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生活叫MOTORCYCLE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8-23 14:31
攀登都市生活使人们越来越忙碌,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已不记得多久没有看到繁星满天的夜空,多久没有闻到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了。相信多数人都想有一个与大自然深层次的接触机会,这种接触不同于走马观花欣赏风光,而是深入去体会森林、河流、峡谷等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让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人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只是如今的人们已经只会在钢筋混凝土中生活了,一到户外两眼懵逼是常态,指望他们一下就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显然不太现实。还好现在有了铁道攀登,让咱们能在安全的状态下与大自然亲密拥抱。
如果你还认为摩托车只是快递小哥的吃饭家伙,那么你离摩托文化还很远。可当你把骑摩托作为一种娱乐而非单纯的代步工具时,那你就离机车文化不远了。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式流行文化不断膨胀,在全球大行其道。由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迪恩带起来一股梳着猫王头、穿着紧身白TEE、牛仔裤、满身铆钉机车夹克,骑着哈雷摩托的摩托风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种流行文化同时催生了许多人对摇滚的风靡,将冒险、前卫、叛逆、天真又不妥协的热血浪漫青年风格渗透到各个领域。
一种摩托的生活方式
摩托车,一直令无数男人着迷着的机器,是人们能感觉动力的最直接的工具,翻开摩托车的历史,一页一页灿烂绚丽,各种机车文化,源远流长,总是能看到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是什么让我们神往呢?是动力?是速度?不对,是男人爱动这动那的状态在吸引我们,吸引我们走近这个有魔力的机器,男人的天性就是探索,就是追寻,所以我们才义无返顾的接纳了这个机器,它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为它谱写着光辉的历史,男人造就了摩托,摩托造就了男人钢铁般的性格。
一台摩托车的生命里在不断的接受着人们对它的改动,男人深深的爱着它,但是永远不满足于它现在的状态,反反复复的斟酌着它,计划着它的未来,不断的改动着,不断的进化着,它也在承受着不断进化的过程,渐渐的蜕变成摩托车历史前进中的一段足迹,留下它那光辉的瞬间。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自我的个性,在量产车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驾,不断的往它的身体里注入自己的思想,努力的让它成为自己个性的代言,成为自己无形的名片。当男人驾驭着充分体现自我的动力机器穿梭于城市,那种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恐怕用人类的词汇难以形容。
看到外国的摩托文化,恐怕不只是我们车友所撼动吧,我们生活的人群,多多少少,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那种狂野的铁骑形象,深入民心,令大家最深刻的恐怕是美国的骑士精神了吧,那种坚毅的神情,壮观的团队,真的让我们很难忘记,在很多车友年轻的时候和小的时候就已经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形象了吧,也确确实实的影响了我们。那些马达轰鸣的大家伙,发出狂暴的怒吼,真的太有男子的气魄了,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延续着摩托的文化,延续着摩托的精神。有时候我们通过电视电影看到在国外,有的人在自己家的小仓库里,自己整理着,修复着一台老旧的机器,一步一步,太有感觉了,相信很多朋友也幻想过自己是画面中的主角的样子,最后骑上自己满意的作品,去任意的驰骋,追随着自己自由的脚步,追随着自己梦想的生活。
在中国,喝酒有酒文化,旅游有旅游文化,就连天天喝的茶还有茶文化,于是我特意的提出,骑摩托旅游的应该还有铁骑文化。在中国,骑摩托人群主要是山区为了解决出行困难的村人、为了生存而顶着烈日拉客的城市下岗的工人和一些喜爱摩托的爱好者,尽管在中国骑摩托的难登大雅之堂,但摩托的发展历史无疑也是一种文化的诞生和延续的发展史,时至今日,摩托车发展已有百余年,他所包涵的文化,已经超越许多其他领域所谓的文化,胡适更将它视作现代文明的标志。
