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去杠杆:左右手互掐

  金融去杠杆与市场利率稳定就很难同时实现,即便实现了,也难以保证经济增速不下行,因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增速步入到中速增长,中速增长的特征就是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于是要增加“实”就很难。

  一片喊“杀”声起,立威金融回归本源。

  5月25日,央行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注重挖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价值,发挥客户尽职调查的重要作用,防范非法开立、买卖银行账户及支付账户行为,加强可疑交易报告后续控制措施,切实提高洗钱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据说,此举将有效地弥补反洗钱制度的薄弱点。

  5月27日证监会发布新的减持规定,从大宗交易“过桥减持”的监管、非公开发行股份解禁后的减持规范、完善协议转让规则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减持行为。

  据说,借道大宗交易规避监管的“过桥减持”频频发生,各种野蛮减持挑战着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底线。此次修改完善减持制度,有利于避免集中、大幅、无序减持扰乱二级市场秩序、冲击市场信心。

  此前5月23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以保险基本原理为根本,发展保障功能突出,符合损失分担、风险同质和大数法则的人身保险产品。

  据说,此举意在扭转保险业的资本趋利欲望,使保险业坚持风险保障的“立业之本”。

  金融业众监管的联手出击,虽小目标不同,但大方向都是为落实“脱虚向实”的号召。然而,脱虚就能向实了?

  过去几年,国内金融业迅疾扩张,社会杠杆率水平大幅上升,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美国、欧盟和日本。中国货币体量膨胀得惊人,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巨量货币在金融同业间空转,没留神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一。

  为何越来越多的资金宁愿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而不愿投向实体经济呢?这当然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有关。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处于什么个状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1月到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780亿元,尽管在2016年较低的基数上同比增长了24%,但与其105万亿元的总资产相比,利润回报率还是低。水向低处流,钱向高处走,经济脱实向虚符合逻辑,谁还能谴责自私咧。

  要刺激经济脱虚向实就得去杠杆,但往往惹得左右手互掐。比如,金融去杠杆与市场利率稳定就很难同时实现,即便实现了,也难以保证经济增速不下行,因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增速步入到中速增长,中速增长的特征就是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于是要增加“实”就很难。

  反过来说,经济增速下行又诱发金融膨胀,进一步加码“虚”。一言蔽之:导致经济向虚,正是为了经济稳增长,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动作——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自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央行不断降准、降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混业化的背景下加杠杆,导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中的比重明显上升。2016年年初开始,央行降低居民购房的首付比例,同时下调房贷利率,这又导致楼市加杠杆,居民房贷占四大行新增贷款的60%以上。因此,这两年实乃领导号召全民参与的加杠杆运动。

  举一个眼前的左右手互掐的例子。证监会这只手虽然杀气腾腾,但它肯定要顾及市场,然而却无奈之极:前有央行无度拉高市场利率,后有银监会暴力去除金融杠杆致使市场流动骤然收缩,股市焉能不绿?

  忽然想起2012年12月25日,当时李扬还在社科院,他说:对待投资不能一边依靠、一边批判,而是要抱以“敬畏”的态度,定位科学的投资方向,并促进民间投资,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这话像是对今天说的,很美丽,但美丽得无奈。

  王安/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