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声》诞生,天娱也随之成立,在短短6年间,天娱凭借“选秀”这块招牌,迅速成长为偶像制造工厂,最近几年因为“选秀”的影响力下降,天娱也转变方向,开始制作偶像剧。在内地还没有哪个公司能像天娱一样迅速造星,虽然它经常被解约艺人指责“吸血”,也常被外界诟病“太爱炒作”,但无可否认,天娱的作风为年轻的内地偶像发展提供了很多值得参考与借鉴的地方。
选秀催生偶像
天娱是凭借“选秀”起家,其签约艺人也大部分是选秀比赛前十强,与其他公司相比,这些签约新人都已经是半个成品,选秀的曝光,让艺人积累了人气和表演经验,这样的半成品要比其他纯新人更容易打造,所以在起点上,天娱就要高于其他公司。现在“选秀”的被关注度降低,已经很难再出现像“李宇春”那样的个案,“选秀”就成了挑选人才的平台,其掌管艺人组的总监杨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我们挖掘人才不是因为你有多火,这只是一种短线投资,从长线来看,没有一个平台能为你从二三十万人中挑选出你所需要的人才,对于公司来说,唯一要做的就是怎么样来做好它”。从比赛进入到总决赛之后,他们就会开始着手为其规划,原创分到哪一组,会跳舞的分到哪一组,经纪团队也会在一起进行策划。在从舞台到出道之后的半年时间里,艺人主要还是以集体活动为主,之后会对其进行各方面考核,然后再单独发展。对于那些单独发展没太大潜力的,他们就做成一个组合,奉行“人多力量大”的准则,再弄到韩国学习一番,形象捯饬一下,舞蹈动作排得眼花缭乱一点,一个偶像组合就此诞生了,2008年的“至上励合”、今年的“80、90”以及“i Me组合”就是走这一路线,不过这也填补了国内偶像组合的空白。
善于炒作
天娱的艺人经常会有很多莫名期待的新闻,绯闻、耍大牌、走光……对于非议,公司认为并非坏事,“天娱的艺人因为关注度高,受到的非议也相对会更多,我个人觉得艺人有新闻总比没新闻要好。而艺人受到非议也并非什么坏事,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也有人说天娱艺人的这些新闻都是公司策划的,比如每次张杰演唱会或者出新专辑的时候,必定会爆出与谢娜分手或者结婚的消息,这种巧合不禁让人产生联想,也有很多圈内人士称天娱在各个论坛雇有很多网络写手,诸多猜测,无法证实,只就结果看,天娱的策略是成功的,别管艺人作品如何,曝光率和吸引眼球的程度绝对是最高的。
“芒果台”做靠山
国外有一种说法,明星与某家强势媒体一定要有一种革命情感,明星可以给媒体独家曝料,媒体在明星出现问题时一定要明确态度,力挺到底,就像《名利场》之于彼特夫妇,《时尚芭莎》之于章子怡,湖南卫视之于天娱。在媒体关系中天娱最成功的就是与湖南卫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选秀、制作偶像剧都是与芒果台合作,芒果台也可以说是天娱艺人的展示平台,各种晚会一定是大批的超女、快男,《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王牌节目也经常找天娱的艺人当嘉宾,还有一些艺人是节目固定的主持人,比如《天天向上》的俞灏明、小五,《勇往直前》的朱梓骁,《一呼百应》的苏醒与吉杰等。除了这些,还全程制播李宇春的演唱会,甚至专门开辟一个时段为演唱会打广告以及招商合作,当然这些合作受惠的不只天娱,芒果台也赚了不少收视率与广告费。
偶像剧制作
现在音乐大环境是整体萧条,歌手靠唱片赚钱已经微乎其微,本来是靠音乐选秀起家的天娱也意识到这种客观现象,他们及时地调整了发展重心,开始往偶像剧上发展。《一起来看流星雨》虽然被骂得一塌糊涂,但这不妨碍它收视率第一,也不妨碍它拉到整部戏的广告植入,还让张翰成为新一代少女偶像。当然,天娱的快速扩张也显露了很多问题:
1.压榨恶名,艺人频频解约
张靓颖、周笔畅、陈楚生等这些选秀出来的明星最终都跟天娱分道扬镳,这么多的解约也暴露了天娱管理混乱的缺点,很多人都觉得天娱是个吸血公司,只把艺人当摇钱树,疯狂地为艺人接商业活动、广告,却没有为艺人投入什么,据公关公司人员称,天娱艺人要价很高,不太管活动性质,这么商业化的操作也让天娱艺人形象受损。
2.盲目扩张,无法兼顾
每年选秀的前十强都被天娱签到公司,再加上偶像剧演员等,天娱的艺人有几十个,但是发展得好的也就那几个,很多艺人是被签以后就被闲置起来,偶而接接商演,走走活动,根本不会帮你量身打造作品,这也是很多艺人选择解约的原因。不过这种情况也是很无奈的,陈耀川曾说过,“这些选手如果不被自己公司签下来,流放到外面就可能成为竞争对手,所以无论如何要先攥到手里”。其实这也是国内经纪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