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教育在中国会掷地有声 还是昙花一现?
- 来源:微型计算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VR教育,人工智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4-10 11:17
除了人工智能,VR恐怕是现在另一个热度不减的领域之一了。VR的这种热度不仅表现在资本市场对它的竞相追逐,而且还表现在与VR有关的各个相关领域,比如VR影视、VR教育等。那么当VR走进教室,是否真的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前景广阔呢?
对于VR内容市场,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行业分析都对其抱有极高的乐观预计。高盛在《VR与AR报告: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中预测,基于标准预期,到2025年该市场营收将达到800亿美元。而针对VR应用领域,高盛预计,除了视频游戏外,教育领域对VR的应用也将大幅度推动VR的普及。目前许多信号和数据似乎都在表明,教育领域是VR技术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作为媒体人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亲身目睹和经历了整个业界和学界在新的技术概念兴起后的追风,从大数据、MOOC到VR无不如此,但在技术垂直化应用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如何落实这些技术在垂直领域和现实中的商业化应用,会碰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VR教育这个领域,我依然给予密切关注并访谈了一些亲历者,包括教师、教育部门有关人员以及VR公司,共同探讨VR教育在中国的市场前景以及不同参与方可能面临的挑战。
新一轮热潮来袭,中国的VR教育领域是不是在跟风?
随着VR概念的火热发展,VR教育这股风不仅在大洋彼岸刮了起来,而且也迅速在中国掀起和萌芽。如今,中国的VR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不少新创公司,它们有的致力于提供教育内容解决方案和产品,有的则主要从事教育内容生产,将教育内容场景化。可以说,这给中国的VR教育市场带来很大的刺激。
同样地,教育机构仍然是尝试新技术的“吃螃蟹者”,一些大学和不少中学都率先尝试将VR引入课堂,它们开始与这些VR内容新创公司积极展开合作,都不希望在这场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中落下马来。因为用户体验比较完善的VR设备所提供的沉浸式场景的确可以让枯燥乏味的课堂教育、在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让抽象的知识可触摸。
简单来看,中国的VR教育市场主要存在两大角色:VR内容公司和教育机构。因此VR内容公司无疑会成为VR布道者,而教育机构则是积极响应者,两者互相良好推进,VR教育在中国的普及才指日可待。
这些VR公司不仅仅分布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比如北京微视酷科技、讯飞幻境等;而且在其他城市也早已刮起VR教育创业浪潮,像青岛的不可思议科技公司、黑晶科技等都致力于将教育内容产品化,它们在产品架构、内容实现和资源整合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而在积极响应者当中,北上广的学校自然在接受VR教育方面走在前面,但这已不再是北上广的专利。出人意料的是,我在走访青岛、威海等城市后发现,其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同样在探讨VR教育的理念,并且青岛正在积极尝试将VR引入课堂。
可以说,国内的VR教育领域已经掀起了“大风”,有了势头并且也打破了地域。不过,VR教育目前仍然主要针对to B市场,真正to C级别的VR教育市场可能还有些远,除非VR设备的成本大幅下降,才有可能让to C市场培养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VR教育市场的大面积普及是存在博弈和制衡因素的。每一个方面的力量,都非常重要。那么这股VR教育风,在国内究竟能否掷地有声呢?
国内外VR教育切入点不同
2017年初,国外一家旨在向教育机构普及VR的机构VR First发布了一份关于VR教育的研究报告,他们对38个国家的151所大学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2016年有62%的大学第一次使用了VR虚拟现实设备,而2015年这一比例仅为22%。且79%的大学至少已经拥有了1台VR头显设备。另外,VR设备在大学里主要运用在生物、历史、影视专业、医疗健康等专业。因此,在他们看来,类似大学这些的教育机构应该成为VR供应商和经销商瞄准的市场。不过,国内大学在VR教育的尝试方面显得比较低调,目前国内大约有六七家高等院校开始成立VR实验室,反而是一些中小学层面的教育机构在尝试VR上有更多动作。
比如,北京人大附中早已引入了VR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自己开发VR教学模型。当然,这种学校自己开发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并非所有学校都可以做到。除了北京人大附中,其他的多数学校则是和VR公司合作完成,比如北京四中网校的创新项目“大语文”和青岛不可思议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北京四中网校的教师团队和不可思议科技公司的技术团队共同针对“大语文”科目进行内容研发和VR内容生产;哈尔滨群力经纬中学则是百度文库VR虚拟现实应用创客行动的第一站。
另外,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也在探索如何将VR引入课堂的教育新方案,比如北京市教委就与讯飞幻境公司合作了初中学生VR社会实践课体验。我在今年春节期间走访了威海教育局负责全市语文教学的位老师,她表示,当地教育部门也在探讨VR的应用,不过他们在VR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领域存在一些争论,有的人认为传统文化领域不适合采用一些新科技,语文中的内容偏重意境之美,如果被模块化就失去了意境之美。但从她个人角度来看,她愿意尝试新技术,希望为语文教学带来好的探索。同时我也了解到青岛市的一些中小学也在尝试VR教学和VR课堂,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打造几所重点学校的VR教学示范。
