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有弹性
- 来源:民生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城市水系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5-13 15:18
近年来,一系列定格于历史的城市雨洪灾难,暴露出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应灾体系的脆弱。
不只是内涝,黑臭水体、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顽疾,亦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原有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是否难以为继?
过去多年,高强度的开发建设下,人们猛然发现,灰色的钢筋水泥逐渐侵占绿色的自然本底,坚硬的道路取代松软的泥土,于是,无处安放的雨水奔腾成河。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让城市更有弹性,让绿地下凹欢迎雨水,让道路通透更加吸水,让整个城市像海绵一样自如地吸纳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首批海绵城市进入中期考核
□《民生周刊》记者 赵慧 畅婉洁
第一批试点城市肩负着探路的使命。它们要在3年时间内完成试点区域内的海绵体建设项目,最终实现径流控制率等关键指标达标。
海绵城市试点进入第二年,首批16城正等待中期考核。
4月22日,经过严格的竞争性评审,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北京、上海、天津、福州等14座城市入围。至此,全国已有30座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国家试点。
这距离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启动恰好一年。去年4月,在由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评审中,济南、武汉、常德等16座城市最终胜出,先行获得国家财政亿元支持,探路海绵城市建设。
中期验收目前还未启动,16座试点城市的建设工程正加紧推进。“目前的成果主要反映在项目开工率和投资率方面,至于雨水径流控制率这一指标,需要全部工程完工后才能测算出来。”山东省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发展规划处处长田戎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民生周刊》记者从多个试点城市了解到,过去一年,这些城市一方面按照中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性文件,紧锣密鼓地开展城市规划、制度体系、海绵体项目建设等“规定性动作”;另一方面,也在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得益于中央财政的“给力”支持,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短期内呈现出快速推进、大规模铺开之势,但多位专家和地方规划者表示,强力推进之下,不可避免地在顶层设计、项目施工、社会资本参与等方面显现出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在后续探索中加以改进。
倒逼理念革新
近年,城市“看海”的新闻每逢汛期便屡见报端,“逢雨必涝、雨后即旱”成为不少城市的通病。
硬质铺装对自然“海绵体”的破坏是城市内涝的一个重要成因。有研究显示,北方城市在自然地貌条件下,70%到80%的降雨可渗入地下,另20%到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而如今,普遍性的下垫面硬化导致70%到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到30%的雨水自然下渗。
无处安放的雨水只得奔腾成河,反转的水文特征则引发更大范围的城市生态恶化,这些都开始倒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和方式的革新。
去年,我国正式启动全国性的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2015年10月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如此定义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是以灰绿结合、绿色优先为指导思想,以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为战略目标,构建多目标的雨水系统。它是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说。
李俊奇是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主要制定者,这份指南是全国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总纲。在李俊奇看来,海绵城市建设相当程度上是在弥补此前快速城市化留下的欠账。
“从雨水排出系统或雨水的构建作为切入点,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系统模式转变,从原来的水泥城市向弹性城市过渡,道法自然,生态优先。”李俊奇说。
7·18暴雨造成的灾难已成为济南这座城市的创伤记忆。2007年7月18日,济南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特大暴雨,造成严重人员和财物损失。灾难过后,济南在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田戎回忆,近年来济南采取了很多强力措施,只是没有出现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建设虽然不是为了防洪抗洪,也不能对抗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但这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以前的思路是让雨水尽快排走,提出的口号是防洪而不是迎洪。防洪是把雨水当作灾难,迎洪是把雨水当作资源。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后,就是要求通过海绵体的修建把雨水尽可能留下、再利用。所以,以前修路用钢筋混凝土,现在很多路会用透水铺装;以前园林绿地是凸起来的,现在会让它凹下去。”田戎说。
