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宏的情怀与野心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覃宏,嘉映影业,电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8-17 11:00
嘉映影业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隆重序幕之后,身着正装的覃宏稳步上台,开始发表演讲。这是他首次拿掉“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头衔,只以“嘉映影业董事长”身份面对大众。略微紧张的声音不自觉地透露出他此时内心的“波澜壮阔”。台下的工作人员自豪地悄悄告诉《综艺报》记者,“覃老板用的提词器是奥巴马同款!”
嘉映的“味道”
穿过洒满阳光的走廊,随处可见小憩的沙发和桌子,每个独立办公室都以玻璃墙隔开,站在办公室的一头,可以清楚地眺望另一头。板块式线条设计的空间点缀着各种绿植,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器具很有提神效果。这就是在坊间备受同行艳羡的嘉映影业办公室。大办公区域的阳台一侧,沙发对侧两架廊灯的巨大基座,是两匹“黑马”的前半身。在董事长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覃宏。他笑着否认了“黑马”的特殊寓意,但整个采访过程,他直率自信的交流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星美传媒已经做得很成熟,为什么要另立门户再成立嘉映?覃宏给出了“标准答案”:“星美不光是一个全产业链的电影公司,同时还是一个多元化的公司。我本人更专注于做电影内容。嘉映影业的定位是一个以电影制作与发行为主的公司。当然,在嘉映的影片上映时,星美的影院一定会大力支持。”
首次发布会之前,嘉映按兵不动这两年,到底在做什么?从发布会公布的片单大致可以看到成绩。嘉映2016年已启动和正在筹备的电影项目,包括了陈可辛导演的《李娜》,李樯监制的《影子的灰烬》《心理罪之暗河》,李樯监制、赵薇导演的《没有别的爱》,曹保平导演的《白麻雀》,宁浩监制、路阳导演的《绣春刀·修罗战场》等20多部作品。其中还有不少新人新作。而现场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陈可辛和李樯以合伙人身份亮相,标志着嘉映“铁三角”正式形成。
“嘉映出品的影片会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覃宏说。首波片单的路数大致可以概括为:有商业潜质的文艺片+有艺术感的商业片。“我们要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寻找平衡。”覃宏举例,《亲爱的》特别符合“嘉映味道”。当时陈可辛自己都觉得《亲爱的》太过文艺,覃宏却鼓励他拍出来,“你知道拐卖儿童在中国是多大的事吗?”影片最后票房不超过4亿元,覃宏却很知足。
覃宏坦言,嘉映出品的片子很难票房爆棚。“先做好一部好电影才能产生好票房,而不是为追求票房而做电影,所以我不想去跟风、什么流行拍什么。”刚刚定档9月14日的《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安妮宝贝小说,覃宏把它看做是一部商业片,但是前期花了大量时期磨剧本、磨制作、磨演员,“尽量往艺术上靠。”《李娜》早早对外公开,却仍在缓慢的前期筹备中,“一切等到时机成熟,剧本没做好之前绝不开机。”
坚持拍优秀作品,其心可嘉,但如何有效降低商业风险,则是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覃宏给出了两个答案:一是类型化,二是提高产量。他认为,中国有很多类型电影还没开发出来,比如科幻。“我们从理念到技术都缺,目前还没有出来一部好作品。”他看好本土化的警匪电影,因为它“既有商业性,又不丧失艺术追求”。提高产量更是降低风险的基本选项,“你可能拍了20部电影,哪怕亏损10部,但另外10部是盈利的,就能保持有效运转。”
从门外汉到“最具情怀的电影投资人”
从《青红》《如果·爱》到《赵氏孤儿》《王的盛宴》,到《亲爱的》《黄金时代》,覃宏对文艺片的热情,使他被视作中国最具情怀的电影投资人之一,也让不少人对他的“任性”捏一把汗。陈可辛笑称覃宏有点“少爷脾气”,对喜欢的电影项目敢于不计回报地支持。当年《王的盛宴》票房失利,同为制片人的好友江志强力挺他,“他是一个真正的电影人。我相信总有一天他能够成功。”
2004年之前,覃宏还是个电影行业的门外汉。第一次投资电影是《如果·爱》。在798探班剧组,他第一次坐在监视器前面,看着镜头里的金城武从走廊暗处慢慢走向阳光。随后,王小帅的《青红》后期遇到资金困难,覃宏当了一回“救火队员”,帮助影片顺利制作完成。参与完这两部影片,真正让覃宏产生了对电影的兴趣。
