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高兴得太早,智能音箱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虽然智能音箱市场看起来一片火热,巨头们纷纷入局,“黑科技”层出不穷,让人实在很难不想起当年智能手机是怎么风卷残云般地去颠覆传统手机市场的。但是,如果说智能音箱会因此而蚕食传统音箱市场,那可能有点为时过早。

  智能音箱先天不足,难成大器?

  相对于传统音箱,智能音箱的优点有不少,但咱们还得要承认一个尴尬的事实—智能音箱存在先天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智能音箱的功能其实非常鸡肋。和手机这样的智能设备不同,智能音箱几乎不存在什么移动性,人们不可能抱着一个音箱走动走西。这不仅意味着智能音箱不可能全天候去担纲人们的生活管家。还意味着甚至只要用户距离智能音箱远一点,就无法启动它的某些功能。试想一下,为了能随时随地听到一首歌,一个人要在自己的房子里放上几个智能音箱,这样的事情有多少人愿意做呢?

  其次,很多智能音箱的生产商自己都搞不清楚智能音箱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比如说,亚马逊竟然想要让用户使用Echo到自己的网站上来买东西。从实际的购物体验上来看,人们显然更乐意拿起手机去对比图片和价格,而不是告诉智能音箱我想买什么。

  此外,智能音箱的使用黏性和频率并不高,交互方式和使用场景也非常单一。这让人难免有些担忧:它会不会在无法重写智能手机辉煌的同时,又一个不小心走上了智能手表的老路呢?

  其实,对于智能音箱来说,需要面对的问题还远不止于此。智能音箱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语音识别技术骨感的现实,追不上丰满的理想。目前在国内,百度与科大讯飞等企业所研发的中文语音识别技术,都据称已经达到了97%以上的识别率,但是基于这些语音识别技术而生产的产品,实际体验却并不好。就算是价格高达近3 000元人民币的科大讯飞即时中英翻译工具,也更像是一个大人的玩具,难以应用于商业场合中。并且当这些技术运用于智能音箱上的时候,其效果就更加让人无奈了。

  而就算是大佬们解决了语音识别上的问题,也依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不同地方的方言。毕竟在很多地方,能够熟练且标准地掌握普通话的人并不多,智能音箱想要走进这些地区,就必须考虑他们的方言,甚至于要考虑当地用户带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该如何去识别。

  正当国内研究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的大佬们想要使劲提高识别率的时候,国外的大佬似乎已经放弃思考转而放飞自我了。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亚马逊,干脆给自己的新Echo搭载了一块7英寸的触摸屏,让用户在智能音箱无法识别语音指令的时候,能够依靠触摸屏的工作来维持智能音箱的正常使用。而这种“便民措施”,实际上等于承认了目前语音交互在短时间内难以取代图像和动作交互的事实。

  所以,智能音箱在处理好自己的“后院”之前,恐怕还不能奢谈能取代传统音箱。

  接下来,入局者们何以为继?

  虽然智能音箱存在着种种不足,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佬们的纷纷入局,智能音箱市场接下来也将陷入混战。

  目前,在智能音箱市场最为成熟的美国,亚马逊可以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很难保证,未来“果粉”们就一定会为会信仰充值,去支持苹果的智能音箱。而在美国之外,其他国家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音箱行业寡头出现,这个市场可以说是前景广阔却又“鲜血淋漓”。

  另外一方面,随着智能音箱成套方案的出现,智能音箱也很有可能会像当年的山寨手机一样,开始野蛮生长。入局者完全可以利用百度与科大讯飞等企业的技术,去尝试制作自己的智能音箱,甚至干脆和相关生产厂商进行合作,套个牌,再搞个深度定制。

  而除了直接生产智能音箱之外,入局者还可以依靠抓好智能音箱的基础服务,来吸引更多的用户。比如说智能音箱可以实现播新闻、讲故事与听相声之类的功能,让用户在与它产生交互的过程中,逐渐和它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比如说苹果的Siri,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果粉”们津津乐道的工具,就在于其每隔一段时间,总会被人挖出新的彩蛋来。而且,除了能够帮助用户完成一些基本功能之外,Siri还能以“讲笑话”、“唱歌”之类的方式,加入到用户的娱乐之中。

  最后,咱们不要忘记了,智能音箱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语音交互技术才是其中的核心。只要在这个技术上获得了突破,那么不要说智能音箱,以后诸多挂着“智能”之名的家电,都会仰仗这一技术。因此,对于手里有干货的企业来说,干脆绕开智能音箱这个不知道是坑还是蓝海的市场,直接去做最底层的语音交互技术似乎才是正道,也更有前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