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迎来“自由”
- 来源:民生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旅游业,导游,携程旅游,OTA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7-01 14:33
作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旅游行业格局已然发生改变,游客的出行方式、观念都悄然发生改变。
5月,涉及9个省份的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开启。这意味着,试点地区的导游可以选择在OTA平台、旅行社,及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A级景区游客中心等处执业,甚至“单干”。
现行机制下,“导游执业必须接受旅行社的委派和安排。”导游服务被管理体制束缚,已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需求和新业态。
在大力鼓励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大背景下,推动导游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必然。随着自由执业的大门打开,导游的“解放”为期不远。
导游服务的线上玩法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散客时代到来,自由行、半自由行、个性化旅游等新的旅游模式涌现;另一方面,OTA兴起,旅游行业格局悄然改变;传统的体制难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下,一场变革导游管理体制的试点正在开启。
日前,国家旅游局向9个省份旅游委(局)下发《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从5月起,正式启动在江浙沪三省市、广东省的线上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以及在吉林长白山、湖南长沙和张家界、广西桂林、海南三亚、四川成都的线上、线下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
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说,“有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推动的政策试点,下有携程、同程等在线旅游企业的平台技术探索,‘政策+平台技术’的珠联璧合,导游自由执业是水到渠成。”
参与试点
“携程旅游已接到国家旅游局关于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启动的通知,将搭建导游网络预约平台,提供线上导游自由执业业务。”携程旅游事业部COO喻晓江透露。
《通知》提出,鼓励有一定影响力的OTA平台、在线旅游业务发展较好的旅行社,及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A级景区游客中心等线下旅游机构积极参与试点工作。
日前,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启动会在京召开,携程、同程等线上旅游平台均到场。据喻晓江介绍,携程旅游建立了全国性“导游信息库”,目前已经有5000名国内外导游入库。和打车、订门票类似,游客可以通过线上、手机端进行导游服务的预约、支付、点评。
接受记者采访时,浙江省旅游局市场处副处长、浙江省旅游法研究会副会长黄恢月谈道,无论网络平台还是服务公司,都类似于居间合同关系,实现将客人和导游对接在一起。
如今,个性化旅游、私人定制等新的旅游模式日益盛行。与此同时,游客的观念、消费习惯和旅行方式都在发生改变。
谈及游客观念、旅行方式的改变,黄恢月深有感触。“虽然自己在旅行社工作了二十多年,我爱人出去旅游从没找过旅行社,地接、驾驶员、住宿等都是通过网上搞定,服务都还不错。”他说。
此次试点,包括线上导游自由执业和线下导游自由执业两种方式。谈及二者区别,喻晓江认为,和传统模式相比,用户点评是此次改革试点的关键内容之一。
“游客在网上报的所有旅行团,导游服务质量都会被精确监控到,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对导游的服务质量进行管控,每个产品、导游领队的满意度都将形成相应的评价。”他解释说。
OTA兴起
过去几年间,随着OTA兴起,旅游行业格局悄然改变。所谓OTA(Online Travel Agent),是指在线旅行社,是旅游电子商务的专业词语。
“旅游市场改变已是不争的事实。”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中国和平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渠道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刘争说。据他观察,从2013年开始,线上旅游市场比较活跃,大资金、大资源纷纷涌入旅游行业。
实际上,在过去的数年间,OTA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携程网、去哪儿网、同程网、途牛旅游网等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喻晓江看来,散客时代到来,传统旅行社难以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此次放开导游自由执业,更有利于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来决定最终的利益分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线上旅游可将评价权从旅行社转到游客手中,让导游接受客户与市场选择,更利于激发导游群体的劳动积极性。”谈及线上旅游的优势,他说。
在线旅游的快速发展,势必给传统旅行社带来挑战。“对于传统旅行社而言,不变则死。”谈及行业态势,刘争颇感无奈。
“近两年,各种公款旅游消费大幅锐减,对传统旅行社带来较大压力;与电商相比,传统旅行社缺少资本和政策优势;加之行业无序竞争,各大利益集团争夺对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刘争分析说。
“对于旅行社而言,最大的威胁不是利润,而是来自网络电商。”黄恢月说,例如,阿里旗下的驴妈妈、途牛、携程等。传统的旅行社普遍要转型,但如何转型升级仍然还是个问题。
融合是趋势
如今,设立旅行社的门槛很低,仅有注册资金、质保金等基本要求。加上如今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自由执业放开后,“自旅行社”的形式势必会出现。
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是,电商也面临着“落地”。或是采购服务,或是收购门店,线上旅游电商动作频频。例如,驴妈妈在上海做出境游和酒店业务,并开始建设实体体验店,携程已经在成都开了第1000家门店。
当然,线上旅游电商也不能包打天下。从旅游局数据看,通过这么多年发展,线上旅游占的市场份额不到20%。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途牛旅游亏损了约14亿元:同程旅游亏损达到近10亿元。
在刘争看来,线上线下融合的业态已逐步形成,联盟是为了抱团取暖,维护行业秩序。上下游资源整合,大渠道大数据提高效率。
无论是网络,还是传统的旅行社,归根结底还是要提供优质的地面服务。