但是,此后覃宏的电影之旅并不很顺遂,在外人眼中甚至有些悲壮。他为之慷慨解囊的文艺片几次遭遇票房滑铁卢。他也投过烂片,“有时候恨不能自己冲上去当导演。”他并不避讳谈及那几次重大失败。陈可辛导演的《武侠》和监制的《血滴子》票房接连失利,两人都沉淀了很长时间没有联系,最后打一通电话,决定重新振作“再战江湖”,最终迎来了《中国合伙人》。共同经历过荣辱后,他与陈可辛的“革命情谊”也更加牢固。《王的盛宴》则是覃宏反思得最多的一个案例,最后他对外宣布不再投资陆川的电影。他认为该片的制片流程严重缺乏监控,致使导演现场改动非常大。有了这次教训,随后的《黄金时代》制作相当严谨,覃宏的项目组全程监控流程。然而,这部影片的票房成绩只有5000万左右,市场回馈更不尽如人意。但他却以这部电影为荣。有人建议他把电影剪成两小时的长度上映,他坚决不干,“如果剪成两小时,我们就没有必要做这件事”。2015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覃宏终于扬眉吐气。嘉映出品的《黄金时代》荣获5项大奖,《亲爱的》拿下最佳女主角。当《综艺报》记者问他,“假如未来又有一部类似《黄金时代》这样的电影,你还投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投!做这样的影片就是我的初心,我的追求。”
数英雄人物,还看未来二十年
覃宏并不为《黄金时代》的票房感到特别惋惜。他认为,这部影片带来的无形资产远远超过一时的票房。他自豪于“制作了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影片”,而且坚信随着中国版权意识的提升,它还有很大的后续收入空间。“现在中国电影80%以上靠票房来回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美国电影票房收入占总收入的1/4甚至1/3。我们提升非票房收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打击盗版,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他喜欢举《肖申克的救赎》的例子。“这部电影当时投资了几千万美金,票房也不好。放在中国它已经完蛋了。但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电影,不断在DVD、电视台播放,后续收入很丰厚。我觉得这是未来中国会走的路。”
在覃宏看来,中国电影起码5年之内还有很强的增长空间,随后将进入瓶颈期,那时候会出现行业真正的大洗牌。“5年后,预计全年总产出1000多亿元票房,大制片公司越来越强大,中小公司越来越少,分线发行,院线整合,影院资产集合,金融保险担保体系介入,发行公司因为分线发行开始抢片源和资源……这些情况都会出现。翻一下美国电影史就都知道了,人家早就把路走过一遍。唯一不同的是新媒体对全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就基本可预见。”带着深思熟虑后的信心,他连珠炮地说完这一长串,紧接着预测,分线发行的出现,也将使得分账比例的调整势在必行。“这是商业规律。院线方要争抢一部大片时,就可以多让一些利润,第一周可能是55:45,第二周变成60:40。我知道影院竞争很激烈。好影院的票房能达到7000万—8000万元甚至1个亿,其实普通的三四线城市影院生活很艰难。”
覃宏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我找到了自己特别热爱,同时又很有前景的行业。我一定要做好它。”他的慷慨和好人缘常被众人提及。采访中,他不断表示对合作伙伴的高度重视。陈可辛和李樯专门到嘉映接受专访,从行动到语言都在支持他。和他的亲密战友并肩作战,覃宏雄心勃勃地期待着,“下一个二十年,我要把嘉映影业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影公司之一。”
对话覃宏:嘉映电影不是奔着10亿票房去的
《综艺报》:在嘉映成立和上海电影节首次发布会之间这一年,你们做了哪些事情?
覃宏:一直在筹备项目。我们已经拍了6部电影,马上再拍2部,9月份再拍2部。这些电影都已经筹备了两三年。我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才对外说。“中国往事”系列我已经做了好几年,最快也是明年年初和年中开机,但我就要告诉公众,我一定要拍它。《风林火山》这个项目也筹备了好几年。每个电影都会经历很多波折,很多不确定因素,一路过关斩将。
《综艺报》:现在嘉映的架构是什么样的?
覃宏:现在我们有40多人,分为文学策划部、制作部、电视剧部、营销宣传部、经纪部,正常的电影部门我们都有。每个部门都可以成为一个项目的起点。讨论的时候,所有部门都参加,打分。也有我想做的项目,我交给大家去完成。我能通过文学部找到很好的小说、编剧,通过制作部门找到很好的制作团队,然后进行组织运营管理。
我们不是电影工作室。电影工作室更专注于某些个体项目,每年就两三部电影,带有工作室的特色,他们只做这个类型的电影或者只做某个平台的电影。而电影公司可以跟很多公司合作,开发很多类型的电影。今年我们已经有充足的储备项目,每天各种新项目找过来。嘉映每年生产10部以上电影一点问题没有,有可能越来越多。
《综艺报》:未来嘉映会在上下游继续衍生吗?