1997年,摄影记者黄成德驾驶一辆125A摩托车“单骑进西部,独自闯天涯”,行程两万多公里;迎香港回归一个摩友骑摩托车“单骑走中华”送五星红旗到香港;同年一个摩友驾驶一辆125摩托车从吐鲁番到珠海。1999年6月-8月,已多次单骑万里行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驾一辆摩托车开始了单骑穿越罗布泊的旅程,打破了死亡之海罗布泊六月不渡的传说,当一些外国人说中国是车文化的荒漠的时候。这些摩托骑士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尊严。或许我们现在仍不敢妄言中国的摩托车文化到底是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摩托车文化,早已超越了摩托车本身,它物化于人,又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仍在探索的路上前行,继续传承着摩托文化。正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
二轮车有所不同
要说在街上跑的最多的就是仿Vespa的复古机车,真正能在街头看到风驰电掣的骑士那是少之又少,这可能与城市寸步难行的“堵城”属性造成的吧。既然这样,就得好好瞻仰一下这些我们在城市中很难一遇的摩托车了。
公路跑车
公路跑车是最接近赛车的车型,可以理解为公路赛车的合法上路行驶的市售版本。比如SBK比赛的赛车就是居于市售版本进行改装的,公路跑车的标识性特点是采用分把,带有外壳包围,风档。几乎所有摩托车厂商都把自己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自己的顶级公路跑车上,这是一种技术实力的展现。
代表车型 BMW S1000RR
运动街车
运动型街车是街车的一种分类,与复古街车和日系通用街车的区别是运动街车采用更加强的发动机,甚至是接近公路跑车的发动机,没有跑车那种全包围的外壳。车把采用一体的街车车把,车把的位置比较高,骑行姿势也比公路跑车舒服一些。运动街车追求的不是极速性能,它追求的是加速性和灵活性。所以更适合日常骑行。现在有的厂商直接将公路跑车去掉外壳,改街车的车把,这个风格被称为Street Fighter。
代表车型 Kawasaki Z1000
复古街车
近些年,由于复古风的回潮,复古街车又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其中的代表就是英国Triumph的classic系列,由于Triumph的顶峰是在60年代末期,所以这些复古街车基本都是复刻那个年代的设计风格,而以本田为代表的日本车也是在1969年进入欧洲市场,所以本田曾经多次推出具有60年代元素的街车。
代表车型 Triumph Bonnevile
运动旅行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定义的分类,因为在不同的国家人们对于“运动”的理解不同。比如美国认为已经很“运动”的车型在欧洲可能被认为不太运动。这也属于文化差异。运动旅行车其实是相对旅行车而言的,一般情况下旅行车为了稳定性都做得比较重。超级长的轴距几乎就是一辆两轮汽车。而运动旅行车既有公路跑车的操控又有较为舒适的坐姿,在欧洲多弯的山路上,运动旅行车尤其实用。
代表车型 Honda VFR1200
踏板摩托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有踏板摩托车的雏形,但是真正使得踏板摩托风靡全球还是在二战以后的意大利工业振兴运动。由于战后资源紧张,加上人们对个人交通工具的需求最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Vespa应运而生。Vespa主打的是轻便和容易制造,相对廉价使得Vespa成为个人代步的首选。不过早期Vespa和现在所说的踏板车有一些区别,最显著的就是老Vespa是带有离合器和变速箱的,而现在的踏板摩托基本上都是采用皮带CVT无级变速。CVT变速箱使得踏板摩托更容易驾驶。
代表车型 Vespa946
多用途
顾名思义多用途摩托可以兼顾公路和越野两方面使用,两用轮胎可以保证在两种路面条件下都有一定的附着力。发动机也是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大扭矩。这样的车也和越野车一样,有着良好的通过性能。因此这种车形在被强化以后被称为探险车。喜欢探索的长途摩托旅行爱好者们多数会首选多用途车作为旅行的交通工具。
代表车型 Ktm Adventure 1190
越野车
越野摩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摩托车种类,其中有很多细分类。纯正的越野摩托大多采用单气缸发动机,长行程的前后减震。车的整体重量比较轻,车轮尺寸相对于公路跑车也大一些,而且轮胎是大齿的越野轮胎。越车按照不同的用途还有一些细的分类,比如场地赛使用的叫做Motocross,耐力车款叫做Enduro,还有攀爬车款Trials。
代表车型 Yamaha YZ450F
Super Moto
所谓的Supermoto其实是从越野车衍生出来的车型,同越野车的差别只不过是采用公路轮胎。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的原因在于越野车改装的Super Moto出现以后催生了很多原生的Super Moto,这些Super Moto不再采用越野车作为基础来设计,只是沿用了Super Moto的长行程前后减震这一特点。不过要说最纯正的Super Moto,那还是得由越野车为基础的Super Moto,因为他们有着越野车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出色的功率重量比、大扭矩。