济南的案例,不过是快速城市化下日渐“坚硬”的中国城市的一个缩影。而解决之道,在于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16城探路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建设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设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这也是中央对试点城市考核的主要指标。但在实际建设中,不少城市自我加码,提出了更高的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去年,上述指导意见甫一发布,山东就提出全省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目标,同时,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两项关键指标均高于全国设定值。据此,济南在申报海绵城市试点时,提出了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不低于75%的目标。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强对首批试点城市所做的调研显示,迁安、镇江、嘉兴、鹤壁等城市均主动提高了径流控制率目标,最高甚至为80%。
第一批试点城市肩负着探路的使命。一方面,它们要在3年时间内完成试点区域内的海绵体建设项目,最终实现径流控制率等关键指标达标。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围绕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屋顶绿化等措施,各试点城市的建设项目推进顺利。其中,济南的建设项目共43个大项、124个小项,大项目开工率已达79%,投资完成率为42%,建设进度排在全国前列。
另一方面,试点城市必须总结出一套可推广的经验,这方面也初见成效。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去年表示,首批16座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座示范城市,西咸新区肩负着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区域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责任。”陕西省西咸新区海绵城市技术中心主任邓朝显说,西咸新区提倡城市发展应根据原有山水格局、生态空间形成点状布局的生态体系,在试点建设中较技术指南增加了中央雨洪系统。
而在安徽,徽州的民间水利系统则给了城市规划者不少启发。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卫超说,安徽古村落的水系规划就因地制宜地考虑了自然地形地貌,这也是海绵城市的理念。“我们正在开展研究,希望将其理念、方式与现在的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建设模式。”
但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理念,无论地方还是中央,目前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多位受访者表示,中央顶层设计对一些考核指标的界定不甚清晰,如试点区域建成区与非建成区如何考核,PPP模式比例也是试点近一年后才确定。在实际操作层面,基础研究的薄弱、专业人才的短缺以及施工企业分布不均等,都可能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短板。
万亿投资空间
“现在都在谈去产能,但在住建领域存在三大刚性产能。一是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投资金额达1.8万~2万亿元;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投资金额可达2.3万~4.1万亿元;三是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投资金额为2.5万亿元以上。”徐振强表示。
业内普遍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有着万亿投资空间的巨大工程,这首先表现在中央财政给予试点城市的亿元专项补助。另外,其所撬动的更大规模社会资本投资亦不容小觑。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共分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目前,在首批试点城市,两年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已经到位。
根据测算,海绵试点城市建设投资为每平方公里1.5亿元到2亿元,一座城市的投资总额在几十亿至几百亿元之间。
“济南建设海绵城市的投资额为75.94亿元,每平方公里为1.92亿元,这一投资强度应该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田戎说。
