力的聖地。早在19世紀初葉,珠峰就成為世界登山家和科學家所嚮往的地方。然而直到1953年5月29日,尼泊爾夏爾巴嚮導丹增o諾爾蓋(Tenzing Norgay)和紐西蘭登山家埃德蒙o希拉里(Edmund Hillary)才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珠峰的攀登難度並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但它的攀登週期最長也最難熬。珠峰登山季是每年四月初到五月底,登頂窗口更是只有五月末的短短幾天,錯過就要等來年。
問:珠峰商業登山始於何時?
答:從1953年第一次有人登頂珠峰到1993年,40年間總共有400多人次登上了珠峰。但自1993年商業登山運作開始至今,這個數字上升到6,000多人次,更多的人因此有勇氣向珠峰進發。
問:何謂珠峰南、北坡?
答: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兩國邊界上。北坡在中國青藏高原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北坡相比南坡地勢更為陡峭,氣候環境更惡劣,也更難以攀爬。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着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佈着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達1457.07k㎡,平均厚度達7,260米。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問:從北麓登珠峰需要經過幾個營地?
答:6個,分別是大本營BC(海拔5,300米)、過渡營地、ABC前進營地(6,500米)、C1北坳營地(7,028米)、C2二號營地(7,790米)、突擊營地(8,400米)。
問:為甚麼需要經過那麼多營地?
答:珠峰攀登難度不是世界上最大,但是週期最長和最難熬的。前人總結出一套完整的體系,從海拔5,300米開始設定6個營地,讓登山者的身體能夠逐步適應高海拔,保持足夠的體力逐步攀登。
1、大本營BC5,300米隊員們在大本營吃喝玩樂,適應海拔。教練和嚮導們整理裝備、物資。待準備就緒,全隊前往前進營地開始攀登,物資主要由犛牛運輸。整個攀登週期中,登山客可能會下降回大本營休整1﹣2次。
2、過渡營地5,800米從大本營BC到ABC前進營地行程20KM左右,海拔上升1,200多米,一般的登山客會受不了,故修建一過渡營地分兩天上升到ABC。
3、ABC前進營地6,500米攀登開始以後,隊員的休整基本都在這裡,ABC各方面條件不亞於BC。是整個攀登週期中,攀登者的重要前方根據地。因為要節約氧氣,所以對所有登山者包括嚮導來說,在位於6,500米的ABC因極度缺氧而導致的頭痛是最難熬的。
4、C1北坳營地7,028米1號營地,也稱北坳營地,攀登者一般會在此住3-4晚,以進一步適應高海拔,這個營地開始可以吸氧就舒服多了,這時最大的困難變成自己的體力和大風。5、C2二號營地7,790米建在傾斜的雪岩混合地形上的營地,不過嚮導會盡量平整營地。風大,宿營條件相對惡劣。為了保障衝頂,一般的登山客在此營地開始吸氧、睡覺,以保證休息。
6、突擊營地8,400米比7,790米惡劣得多的宿營條件。帳篷建在陡峭的雪岩混合地形上,傾斜角度大,姿勢不好拿揑。登山客一般在下午6-7點到達突擊營地,在這個海拔高度已經很難休息好,半睡不睡地熬到凌晨12點-1點,就直接收拾行裝衝頂。
問:為甚麼衝頂會設置關門區間?
答:珠峰登山季是每年四月初到五月底,而登頂窗口只有五月末的短短幾天,錯過就要等來年。一旦登頂窗口期出現,嚮導與客戶一起從大本營出發,一般在6,500米修整三天,7,028米一天,7,790米一天,8,400米一天,然後衝頂,下撤還需要至少兩到三天。有經驗的嚮導知道,下撤是最危險的,因為體力和氧氣不足的原因,不少人在下撤中一休息就睡了過去,再也沒有醒來。因此,為了確保體力和氧氣足夠登頂並安全下撤,衝頂會設置關門區間,一般為九小時,九小時到了,哪怕頂峰只餘幾十米,嚮導也會把客戶強行帶下。而同樣的原因,成功登頂的人,在頂峰停留也不會超過15分鐘。嚮導們之所以在登頂前對一些體力不支的人下撤退指令,更關注的是他的身體是否有能力完成下撤。
問:珠峰上能吃甚麼?
答:大本營跟前進營地有煤氣罐、燃氣灶還有高原做飯法寶--高壓鍋。米飯、炒菜、饅頭、包子可以隨便吃。到了高山營地(雪線以上的營地),通常吃一些方便主食,或者在ABC做好了飯菜帶上去亦可。行走途中,通常吃以補充能量為主的簡易食物,如朱古力、能量棒之類。
問:如何獲得攀登資歷?
答:業餘登山愛好者要申請攀登珠峰必須要有攀登8,000米以上山峰的經歷;而要申請攀登8,000米以上山峰,則要有攀登7,000米以上山峰的經歷。這個過程通常要耗時數年,即使如此,沒有高山嚮導的協助,登頂基本都是不大可能的。
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攝製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