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再现闯关东的移民生活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中国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泥塑,闯关东
  • 发布时间:2016-12-07 13:56

  在第十二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泥塑《闯关东》成为观看热点。208个泥人和泥制农耕器具、生活器具,真实还原了“闯关东”的历程。小泥人面部表情生动、动作逼真,把去艰险的地方“闯”,在艰难的地方“创”,留在有希望的地方“立”,三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小泥人是邀请吉林省著名民俗专家制作的。小泥人高25厘米左右,按照1∶8的真人比例制作。

  “关东”一词本指函谷关以东。从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建山海关城堡一座,山海关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东北一带因此被称为“关东”。山海关以内,俗称“关里”。山海关城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清入关后,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颁布禁关令,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

  “闯关东”有广义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人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关东人口突破300万人。清末,沙俄侵略满洲。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民国年间(1912~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人口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在这38年中,仅山东人闯关东数量就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基本上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大规模人口迁徒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壮举。清朝中期,迫于生存压力,山东、河北等地的人们先后向东北地区移民,开始了长达300年的闯关东历程。清政府的封禁、漫长的路途、土匪的劫掠、大自然的严酷和人烟稀少所带来的孤独、绝望……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走向一片陌生而又全新的广阔天地中,闯关东的人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自身性格的重塑,从而形成了东北人这一特色鲜明的新群体和东北地域文化。

  闯关东,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移民活动,更是世界移民史上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以及“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许多学者认为,“闯关东”至少体现了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处变不惊的超常智慧、有容乃大的宽阔胸怀和与人相安的和谐性格。这种精神仍是我们进行创业所需要的。为了求取生存,获得发展,谋求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勇为人先,勇于同命运进行抗争。跋山涉水,不畏艰难,他们都能想尽种种办法,冲破清政府的封禁,通过“泛海”和冒险“闯关”,进入东北,向艰险的地方闯,向有希望的地方闯,向未知的地方闯。

  闯关东人历尽千辛万苦,变榛莽为良田,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带到东北,初步开发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松花江中游、牡丹江流域等农作物产区,为后来黑龙江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诗词中有几首反映“闯关东”的内容,形象生动,写出了闯关东的悲壮历程。比如,“泪眼今生永不干,清明节候麦风寒。老亲死在辽阳地,白骨何曾负得还?”“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茅屋再新墙再葺,园中春韭雨中肥。”“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帝王深恩许重聚,丰年稼熟好商量。”

  1899年,在一个外国人写的《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记得2008年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的收视热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其中之一是,“闯关东”孕育了一种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它对于我们今天有何现实启示?

  从“闯关东”的历史看,许多下层民众,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置之死地而后生。在“闯关东”过程中,无论是季节性的移民还是永久性的定居,人们都是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拼搏。“闯关东”的历史,是一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移民史。

  撰文、摄影/黄云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