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鑫:5G助老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5-26 14:41

  张佳鑫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研究5G关键技术。他还有另一重身份,科技助老公益组织——夕阳再晨的发起人。张佳鑫说:“5G让世界不一样,我想用它让老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智能。”

  5G改变老人生活

  在夕阳再晨的帮助下,众多老人学会了数码相机拍照、ATM机取款、网上预约挂号、用手机支付平台缴纳水电费等,享受到生活的便捷。六年的时间,夕阳再晨已搭建起服务16个城市25万老人的平台,北京、上海、河南、广东等地共有50余所高校志愿者加入。目前,夕阳再晨已经在北京市注册为公益组织,成立了北京市科技助老志愿服务总队,每周服务北京城六区的20多个街道。

  在张佳鑫看来,5G能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生态系统,使用5G技术后,老人们的健康、生活、安全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G可以让大数据去挖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比如他的心率健不健康,他前一天晚上的睡眠质量如何等等。每天傍晚,老人出门遛弯快要到家的时候,家里的空调会自动暖起来,热水会自动烧好。一到家,音响会自动打开,小喇叭开始广播“老年之友”节目,机器人就在一旁开始扫地等工作了。这时老人走到按摩椅旁坐下,按摩椅就开始工作。椅子上装有各种感应器,可以通过按摩老人身体得知他的身体状况和情绪,不仅能够自行选择合适的按摩程式,还能将结果传递给他的家人。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电话就能被自动拨通,家里的机器人递上电话后,老人就可以和子女开始视频了……

  老人只要对着一个交互终端说“我饿了”,终端系统就能够根据他的身体状况、过往病史和消费能力、教育程度、过去几天吃的食物,以及他的营养搭配和消费能力等各个方面来为他推荐最适合的餐馆以及菜品。老人点击“确认”后,外卖会很快送达。

  不论老人走到哪儿,系统都能实时将他们的地理信息传输给他们的子女。当老人走出系统设定的安全区域时,系统就会马上出现警示,传输给他们的子女或相关人员。

  张佳鑫强调说:“这可不是畅想,这是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的。”

  助老产品刚起步

  2016年12月,张家鑫创立了一个专攻5G技术的研究团队,成员包括英国的博士生、在日本10年的养老行业人才、社工专家等。团队全程跟进5G技术发展,同时在国内外寻找一些优质的助老服务产品。

  经过调研,他们关注到,目前我国的智能老人产品市场中,可穿戴设备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以健康监测为中心的产品。比如为老人设计的智能手表,可内置电话卡,可拨打120;能测量脉搏/心跳;可以自动采集心血管数据,自动上传,还有智能血压血糖测定仪,装有卫星定位系统(GPS)的智能皮鞋等等。

  如今面向老人的智能产品并不罕见,但张家鑫告诉我们,这些产品虽然能提供身体监测方面的数据,也拥有网络连接,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难以保证其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不同的智能手表、血压血糖仪等测出来的每日行走的步数、心跳的数值差别很大,也得不到医院的认可,这些产品本身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除此之外,老人的可穿戴设备都要用到传感器,然而目前的传感器耗电都比较快。智能腕带不更换电池的话只能工作几天,报警产品内置的锂聚合物电池充一次电只能连续使用36个小时,具有定位、防走失等功能的产品耗电量则更快。而5G之后传输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大大延长使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时间,或许只需一个月充一次电。“从这一点上说,5G产品才是不改变老人生活习惯的智能产品。”

  张佳鑫团队在实际调研中还发现,当下的养老生态也比较孤立。“比如说通过腕带测试出来的心跳和血压变化情况,应该和老年人的日常起居数据、他坐便器上记录的每日排便次数、以及他睡眠的情况、晚上翻身的次数等关联起来。”而目前市场上即使是最先进的养老设施、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传感器等,都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系统,既没有通过网络相互连接,也没有统一的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因此难以从它们的数据中挖掘出背后的价值和规律,分析出老人到底处于什么样的身体情况。这些都亟待5G技术给出答案。

  “如今最大的问题是5G标准还没有落实,所以我们还没有用5G技术研发出助老的设备和产品。”不过,张家鑫的团队惊喜地发现,5G的标准已触手可及了。如今,芯片商、通信设备商以及电信运营商都已开始布局下一代通信技术。在2017年5月初举行的5G和未来网络战略研讨会上,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表示,将在2019年建成若干规模预商用网,2020年实现5G商用的目标。

  “技术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难点,一旦5G物联网的行业标准确定下来,我们将很快设计生产出助老的5G产品和设备。”张家鑫乐观地预计,在未来两三年中,5G将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演变为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终端。

  TIPS:5G是什么?

  1G、2G、3G、4G、5G分别是指从一到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之前好比一直把路修宽,5G除了让路变宽,还要形成立交桥,应用到不同的垂直行业里去。典型的是物联网应用:森林火灾预警、智慧医疗、车联网、智能穿戴等。

  以森林火灾预警为例,如今森林里有很多火灾预警传感器,设备本身已经成熟。但要保证单位平方公里数十万个设备的接入,这对5G前的网络是不小的压力。运营商之前设计的“路”的宽度是一定的,不管通过的数据是大的“汽车”还是小的“自行车”,都会占据同样宽的一条路。但传感器因出现火警而需要数据传输的速率极低、突发性强,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同时提供上万条这样的路,每条路又很少用得上,这就会造成既“匮乏”又“浪费”的情况。

  后来研究者们发现,可以为它定制一个新的传输方式,把之前的同样宽窄的“路”变成可按需调整宽度又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这就是5G。未来森林防火体系的画面是这样的:如果森林中起火,人们会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传感器发来的大量信息,每一处森林里起火的具体定位,火势如何,火灾整体分布,甚至连森林中的风力风向、实时降雨量、环境湿度、周边道路拥塞情况、动态救援信息等等情况都可以被检测到。

  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作为一项重要的工具,在5G网络分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每个传感器发送的数据单独来看非常细小,也反映不出任何规律。但通过将大规模的物联网回传数据传输到云端平台,后台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学习和深度挖掘后,就可以得出森林防火体系的各种规律,例如哪里出现火灾的频率最高、发生火灾的时间和天气的关系、哪里还存在防火漏洞等等,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完善森林防火体系。

  5G运用到校园后,也会呈现出另外一番情景:学校里布满了各类传感器,每个食堂每个时刻有多少人就餐,每间教室每个座位的情况,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此刻在谁的手里,都能一目了然。大家在寝室里也不用再插着网线上网了,通过5G网络就能看4K高清直播;后台还会根据每个人的历史浏览记录进行精准推送,比如系统发现某同学喜欢看某部连续剧,就会将相关内容提前精准地缓存到基站甚至他的手机里,当他要看时,直接打开就是一部高清大片。室友之间还可以通过手机直传快速分享,比蓝牙的速度要快得多。如果你的家人开着汽车来学校,还没到校门就可以提前收到信息,知道该从学校的哪个门进去,进校门后自动导航能引导汽车到达空闲的停车位,还能实现餐厅预约排号、点单、缴费……

  文/唐雪 田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