代表车型 Suzuki DRZ400
美式巡航
美式巡航就像它的名字所表达的起源于美国,美国广阔的面积和笔直的公路是美式巡航风格形成的原因。美式巡航的一大重要特点是大多采用V型双缸引擎,当然也有巡航车采用其他类型的发动机,但是那就只能称为巡航车,而不能冠上“美式”这个前缀。美式巡航的特点是发动机扭矩大,在低转速下也能产生强劲的推动力,开上去忒有气势。
代表车型 Harley Road King
摩托大改造
对于摩托车的狂热分子来说,排在第一位的必然是性能,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摩托厂商也会推出最为符合客户需求的成品车。然而随着摩托爱好者对于车的美术视觉效果,性能完美性,合理配置的高要求,便会对自己的爱车进行改造,小则拆掉不必要的部件使之显的“剪短”,大则摩托变成了赛车彻头彻尾的不再一样。当然造型和性能上修改其实很简单,只要想改什么样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么改。
Café racer
在英国由于当时市场上没有现成的摩托赛车卖,可以买到的只是普通的街车,爱好者们开始仿照GP赛车的样子把街车改装成赛车。这其中最重要的改装车把,由于街车为适合日常使用的通体高架车把,而比赛时为了更好的操控赛车和趴低身体,把车把改装成分体的低车把尤其重要。紧接着是为了更于操控赛车,座位的位置也比较重要,车座后移配合脚踏升高,这样看起来就和赛车的坐姿类似了。座位一般改为单座,后面的位置改为驼峰,这可以把骑手更好的卡在油箱和后座中间,加速减速坐的位置不会移动且看起来更像是赛车了。个别人还仿照赛车的样子做一个风挡,降低空气阻力。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成品的改装配件卖,所以摩托车爱好者们都是自己手工改造车辆人,这也使得这些“民间赛车”千奇百怪。有了赛车,自然要组织比赛。当时去哪里比赛也是一个问题。由于欧洲咖啡馆文化的影响,赛车集合地点就逐渐选在咖啡馆。而咖啡馆门口的路也自然成为了赛道。就这样这群“民间赛车手”就有了一个名字“café Rrcer”。
Scrambler
其实Scrambler就是在有真正意义的越野赛车之前的越野赛车,现在的越野赛车叫Motocross,而Scrambler一般也是指70年代以前的越野赛车,这个时期的越野赛车多为四冲程,单缸或双缸主流是英国车,其实在重量上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只不过与街车不同的是Scrambler的减震行程更长。一般的Scrambler都会采用高位置的排气。70年代以后轻量化的两冲程专业越野车开始流行起来,Scrambler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比较怀旧的人们把一些单缸或双缸发动机的车型按照当年Scrambler的样子进行改装,特别是两千年以后,凯旋专门除了一款名字就叫做Scrambler的车型,视觉效果和当年的车型极为相似,改装Scrambler风格的车也在热爱摩托旅行的人们中间开始流行起来。
Tracker
和cafe racer一样Tracker也是来自于Flat track racing赛车,但不同的是起源是在美国。与欧洲不同的是美国人对多弯的赛道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更喜欢环形竞速赛道。由于泥地路面附着性不大,加上要在环形赛道上只有一个方向的转弯,所以赛车在转弯时候都会采用滑动的方式来过弯,很多人会把Flat track racing和Speedway混淆,其实Speedway的赛车和Flat track完全不同,Speedway在二十年代起源于澳在利亚,赛车的技术要求是只能有一个档,不充许有刹车装置,使用甲醇燃料并且重量不能低于78公斤,而被为Tracker的Flat track比赛用车就没有那么多限制,包括有刹车,有单缸和多缸引擎,只不过轮胎使用更适合泥地滑动用的条块轮胎,车座位换成了适合比赛的单座位。现在很多人把Flat track当作娱乐赛,所以很多车只是改了轮胎就去参加比赛。由于把一台车改装成Tracker并不难。而且也能平时骑,所以Tracker风格也比较流行。
Bobber
Bobber一词来源于Bobbed,意思是“剪短”。这种风格起源于上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标准Bobber的显著特点是硬尾车架,弹簧头前叉。短小的挡泥板或干脆直接拆除,Bobber改装宗旨是尽量拆掉不必要的部件。由于哈雷很早就登陆日本市场,美式巡航车在日本有很多铁杆粉丝。“二战”后,美军进驻日本,又带去了改装文化,由于日本人很恋旧,所以日本现在还有很多人玩Bobber风格的改装车。另外日本人大多数比较矮小,所以他们的Bobber脚踏是加高的,现在这种蹲骑姿势成了日本Bobber的显著特点。在欧洲也有人玩Bobber,不过很多是用凯旋和BSA等单缸或直列双汽缸发动机,还有一部分选用日本摩托车作为基础进行改装,不过这样的改装依然遵循Bobber“剪短”的改装精髓。
Motorcycle Clothing We are The Rockers!