覃宏:我首先从制片上可能会跟更多导演、编剧接洽,进入到制作环节上的某些公司,也有可能往下游介入供应商,都有可能。其中可以衍生出很多东西,包括发行。但是,渠道我不碰。我个人更喜欢上游制作。我是要在制片内容方面进行上下游拓展,而非渠道的上下游发展。
《综艺报》:你跟李樯、陈可辛的具体合作方式是怎样的?和其他人呢?
覃宏:陈可辛是著名导演,李樯是著名编剧,他俩同时是监制。光他们俩参与的电影今年已经就有六七部。其他正在拍的一些电影,在前期我们也可以请他俩来判断。在资本运作上,我们的合作都不是排它的。如果有别的公司找陈可辛导演,我投点资就可以了。李樯自己有一个固定合作伙伴,就是其欣然影业的老总袁梅。在《没有别的爱》之后,李樯监制、编剧的戏都会是我和袁梅共同投资,当然也会有别的投资方参与。
我们和其他电影人现在都是单片合作。现在每个导演背后都有资本的力量,他们也不会把所有权利交给一个公司,都是开放的。有时我们有好创意,请来大导演,他带来了资本,没问题,大家一起做,没准儿我会把“第一出品人”让给对方呢,虽然概率比较低(笑)。
《综艺报》:你怎么定位嘉映出品的电影作品?
覃宏:嘉映的影片不是奔着10亿元以上去的,市场空间足够大时可能会做到,但我们不是奔着那儿去,我们是奔着做好电影去的。比如《亲爱的》,它的投资回报率已经足够好了,我们很满意。嘉映的电影都很少有能“爆”的,但是只要有足够利润率就行,所以我们不急,好项目慢慢磨。
能“爆”的电影是大片、合家欢。我们不排除会做《美人鱼》《捉妖记》这类电影,也买了不少版权,具备做这样电影的基础。我们各种类型的电影都会考虑,科幻、黑色喜剧、警匪片等等,都有。比如我们购买的小说《六道众生》就是科幻题材。
《综艺报》:嘉映和不少新导演合作,你对这一批新生代影人有怎样的看法?又会怎样扶持、帮助他们?
覃宏:我个人认为,过几年会出现中国青年导演的井喷期。前几年相对断档,现在当红的导演大都是转型过来的,很少有真正一步步磨炼出来的新人。我特别寄希望于85后、90后这代导演,他们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眼光、视野和对技术的理解,都会给中国电影带来新面貌。另外还有一个“新导演”概念——这类导演有深厚的电影功底,但是他之前做别的工种没导过戏,但年龄并不小,比如《影子的灰烬》的导演赵非,就是知名摄影师。
我和这些新导演合作,通常会给他们配备很好的监制,还有一些项目我们会先找到监制,让他们去找合适的导演。每部电影都是网状结构开发项目。比如《七月与安生》,先有监制陈可辛,他再找到导演曾国祥。过去我们跟年轻导演合作,没有设计监制这个角色,现在这个角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我的经验。监制能更好地帮助新导演,相当于项目把关人,他们在谈制作、谈演员方面,毕竟更有经验和资源。
《综艺报》:在投资金额上,你会不会也对年轻导演保守一点?
覃宏:没有。好监制对项目有自己的投资回报估算,我们也有自己的评估体系,但具体还是要看项目。我们今年要开拍的《风林火山》是最大且最贵的戏。往大了说可能投资额会超过2亿元,保守地说1.5亿肯定是要有的。麦浚龙导演是84年生人,我相信他的实力。他现在有两个监制,我们给他再配一个都有可能。
《综艺报》:资本以及互联网力量的介入,让这个行业充满活力,同时也出现了浮躁。嘉映是怎么应对这两大力量呢?
覃宏:我们会跟资本对接,这是大势所趋。资本对整个行业是有促进和帮助作用的,不能光想弊端不想好处。几年前我就等着导演找我,现在我们要主动出击去谈项目。
互联网手段的进入对电影同样有促进作用。我们已经跟一些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了,制片、投资、营销上都有,这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黄金时代》当时还参与了百度的理财产品。只要对电影有好处的手段,我都接受。
无论外面多浮躁,关键还是自己怎么做。你是不是坚持内容为王?你是不是把每一部电影当做你的作品来看待?这才是最重要的。
《综艺报》: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性的商人吗?
覃宏:在电影本体上,我有我的追求。我追求的是我出品的电影能够被时代留下。有时候它在商业上并不成功,但做这样的影片就要承受这个现实。前几年我曾经说过,我特别希望在商业片上有所成就,反过来拍一些我特别喜欢的文艺片。这几年下来我重新梳理了观点:好电影并不是跟文艺片画等号。商业电影、文艺电影都可以拍成好电影。不要太局限于自己的情怀,而是每部电影都认真做,保持高品质,产生高票房。说句大白话,不挣钱怎么做电影?
文/喻若然 图/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