相比之下,西咸新区的投资强度要小些,“我们的试点面积是22平方公里,总投资27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1.2亿元。建设工程以渗透为主,因此投资强度比较低。”邓朝显说。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巨额投资的筹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拨款,而是转向社会多渠道筹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优良发展环境,主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中央还制定了奖励机制。《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专门规定,试点城市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这无疑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民生周刊》记者了解,不少试点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3个模式:PPP模式、基金模式和财政直接拨款。其中,后两种模式集中在园林、水利、市政等基础性建设领域,占比均不大;PPP模式则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主导模式。
“对济南来说,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完全不成问题,目前PPP模式所占比例已经接近70%。去年,济南还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济南市市政公用行业PPP模式项目管理办法》,对PPP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田戎说。
济南:海绵构造唤醒沉睡泉水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赵慧
10种不同形式的“海绵宝宝”,想尽一切办法留住落在这一区域的雨水。
“齐多甘泉,甲于天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古人的赞誉,刻画出了山东济南的神态和风貌。济南的泉水,曾经留在人们心里的印象是老舍笔下的“清浅”和“鲜活”。
然而,济南市每年用水缺水达6亿立方米,相当于480个大明湖的水量,虽然有地下水、水库水、黄河水、长江水等多种水资源,但济南的水“并不多”。为保证泉群正常喷涌,如今这座以泉闻名的城市,正在做着“促渗保泉”的工作。
去年4月,济南作为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先行启动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在济南“海绵城市”总体建设目标中,“促渗保泉”排在首位。
《民生周刊》记者在济南市采访时获悉,济南在建设海绵城市时,根据地形水文特点及发展现状,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不用钢筋混凝土来换钢筋混凝土”,是济南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思路,通过对建筑小区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城市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进行改造建设,济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已取得初步成效。
建筑小区系统
千佛山南路11号院,位于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的核心,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就驻扎在这里,这里是济南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挥部”。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28项指标,这里达标22项,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
千佛山南路11号院毗邻千佛山南路和千佛山西路两条交通主干道,由于道路坡度较大,一到雨季,雨水顺坡而下,“马路行洪”屡见不鲜。如今,院落停车场下建造了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在满足自身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前提下,也分担着千佛山南路雨水调蓄的指标。“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项目相关负责人舀起一瓢清水泼在院内的人行道花砖上,只见水流未做片刻迟疑,不到1秒就全部下渗了。“这种透水砖下面还铺设了利于水分下渗的材料,能使水分一透到底。”该负责人介绍。院内随处可见的下沉式绿地、露出地表的渗井井盖、深埋地下的蓄水模块、窗沿下的雨水罐、青草密布的植草沟等等,这些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工程措施,在千佛山南路11号院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中心宿舍,占地3.17公顷,也属于既有小区的改造。
以前的小区每逢降雨,雨水沿着陡坡,倾泻直下,不仅行人出行不便,雨水汇聚到市政道路后也加重了千佛山南路的泄洪负担。“对原有的小区进行了改造。在道路上设置截水沟和蓄水模块,对雨水进行滞和蓄。”建筑小区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刘凯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7月份,即将进入济南的雨季,考验着11号院以及所有改造过的小区的示范作用。“‘海绵城市’不是万能的,它只能缓解。”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发展规划处处长田戎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应该正确地理解“海绵城市”。
园林绿地系统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部,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景观。千佛山风景区,也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范围之内。