在1960年代,有许多Teddy Boys转变成Rockers,并且成为Mods的死对头。Rockers喜欢摇滚,穿着黑色皮衣皮裤,牛仔裤、靴子、戴着铁链骑乘重型机车。Rockers是英式英语中对Hell Angel(地狱天使,重型摩托的美国概称)摩托党的叫法。他们反权威的思想并且计划去过具有浪漫主义的自由生活,和Mods们比起来,看上去肮脏但富有美国式的粗阔的男子气概。总的来说Rockers来自工人阶级并且蔑视一切时尚。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发型,粗犷但有时打少许发胶,爱吃垃圾食品,并且依靠当时流行的自动点唱机享受音乐。爱喝廉价啤酒,驾驶改装过的大马力摩托车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NEIGHBORHOOD Schott One Star Jacket
Rockers的时尚更倾向于实用性,如铆钉装饰的皮夹克;骑车时不戴头盔或是把头盔盖打开;硕大的护目镜;以及模仿摇滚明星的夸张发型。
Lot Holon Stretch Leather Skinny Pants
一身皮衣外加一条皮裤作伴,这是典型的Rockers装扮。其实身着皮质的服装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在发生危险时,更耐磨的皮质材料比布料更能保护骑手。所以在装X的外面下是颗实用的心。
Tricker’s×SOPHNET Wing Tip Boots
各位爱靴人士对英国百年制靴品牌Tricker’s应该不会陌生,这个拥有180多年历史的品牌一直秉持着最为经典的英伦风格,并不断在细节上推陈出新。它家的机车靴就是最典型的英伦格调雅痞风格。
SUPREME TEE
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美式文化也开始了环球风靡之旅。白TEE就是这其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Supreme虽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它是现如今白TEE界最具分量的品牌。
Underground Creepers shoes
军风夹克搭配上短裤或是紧身裤,再配上一双厚底鞋,这才是标准的英伦风。
We Are The Mods!
Mods文化始于1960年代初期,被英国人称为Modern Cultres。当时的英国的时尚仍然深受美国影响,而美国1950年代盛行的摇滚文化在此流传开来之后,自主性极高的英国年轻人逐渐将它发展成本土流行文化。一切的行为都非常自我。他们有自的发型。服装。配件,更有代表Mods的标靶圆心符号!可以说当时的Mods是走在时尚潮流尖端的一群人!对时尚的热爱也表达了Mods们要从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愿望,但他们的消费又是理性的。多选择意大利或法国剪裁的,例如定制的套装,马海毛服饰、窄领带、系到最上一颗扣的衬衫,羊毛V领毛衣、皮鞋……再套上美国的军用大衣,发型上则模仿当时法国电影的影星Jean-Paul Belmond,这和郊区们的Rockers喜欢穿机车皮衣的粘腻造型形成鲜明对比。Mods当时以最流行的进口意大利Vespa、Lambretta作为代步工具,因为这些车总有数不尽的改装套件,让Mods这群人有最个性化的表现,每个人都把车打扮得非常的华丽、非常的亮眼、更突显自己穿著的流行度。时而一群车在繁忙的街道上穿梭前进。呼啸而过,引起路人的注视,所以也有人称这群人为“Scooter Boy”。
Fred Perry Dover Street Market Ginza
60年代,Mods为了对抗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迪恩带起来白TEE牛仔裤潮流,要求Fred Perry生产不同颜色的Polo Shirt,使得Fred Perry成为第一个由生产运动服装发展到休闲便服的品牌。
New Era×Beams Golf Hat
要想“装”出风格“装”出水平,除了常规衣物外,像是礼帽、领结等细节上也是不能放过的。
Uniform Experiment Padded Coat
美式军用大衣则是为了骑VESPA的标配,除了平时防风遮雨,在修车时还能保护里面的西服。骑VESPA最重要的就是不能丢了雅痞的感觉。
Fred Perry Silk Tie
50年代末的英国在文艺方面处于一个低潮,长期压抑在无趣之中的Mods们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开始萌发了自己的时尚风格。就像如今咱喜欢“装”一样,那时的人们也喜欢“装”,这条领带就是其中的代表。
Fred Perry Dr.Martens Quilt Wingtip Shoes
Mods族自我标榜发起了一个“战后第一波青年运动”,为此他们设计了自己阶级的行头,比如标准的马丁靴,品位很重要!
