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父母跟上这个信息时代

  • 来源:老伴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12 16:33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里,他们笨拙却又认认真真地学习如何不被时代抛弃,小心翼翼地不被讨厌,战战兢兢地离孩子近些,再近些。

我们不耐烦地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却不能阻止耸人听闻的谣言、劣质鸡汤和虚假广告成为他们的贴心知己。社会学家说,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不是动怒责备,也不仅是反复叮嘱,而是耐心地用文化反哺日渐边缘的父母,带他们迎头赶上这个时代。

假药骗子比我们自己还了解父母

昨晚正看书,被表姐一个电话叫到她家里。

推门进去,表姐脸色铁青:跟他们说了多少次,微信上骗子太多,没事别跟着一帮老头老太太在群里瞎起劲。不听!现在好了,买这几盒“保健品”,一万四!钱就算了,吃出毛病来怎么弄!

年过七十的二姨、二姨夫也知道大概是上了当,喏喏地说了原委。

春节前,二姨被老邻居拉进一个“老年养生保健群”。两个小伙子每天嘘寒问暖。正月十五那天,小伙子开始在群里卖保健品,二姨经不住老邻居劝,也买了两箱。东西寄到家里,包装倒是精美的很,商标厂家原产地,一概没有,更别说说明书了!

表姐说她想不通啊,妈妈做了一辈子中学老师,从小教自己买东西要看商标、保质期,如今怎么会上当?二姨也想不通啊,看着那么贴心的小伙子,卖给我的能是假货?我也想不通啊,卖假药的骗子,什么时候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的父母了?

热闹的微信养生号

我劝表姐,平时看着老人朋友圈不对劲,就该提醒他们。表姐回了一句:我把老人家屏蔽了……

像表姐这样,微信里先把爹妈、长辈屏蔽掉的,周围实在不少。可是别忘了,我们不耐烦地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也阻止不了耸人听闻、劣质鸡汤和虚假广告成为他们的贴心知己。

作家黄章晋说,中国老年人最喜欢关注的信息来源,往往是背景不明的健康养生营销号,它们一边制造耸人听闻的消息,一边提供所谓“健康养生”的知识,推销各种灵丹妙药。这种营销号几乎遍布在全中国每个地区,并且渐渐实现了本土化渗透。你根本搞不清,它们的内容雷同,是因为相互抄袭,还是背后组织就那么几家。

有时候真觉得,微信里,我们跟爸妈好像生活在两个世界。

但是,该责备的,是父母吗?

被城市的晚辈越甩越远七十年前,年轻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就写过一本小册子《乡土中国》,把这个问题说得很透彻。

传统农业社会,社会变迁极慢,知识更新更缓,长辈的经验无论于社会还是家庭,皆为财富,他们天然是社会和家庭的领导者。进入现代社会,社会变迁急剧加快,经验再也不足以指导未来,长辈们开始慢慢沦落为边缘人,被进入城市的晚辈越甩越远。

更不用说今日的互联网时代,知识迭代更新速度不但以分钟计,而且几乎是无国界的全球共享。在这个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时代,很多父母们最需要的,恐怕不是物质,而是多元化的新知识储备。

文化反哺

1998 年,费孝通的学生周晓虹跟一群朋友聊天,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影响了他二十年。

那是几个好朋友在讨论刚刚开始进入中国家庭的电脑,一个朋友争论不过其他人,下意识地回了一句:你们说得都不对,我儿子告诉我,应该怎样怎样!

那个说话的朋友,已是大名鼎鼎的大学教授,而他的孩子还仅仅是个高中生。过去几百上千年里,儿子听父亲是天经地义,没想到突然这一天,父亲得听儿子的了。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已经掌握网络话语权的年轻人,能在各种自媒体对上一辈尽情吐槽或者控诉,却少有人提醒我们: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父辈,活得也不容易。

当“个性与独立”被过度张扬,当“父母皆祸害”成为流行语,无数年轻人选择的应对方式是——逃离。文青们口中叫嚣的“逃离故乡”,说白了就是逃离父辈的生活。这个选择没错,但是不要因为有了远方,就忘记了来时的方向。年轻人爱拿“都什么时代了”说事儿,潜台词是在质问父母“你为什么不能像我这样做?”但实际上,这样的质问,与父母对子女看似“不通情理”的诉求并无差异。

在影视作品中,有一位母亲这样说道:“世上哪会有嫌弃自己父母的孩子呢?有时候,我觉得不是我们养育了孩子们,在艰难到就快要活不下去的时候,我总是会因为他们再咬牙坚持,所以,我觉得,是孩子们救了我。”

如果你不是那个嫌弃自己父母的孩子,那就带着他们一起赶上这个时代吧。比如,取消屏蔽,把这篇文章推给他们一起读读。(陆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