进入千佛山风景区,高耸入云的茂密柏林映入眼帘。拾级而上,偶有柏树横亘路中。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在海绵城市建设千佛山的改造项目中,真正达到了因地制宜,原有的柏树一棵未动,项目工程完全依据地势进行改造。
透过被修剪过的柏树枝丫,阳光突出重围,身处柏树林中的游客不会感到丝毫压抑。沿小路往上走,走到开阔地带,每隔一段距离,都有犹如搓衣板、呈波浪形的导水槽铺设在道路中,导水槽的两侧,一边抬高地势,一边下挖形成下沉式绿地。“通过导水槽层层拦截雨水,将雨水导入绿地,依据地势还分别设置了横向拦截槽和渗透槽,达到滞水、渗水和蓄水的作用。”景区负责人对《民生周刊》记者解释。
建造“接地气”的路面,是千佛山风景区“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在土路上铺一层沙子,修整平坦,即使有小雨,也不会影响游人。新增加的绿地则形成下沉式绿地,通过勾缝将雨水导入绿地里。
雨季来临时,下沉的绿地里蓄满雨水,裸露的岩石人为地堆砌成景观,鸢尾花和菖蒲掩映其中。诸如此类风景如画的“雨水花园”遍布千佛山风景区,雨水不再往外流,导入蓄水模块里,犹如景区的“移动水箱”——雨季蓄水,旱季渗水。“从前的‘大雨冲沟’现象不复存在,如今通过改造能把85%的雨水截留下来。”景区负责人说。
城市水系统
距离千佛山风景区半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另外一个改造地——历阳湖。
历阳湖在暖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泉水从人工瀑布上倾泻而下,水声潺潺,湖面上偶尔掠过几只水鸟。
4月的济南,微风习习,杨柳飘飘,空气中弥漫着月季怒放过后的芳香。临湖而坐的三三两两的垂钓者,或独自专注地注视着湖边,等待鱼儿上钩,或几个凑在一起喜气洋洋地交流,“闲来垂钓碧溪上”的人越来越多,和这湖水碧绿的历阳湖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的历阳湖和几年前近乎干涸的历阳湖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历阳湖的改造也属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历阳湖水源自大明湖,途中将经过3级泵站、4台水泵。水源以明湖北路为起点,经过西圩子壕、跨过经十路、流经玉绣河等输水管线,最后到达历阳湖,湖区的水流再向南圩子壕、西圩子壕,进入西泺河,最终流向小清河。”据负责历阳湖项目的负责人介绍,经过这样的“引水补源”基本实现了大明湖水的循环利用。
通过历阳湖等河道湖泊补充的部分地下水,可实现补源趵突泉等泉域的作用,在体现景观功能的同时,更可继续循环使用,这也体现了泉水“先观后用”的理念。据介绍,目前湖区每天都能下渗7000至1万吨水,对地下水进行补源,全部建成后,下渗量有望达到每天1.2万~1.3万吨。“如果说泉水流出后第一次在大明湖实现了‘先观后用’,那么流至历阳湖后,就是实现了‘再观再用’。”相关负责人对《民生周刊》的记者说。
道路交通系统
作为济南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已开展多个项目。“在大明湖—兴隆试点区内,共有40多条道路需要改造,大的道路就有13条,基本都要进行改造。”田戎说。其中,二环南路作为试点区内的重要工程,道路建设的同时就融入了大量海绵要素,使降雨能有效地被吸收和存蓄,其渗、蓄水能力可达近万吨。
“总长约12公里,共有220个收水箱可以‘喝掉’高架上的雨水。”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据《民生周刊》记者了解,二环南路是南部城区交通要道,将被建设成为一条功能强大的海绵道路,这里集合了10种不同形式的“海绵宝宝”,想尽一切办法留住落在这一区域的雨水,总的渗、蓄水能力可达近万吨。
二环南路东段,这里的高架已贯通,桥面正下方的中央绿化带种植已完成五成以上。在这部分绿化带上,每隔30米左右的桥墩中间,放置有两个蓝色的收水箱,“桥面雨水沿雨落管,经过弃流装置和旋流技术过滤后就能流入收水箱内,不会产生地表径流。”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3毫米以下的雨水会被舍弃不用,之后的雨水才会进入收水箱,使用时工作人员可从箱体一侧的两个出水口接水。收水箱每个容量约为10立方米,再加上英雄山路立交桥下将要建设的容量为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两种收水设施全部接满能够收集5000立方米雨水,可作为绿化用水。包括上述两处海绵结构在内,二环南路全线共分布着下沉式树池带、透水人行道、蓄水池、石笼等共10种海绵构造。
到2020年初步建成海绵城市时,预计济南城区年地下水补给量可从现在的326万吨达到647万吨,实现翻一番。从试点到示范的路还很长,济南正在一步步地摸索。老舍说济南“设若没有泉”会失去“一半的美”,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相信不远的将来,“沉睡”的泉水一定能够被唤醒,活跃的泉水将使泉城重现辉煌。
建设海绵城市要引入创新思维
□徐振强
以往城市规划主要从物质空间进行考量,对以雨水为代表的城市非传统水源利用关注不够,海绵城市战略的提出是进步的标志。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污染等灾害对世界城市的抵抗能力造成严重冲击。为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城市挑战,国际上提出以弹性城市为核心展开研究和区域性的规划设施建设,我国同期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
我国城市面临严峻的水安全风险,在做好城市排水的同时,必须转变城市水安全治理思路,顺应自然、运用自然并和谐推进城市开发,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
海绵城市属于全新概念,源于城市排水(雨水)防涝和雨洪利用等,又是城市水安全的中枢机制。目前从理论认识、把握、适应、运用和发展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实施海绵城市战略,是我国城市开发转型的有机组成,同时能有效降低城市水安全风险。
