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医院为什么不会“莆田化”?

  前日有魏同学的悲惨故事传开来,莆田系便又一次被喷口水。莆田系掺和医疗产业,把自己推荐到公立或部队医院,承包科室,联合办医。说起来,这招儿不新鲜,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二十年,有本事的,给自家的民企戴个红帽子,之后有些红帽子却给老板招来了牢狱之灾;没路数的,到国有商店租个柜台,当年引发了“姓社姓资”的口水仗。实在说,这种欠规范的做法,对民间资本进入当时铁桶一般的国企阵营,还是有历史性作用的。

  莆田系资本进入医疗产业,就是憋着要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捞了就走吗?这不合逻辑。应该说,大部分民间资本,包括莆田系,还是期待长久赚钱百年老店的。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也是有的,但总会有所顾忌,总会受到各种制约。

  《南方周末》讲了这么个故事。2011年5月,主任医师邱健钦从某三甲医院辞职,加盟厦门眼科中心集团旗下的新开元医院。厦眼中心集团老板叫苏庆灿,莆田仙游人。借助一次改制机会控股了三甲公立专科医院厦眼中心。后与厦门大学合作,使其成为厦大附属医院。接着,苏庆灿迅速扩张,据官网称旗下已有40余家医疗机构,正筹备上市。在新开元医院,邱健钦发现,咨询师负责把患者哄过来,内科医生拼命开药,外科医生拼命做手术,眼科中心主刀医生不过三五个,年业绩可以做到一个亿。科主任、营销人员的业绩压力都很大,常常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医院里,主要任务是为人民币服务。

  有人问,为什么欧美民营医院不会“莆田化”?除了医药分家、医生护士不隶属医院等制度安排外,欧美国家的监管也着实严厉。实际上,除去政府监管,对这些心术不正的人,社会上有一股天然的制衡力量,就是舆论监督。没有监督,好孩子也会学坏。但是,记者们已然残了。澎湃新闻讲了这么个故事。

  2015年11月12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这事用脚趾想也知道,丑闻。而报道丑闻,是媒体天然的嗜好。打掉丑闻,也是正能量。

  最早得知这一新闻线索的是安徽《市场星报》驻宿州记者站站长徐善文。12月15日,徐善文与同事贾丽(化名)到宋庙村,采访了6名受捐助学生家长和一名宋庙小学老师,并电话采访了校长马计杰。正在采访,徐善文接到《新安晚报》驻宿州记者站站长王源(化名)的电话,受托阻止采访及报道见报。当晚,埇桥区“有关部门”领导和徐善文、王源等人推杯换盏。几天后,领导帮忙联系宋庙小学的主管单位朱仙庄镇中心校,在《市场星报》上做1万元的广告。

  贾丽不高兴了。徐善文做工作说,可以高比例提成广告,补偿贾丽不能发稿的损失。细节没谈妥,12月23日晚,贾丽把稿件上交编辑部。但稿子并没有发出来。原来,宋庙小学马校长打电话给捐资助学方某银行合肥分行工会汪副主席,汪找到银行一部门老总,老总找到与《市场星报》同属一家出版集团的某副总,副总找到《市场星报》总编辑……

  一切看似都搞定了,但12月24日,《安徽商报》刊出了《学校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的报道,引发媒体跟进,舆论一片哗然。原来,之前贾丽对广告合同不满意,就顺水人情,把采访内容提供给了《安徽商报》记者赵康(化名),遂有了这个报道。

  可见,负面报道出不来是常态,出来了是意外,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确实不必太担心。另外,与莆田系承包医院一样,一些报社被个人承包了。

  王安/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