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全面的讨论中尚不可能达成的共识,更不可能在朋友圈获得新生。
每年夏至,是所谓“玉林狗肉节”的正日子。每年“玉林狗肉节”前后,朋友圈都会被与狗有关的表态帖猛刷一气。年复一年,每看到这些帖子,不免多想两下。
表态的帖子种类很多,就我个人的尺度而言,多数还比较温和:“我承诺终身不吃狗肉,抵制玉林狗肉节,坚决反对虐杀!”也有不那么温和的,各种粗口诅咒,百思不得其解并加了感叹号的疑问句,刷刷喷射,打得人眼睛疼。也有相反的立场,通常来说,不那么气急败坏,用语较为妥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居多。
相关的帖子,前些年更加纷繁复杂。从法律讲到法系,从动物福利讲到自然权利,从西方文明讲到东方复兴,从狂犬病讲到寄生虫,从政府责任讲到社会公义……有的文采斐然,有的情真意切,有的深刻隽永。
讲真,假使你比较认真地关注一下这几年与吃狗肉有关的各种“撕文”,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能令人快速拓展知识面的话题。
各方撕了好几年,开始时剑拔弩张,据说也策划了很多线下的动作,包括现场捣乱、截击狗贩子等。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节照办,狗照杀,肉照吃。对抗议玉林狗肉节的一方来说,具有实质压力的可选项越来越少,只能每年在这几天集中抗议一下……而从我的感受来说,关注也在减少。
相关争执,以前在微博上,那是相对公开的平台,各种意见可以放开混战一回。现在,则占领了微信朋友圈。朋友圈的构成与微博不同,很多时候是与自己具体生活直接相关的。你不能肯定你的上司或老爸会与你在此事意见一致。微信有很多人是不能拉黑的,发言也不能太过咄咄逼人。所以,在朋友圈里,“撕”变得文明了很多,克制了很多。这当然是可喜的。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隐忍也使观点的改变更不可能--在公开、全面的讨论中尚不可能达成的共识,更不可能在朋友圈里获得新生。
不管怎么说,随着激烈程度的下降,“抗议”之于“玉林狗肉节”,变成了一种“无害”的声音。甚至也许有一些食客,竟为了这每年必来的“抗议”,反而使食狗肉的习惯变得更为固执,也未可知。
这种走势十分自然。原因之一在于,“抗议者”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不可能完全自洽的逻辑断裂。当然,这种不自洽不应该成为主张动物福利的阻碍。但是,当“抗议者”用一种过于完美、过于理想化的标准,去要求食客时,他们会发现,对食客越是苛刻,逻辑不自洽形成的反讽就越强烈。
另外一个原因,抗议者与“狗肉食客”之间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对等的状态。食客们背靠习俗,被要求因为自己某种不对他人直接侵害的行为表示悔过,只因为有人觉得这样冒犯了他们的感情,或者拉低了他们作为共同体的文明水准。
食客们被触动的,是某种较低标准但也更基本的“权利”。而抗议者们要维护的,却是一种在大部分人看来,偏理想化的一种诉求。
一方易守也愿意守,一方难攻却偏要攻。因此,尽管在最初的两年抗议者分贝高涨,但一次次抗议下来,对“狗肉节”的抗议,竟似成为“狗肉节”的“固定节目”与“客座营销”,南辕北辙,啼笑皆非了。
宋金波(专栏作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