Levi’s 501 Jeans
后期的Mods,被美国文化荼毒得很深。即便是美国加州的痞子打扮也试图去模仿,Fred Perry的Polo衫搭配Levi’s 501原始版型牛仔裤,成为这个时期Mods的标配。
骑行装备推荐
续航救星 SONY移动电源
现在就算是出门拥抱大自然,不带些电子设备估计没人能做到。既然都是得了“科技癌”晚期的患者,就别纠结是不是要治疗了,放弃吧!与其活得这样憋屈,不如好好享受电子产品吧。当然,现如今电子产品的续航能力基本都属于不值得信赖的范畴,所以还是带上一个移动电源吧。SONY自有的锂聚合物技术以及多年来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在保证了使用便利性的同时还有足够高的安全性。师傅,收了这只妖怪吧。
未来装备 Skully AR-1智能头盔
除了一般头盔都有的安全性之外,Skully AR-1还内置了一个HUD抬头显示器,能通过头盔后面的摄像头,将你后方的情况投影到前方右下角的视野中。当然后方有美女时候,也不用扭头来看被妹子发现啦。此外,它还内置了GPS导航系统,通过HUD投影到前方视野中,为用户导航。至于和智能手机相连,实时查收信息、接听电话,甚至语音操控更是不在话下。
扫走阴霾 纳丽德TA40战术手电
骑车出门在外,特别是许多机友喜欢夜晚骑行的,一定得备一只手电筒。纳丽德TA40战术强光手电采用世界一流的CREE公司的高性能XM-L2 U2 LED,最高亮度输出高达1040流明,最远射程达285米,而其筒身长度仅为14.7cm,仅一只手掌大小,可谓是小身材里有大能量。为满足各种作战环境电源使用需求,同时兼容耐高低温CR123A锂电池(标配)和大容量18650充电锂离子电池支持超长续航,更配有人性的USB直充设计,可通过专用USB线经座充、车充、电脑、移动电池包等直接充电,即插即充,方便快捷。
有备无患 汉道户外多功能组合工具钳
当你在安装帐篷时,需要一些安装固定帐篷的工具;当想要享受美酒佳肴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个开瓶器;如果是骑行,可能还需要一些修理工具。可见需要考虑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但是骑车出去玩,带太多大件去显然是不现实的,占空间不说,还增加负重,减少体力。那么,如何将所有户外用工具整合在一起呢?其实一把多功能户外工具钳就够了。
音乐必不可少 BOSE SoundLink Mini2
骑车在外,总不能拿出手机来放一首自由飞翔吧,那实在是太Low逼了。再怎么着也得带上一个蓝牙音响吧。提到微型音响就不得不提一个充满传奇性的品牌——BOSE,BOSE一直以“以小见大”的技术活跃于全球的音频市场。BOSE SoundLink Mini2在前一代的基础上强化了长达10小时的续航时间,让你在携带SoundLink Mini2的时候可以享受更久的无线音乐娱乐时间,同时SoundLink Mini2还内置高指向型麦克风模块,让SoundLink Mini2成为你智能手机的免提系统。
机车黑盒子 Rideye行车记录仪
Rideye是一个适用于机车和自行车的行车记录仪,以往如果机车和汽车发生了碰撞,那么机车往往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很难为自己举证。而如今Rideye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现状。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师和骑车发烧友,CedricBosch发明了Rideye,令到骑行变得更有保障。Rideye的特性包括:一键开关,24小时电池续航以及方便安装在车把手上。如果摄像机在撞击时是关闭的,事故检测感应器会使其自动开启拍摄,尽可能的收集视频资料。
冲出城市的围堵 跑到郊外撒欢去
要知道一件事只在市区里跑的那不是车,是代步工具,是悠闲的驴子。对于喜爱摩托快感的狂热分子必然不会选择在市区里穿梭。除非你享受的是打着领带,穿着正装,骑着VESPA的B格。对于喜爱轰鸣声的人来说,只有到了郊外才能享受这淋漓尽致的快感。当然,出门在外带上便利的随身装备也是很重要的。
LINE 1 范崎公路→雁栖镇→八道河→琉璃庙乡→琉璃庙镇→怀北镇 轻松的短途路线,适合周末睡了一个懒觉后依然还想跑出去的人。
LINE 2 雁栖镇→八道河→四海镇→安四路→兴寿镇 稍微远一点的选择,是一条经典的摩托出游线路。
LINE 3 雁栖镇→京加路→黑龙潭→太师屯镇→密云县 这是一个大圈路线,属于爱好长途跋涉的机车党,累是累了点,但是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