“如今,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通过将品牌做强,培养一批有黏性的客户群。”黄恢月谈道,由于旅游服务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品牌效应难以打造。例如,国旅、中旅、中青旅等品牌不错,但这种品牌基本是局限在业内,并非指业外知名度。
在刘思敏看来,传统旅行社行业集中度不高,陷入“该死的死不了,该大的大不起来”的尴尬境地。
“未来线下线上肯定要融合,”谈及未来的趋势,他说,或通过采购地面服务,或收购旅行社,一些实力较强大的OTA势必要进行兼并整合。目前,大大小小的旅行社有数万家,未来数量肯定会大大减少。
“解放”导游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收入低、地位低,在旅行社和游客之间受气。”今年3月,带着这样的抱怨,张琪结束了自己两年多的导游生涯。
由于在聘用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导游群体大量“流失”和“休眠”。
今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明确指出,要深化导游管理体制改革。“从行政化、非流动、封闭式管理向市场化、自由化、法制化管理转变。”
5月,涉及数个省市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开启,已经转行做房产销售的张琪也在观望。在他看来,这项政策如果能够真正实施或将能够“解放”导游。
“再等等看吧。”采访中,当被问及是否还会重新做回导游,他如是说。
从光鲜到“骗子”
“提及导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骗子。”张琪颇感无奈,行业并非如此不堪,但确实也存在一些乱象,少数不良导游影响了整个群体的形象。
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导游群体往往以问题的形象出现。云南、香港等地的强制购物,北京的黑车、黑导、一日游,以及普遍存在的零团费……
随着时代的变迁,导游的地位逐步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针对导游地位的变化,社会学者、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做过研究和梳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导游的身份从干部转为事业编制,再往后是国企工作人员。而现在,导游仅仅是一个普通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
和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旅游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
1964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加强对旅游事业的组织和领导。这一时期导游服务是作为外事接待工作的面貌出现,因此从事导游服务的工作人员称为翻译导游人员。
“刚开始,导游人员的身份是国家干部。”谈及导游工作的光鲜,刘思敏说,当时算是涉外服务,挣的是外汇收入。对从业人员外在形象、外语水平、政治素质等方面要求很高。与之对应,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
1999年10月,导游的从业资格进一步明确。当时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规定,导游员是指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服务的人员。
有媒体报道,目前,全国通过导游资格考试的约有100万人,注册导游证的人数约80万人。“导游服务也是一种商品,随着数量的增加,服务供过于求,导游昔日的职业光鲜已难再现。”刘思敏说。
一条规定的束缚
对于自由执业试点的开启,在江苏从事导游工作的陈舒(化名)充满期待。
随着导游自由执业的放开,导游与游客之间可以双向选择。“如果政策允许,打算尝试一下自己干。”她说,从旅行社接团,太操心;如果可以自由执业,未来将转向接自由行游客,工作相对轻松。
目前,绝大多数导游都是挂靠在各地导游服务中心,也有的挂靠在旅行社。不过,真正能与旅行社签订正规劳动合同的并不多。有公开数据显示:旅行社长期聘用导游不到20万人,约占持证导游的25%。
在张琪看来,整个利益链条中间,导游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由于和旅行社仅签订了临时协议,很多导游既没有五险一金,也没有保底工资。如果从旅行社接团,还要交一定数额的‘人头费’。”他说。
旅游法第四十条规定,“导游和领队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必须接受旅行社委派,不得私自承揽导游和领队业务”。此外,在《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中也有类似规定。
之所以如此规定,当初是为了便于对兼职导游的管理。然而,由于受制于现有的管理体制,大量导游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对此,刘思敏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自助游、自驾游等新的出行方式;按照这条规定,若不通过旅行社,旅游者就不能买到合法的导游服务。
此外,零负团费模式泛滥成灾,“导购”时常成为消费冲突的焦点。
“导游服务本身是一种劳动力商品,其价格必然由供求关系决定。”刘思敏说,通过给导游“松绑”,才能凸显导游服务的独立价值,让优秀导游得到应有的报酬。从这个角度看,实行导游自由执业就是必由之路。
“松绑”之后
导游自由执业试点方案发布之后,业内普遍较为认同。当然,也引发了一些担忧:“黑导游”会不会借机转正?出现服务质量问题谁来担责?
导游自由执业,并不意味着没有从业门槛。“参加参与自由执业的导游,必须持有在试点地区注册的初级及以上导游证,身体健康,且两年内未受到行政处罚。”试点方案中明确规定。
为确保导游自由执业试点的落实,国家旅游局方面此前表示,将建立“投诉+仲裁”与巡回法庭的联合处理机制,以导游与游客平等、责权利对等为原则,依法治旅。
在这次试点中,参与导游自由执业试点的地区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全国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制定平台接入标准,统筹管理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通过该平台对线上旅游企业、线下旅游机构、注册导游进行监督管理。
此外,体制变革后,相应的责任也随之转移。以往如果出现服务质量问题,有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导游服务中心等机构来承担相应责任。放开导游自由执业后,如何追责?
在刘思敏看来,这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订餐、订房等服务属于旅行社服务,导游仅可以提供单项讲解或向导服务,要将两者的服务范围区分开来。”他解释说。
在刘思敏看来,改革之后,最大的约束力或将来自游客的评价。例如,互联网+导游领队模式中,游客可以在网上提前看到领队怎么样、客人点评、人气值、个人游记等信息,然后参与对导游服务的点评。
编辑:郭梁 美编:陈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