创建海绵城市应在基于城市排水(雨水)规划的基础上,重视城市海绵体的构建,顺应自然规律、借鉴自然机制,降低对城市机理的人为干预,是缓解包括城市内涝在内城市病的最可靠策略。北京、南京、广州、西安、石家庄等城市先后提出创建海绵城市,而福建、安徽和海南等省份则提出在全省推开试点工作,住建部等三部委于2015年和2016年先后实施两批约30个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
科学识别城市内涝成因
城市内涝成因复杂,缓解城市排水难题、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程度,是海绵城市创建的核心主线。气候变化是城市出现内涝的主要诱因,因城市建设大规模改变地表径流是主因,排水能力多年建设不足或受影响是现状,违规开发在部分关键节点上制约城市人工排涝,而对雨水利用不足、缺乏生态化城市建设理念、规划和工程设施才是关键。
城市内涝和排水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第一,气候变化造成降水不均和局部过强,同时城市局地条件不利于排水,从而导致突发性降雨强度和总量对传统排水设计和能力造成威胁。第二,城市开发,径流系数因人为显著增加,汇流速度快,低洼地带易积水;城市建成区自然渗水功能被破坏,城市排水主要靠人工设计的城市排水系统。第三,城市热岛水汽成雨,水汽在城市上方集中带来降水。第四,传统雨洪处理主要考虑排水,未考虑将雨水再利用。排水管网排水能力和覆盖密度与城市发展不适应,造成原有排水管道承载能力不足,极易造成城区大范围严重积水。
此外,绿地设计使其下雨时起不到缓解城市排洪压力的作用、原有自然排水系统遭到破坏等也是重要原因。
注重微循环海绵体建设
海绵城市概念的核心是城市雨洪利用。雨洪利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被先后提出,最早提倡雨水利用的是在中东地区严重缺水国家。
构建海绵城市,就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理念,是对传统雨水处置模式的创新,对于治理城市内涝有直接贡献。通过注重强化雨水对城市自然水系以及地下水的补充和涵养,合理增加雨水蓄存和循环利用,并铺设适度规模的排水管网将多余的雨水排走。
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同时,可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城市缺水难题、保障城市水安全。
从城市开发模式视角创新
海绵城市是对我国当前传统规划体系的创新。以往城市规划主要从物质空间进行考量,对以雨水为代表的城市非传统水源利用关注不够,海绵城市战略的提出是进步的标志。
结合国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海绵城市的创建不应该仅考虑规划雨水的利用,还应该从城市开发模式的视角予以创新,改变以往粗放、高生态冲击的开发方式和高速扩张的空间发展模式,不断实现城市低冲击开发;打破政策、规范等瓶颈,建设六位一体(设计、设备、材料、施工、运营和模拟)行业创新工程,改变对雨水的传统处置思路,推广成功的工程技术经验。
当前,雨水利用必须依靠政府。我国部分城市推行中水利用都遇到难题,雨水利用更加困难,经济性和绝对量等方面均劣势明显。因此,建议首先从倡导分散式利用开始,以小区为单位,开展雨水收集试点,结合公共建筑开展项目应用。
同时,应重视规划的有效性和经济合理性。按照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等原则实施空间规划,注重部门间的衔接和配合。大多数城市围绕雨水还是以排为出发点,这主要是考虑城市安全,对于雨水综合利用缺乏统一认知和实践工具支撑。因此,现阶段针对雨水利用,建议通过海绵体的建设,将富余的雨水补给地表(下)水。
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融资模式
海绵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筹措应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模式,结合其建设周期长,具有先导性、基础性、长效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必须确保政府必要的投入。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投融资体制。
财政部和发改委等正在推进公私合营模式,这与海绵城市的申报政策相符合。海绵城市申报,明确收益分配或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形成申报特色,特别是海绵城市行业的产业链企业的参与。与此同时,适用技术的应用是海绵体构建的关键支撑,建立成熟有效、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与不同区域规模的示范,并以技术适用、经济合理、符合市场规律等为原则,从政府角度出发,有意培育和引导该产业的孵化与发展,同时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低成本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充分体现试点示范的全局性价值。
目前海绵城市产业较为脆弱,需政府扶持引导。有些城市想做海绵城市,但它本身甚至整个省都没有一家相关企业。
国家投入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应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海绵城市产业中很多企业属于创业型企业,规模较小,需要政府合理引导,防止因为市场虚高给观望的创业者提供错误信息。同时,探索由政府牵头引导和整合市场力量的参与,通过规划部门实现海绵城市规划与传统规划体系的衔接,通过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等PPP模式激发市场参与活力,逐步改善城市雨洪灾害现状。
(作者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崔靖芳 美编:陈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