可以看到,尽管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目前的现状说明VR教育在国内的势头已经在不同层面掀起来了。只不过整体上,国内外在VR教育的切入路径上有些不同。
国内VR公司的扩张之路
和许多其他新兴技术一样,在投入商业化的起始阶段几乎都会引发一波创业潮,无论是巨头公司还是新创公司,大家都会纷纷布局并希望抢占先机,不过最终能在厮杀过后生存下来的只能是少数。VR教育这个垂直领域也不例外。
除了先前传统的教育公司尝试引入VR课程外,这个领域还出现了不少纯粹的VR公司,它们中大多数都跟教育内容的生产有关,并且纷纷开拓这一市场。不过,这些VR公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有的VR公司侧重开发VR教育系统,比如北京微视酷开发的“IES沉浸式教育软件系统”就属此类。有的公司侧重于线下教室解决方案,比如黑晶科技等。有的公司则侧重于VR内容生产以及线上线下的融合,同时提供线下和线上教学解决方案,比如上文提到的青岛不可思议科技公司就属此类,它们会将特定的教育内容融入VR教室,转化成VR视觉体验并结合VR硬件设备进行输出。还有的公司则致力于打造专门的VR内容体验场所,联合特定的教育机构用户前来体验,并由此形成它们的商业模式,像讯飞幻境、北京智诚众信就属此类。
可以说,在VR教育内容生产这条生态链上,几乎每个环节都已经涌入了不少创业公司。而且,它们也不断吸引着资本的追逐。同样的,在任何新兴技术领域的商业化过程中,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也从不闲着,它们也在积极整合VR教育资源,重金投入该领域并在不同层面布局。比如,百度教育事业部在去年就放出强信号表示2017年将推出VR教育相关产品;网易的云课堂也在去年7月开始启动了VR游戏设计师培训项目从另一角度切入VR;而360、乐视等厂商也在紧随其后。
VR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无论从现有数据还是发展形势来看,VR教育在未来两三年都将是国内VR垂直应用的最大风口之一。风口就意味着,有大量资金的流入以及大量创业公司的兴起,以及政府政策在该领域的倾斜。尽管看上去形势一片良好,但现在看来这些VR公司甚至整个VR教育领域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对于VR公司来说,地域不会是障碍,资源也固然非常重要,但挑战仍然在于“VR内容生产能否真正解决教育用户痛点”。在针对VR教育的走访中,我与青岛不可思议科技公司CEO孙杰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表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系统,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对于知识要点和难点的理解都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地域的教学水平更加剧了这些差异。而对于VR内容生产商来说,教育的需求远远超出我们掌握的范畴。因此,要做到VR内容的优质就需要与更权威的教育资源紧密合作,由从事多年教学的资深教师团队深度参与到内容的生产,才能让VR教学内容更加精准,满足长期教学的需求。”
负责山东省威海市语文教学的位老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时也指出VR在诸如语文、国学等教学中面临的挑战。“VR与教学结合的空间可能就是文字情景的再现。对于真正喜欢文字的人,画面也许就是添足之笔,因为想象力是无穷尽的,画面却是有限的。不过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画面再现也许会激发他们对文字的兴趣。这之间的利弊权衡,很大程度取决于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制作,不理想的VR内容呈现所起的作用恐怕适得其反。”
可以看到,在VR教育领域,对内容生产制作、内容策划和创意能力要求极高,这不仅是VR公司面临的真正考验,而且在一定的硬件技术前提下,这些影响因素或者要求是VR公司能否形成差异化和脱颖而出的关键。同时,如何一方面控制内容生产的高成本,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较好的内容呈现,双方的平衡也是VR公司面临的挑战。
除了内容生产,因VR硬件技术限制所造成的用户体验方面的缺陷也是VR公司所面临的客观问题。比如,VR头显设备目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眩晕和不适感问题,这会很大程度影响用户对内容的良好体验。这是VR公司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令它们感到苦恼的地方。
目前,VR教育市场主要用到的VR设备集中在HTC Vive、Oculus Rift、Samsung Gear VR等国外品牌以及大朋、3Glasses等国内设备商的产品。而VR设备的分辨率、渲染能力都会制约VR内容的体验。因此,VR公司若想保证精心制作的内容能够更好的展示就必须要采用性能优秀的VR设备,这就意味着,VR内容公司要承担价格高昂的硬件成本投入。
其实,这系列问题都存在链条式影响关系。VR设备的广泛普及受制于VR技术局限和用户体验,而VR内容的生产也势必会因此受到影响。VR内容生产者不仅内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因硬件技术本身带来的内容体验差则会影响内容生产者对该领域的投入,内容体验差也会遭到用户的排斥,而这些反过来又会限制VR的普及。所以,这些问题尽管不是VR教育领域的内容公司能决定的,但却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限制,他们只能寄希望于VR技术的更多改善和成本的大幅下降。
写在最后
尽管VR教育现在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过我们也该认识到几乎任何技术都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逐渐成熟。目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已经首次提出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这对VR教育领域来说无疑是个利好的信号。在风口来临期,VR公司也有更多的机会,而且VR教育的切入点远不止学校的课堂教育,在线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学习体验平台、教育软件开发等都将是VR教育的应用方向。相信在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国内VR教育能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文/常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