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园,如何从商街走向“文创”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文创园,文化产业
  • 发布时间:2016-06-03 09:56

  当文化产业集聚变成了地产集聚,文创园没了“文创”味

  在全球语境下,文化创意园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彰显文化力的重要载体。但仅从数量、规模、投入、人数等量化指标,尚难以评估一个文创园的真正水平。

  据说,中国的文创园在数量上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也很惊人,却屡被诟病“文创味”缺失。

  酒吧街、美食城、小工艺品的聚集地……与园区定位无关的公司或商家,数量远多于创意产业机构。甚至一些园区内,相当部分商家说不清“文创”到底是什么。

  近年来,针对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存在的内容不足、缺少特色、品牌效应不够等问题,文化部每年都会撤销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对于文创园的发展要求,已经从“数量”上升到“质量”。

  毋庸讳言,我国文创园整体发展目前还比较粗放,盈利模式也较为低端,不仅缺乏应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一些开发商借用文化创意的概念,实质做的却不是“文化产业集聚”,只是“地产集聚”。

  城市建设的雷同化发展、企业的短期逐利诉求,催生了不少定位不清的文创园项目,在园区建设、商业开发、经营业态、创意孵化等方面,显现出同质化的弊病。有报告称,目前全国七成文创园仍处于亏损状态。

  从坐地收租的1.0时代,到为入园企业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2.0时代。如今,越来越多的园区运营者开始与高端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优质中小企业进行孵化,园区运营步入3.0时代。

  进入文创园3.0时代,园区不再是仅靠提供物理空间收租度日,而是注重为入住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比如为缺乏财务人员的微小企业提供财务服务,并且一起探讨文化产业和项目的投资、孵化与合作。

  理想的情况是,文创园区能发挥产业融合价值,让资源互动融合起来,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构筑起合理的产业链。这就要求园区定位明确,并按确定了的方向引入核心文化资源,建立服务平台。为保证园区品质,对企业要进行必要的筛选,而非只考虑短期利益。

  事实上,文创园如何保住“文创味”、避免沦为“商业园”,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挑战性问题。法国报刊便批评著名的巴黎左岸“变成了时尚精品店的天堂,曾经闪耀的文学与艺术光芒早已一去不复返”。

  北京798艺术区被视作典型的文创园模式:在老厂房中运营新业态,并带来了新的城市景观。其实,文创园的价值,不仅在于创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在于转变城市空间的功能,带来大量服务型场所的集聚,延续城市的整体记忆。

  文创园的“文创味”,应当体现在它是文创工作者的高端CBD,也应当体现在它是开放的公众文化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多元的公共艺术装置、艺术展览、文化讲座、剧场表演和电影展映,感受到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的美学指引,最终实现文创从业者与公众的互动。

  文/覃柳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