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吃得好了,身体却为何更差了?

  “军训一天,晕倒率10%”,这是广州市四所中学的3600名学生交出的成绩单。开学前他们在一个训练基地统一集训,每次短短40分钟的操练时间里,总有学生晕倒在地或者因为受伤去了校医院,一天下来晕倒率竟达10%。

  不管是在征兵体检表上还是军训场里,这些关于体质教育的问题,又一次为家长和学校敲响了警钟。

  北京体育大学(招生办)校长杨桦指出,“现在青少年的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灵敏素质越来越弱……”如今学生的体质比20多年前差了一大截。究其原因,学业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

  一、不良的生活习惯

  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中国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

  二、学业负担沉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真正挤占运动时间的不单单是电子荧屏,还有学习。研究显示,中国小学生除了超长的上课时间外,平日课余时间里至少要花费3小时学习,不仅要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加班加点的补习,到了周末则要花费至少4小时。

  小升初和初升高阶段,因学习时间挤占运动时间更为明显。

  三、孩子的体质问题不容乐观

  无论是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和我们的邻居日本、新加坡相比,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都处于落后状态。

  官方每隔五年发布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1985-2010年25年间,我国儿童肥胖检出率几乎为零,截止2015年,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2亿。

  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的四倍。

  目前我国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7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较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在10%左右。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还表现在:耐力素质存在下跌现象,速度、素质增长趋于停滞、血压调节机能不良。

  与父辈相比,现在的孩子生活越来越好,身体健康形势却愈加严峻,好日子为啥养出弱孩子?孩子的体质问题,谁之过?

  无暇锻炼

  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是缺乏锻炼,学校、家长对孩子身体体质方面的发展重视不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奥数等各类辅导班,一切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中心,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体质的培养,导致孩子的运动量严重不足。

  在升学率“硬性”考核面前,中小学体育课也经常“让路”。部分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学校组织的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包括长跑活动、班级球类比赛等)减少。

  锻炼有“风险”

  安全问题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慎之又慎”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从2014年到2016年接连发生三起学生在校运动意外死忙的事件之后,很多学校不敢搞体育活动,也不敢搞春游,即使要搞也要让学生带家长来,生怕出事说不清楚。

  为了防止安全事故,部分学校取消了跳箱、鞍马、单双杠、足球、长跑等等。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天文观测等有益于少年儿童成长的课内外活动也都能少则少。

  当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体育课,都是基于“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的“三无七不”的温柔体育。

  此前,乐嘉带4岁女儿穿越沙漠,遭到了无数人的质疑,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孩子不应该坚持那么大量的运动,不能够让孩子去体验那么苦难的生活。

  没错,这就是当前极大多数中国家长的看法,中国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普遍存在过渡保护甚至是溺爱的倾向,除了学习以外,连小孩衣服弄脏了都觉得心疼。正是这样的不忍心和仁慈造就了中国的瓷娃娃,一碰就会碎。

  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能够去体验、感受身体的极限,从小给孩子意志力上的锻炼,让孩子行走在路上,用脚步、汗水感受运动的极限,在路上学会独立和坚持,有什么不好?现在,很多的妈妈就是在这种类似毒鸡汤的言语中迷失了自己教育的方向,慈母多败儿大概不过如此!

  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还能做什么?

  第一,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家长应当了解到体育锻炼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不要阻止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反而应该支持和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越是繁忙,越要坚持锻炼”,而不是相反。

  第二,陪孩子一起锻炼

  青少年害怕孤独,如果你要他(她)一个人去锻炼,他(她)往往会犹豫,坚持锻炼的习惯就不容易养成。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去锻炼。不仅使孩子的精力和体能得到提高,还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第三,让运动融入家庭生活

  运动与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的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关系到家庭生活的质量。

  居里夫人非常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她在自己家的庭院里竖起一个秋千架,让两个孩子每天做完功课到这个运动场去锻炼。在工作之余,她还跟孩子一起骑自行车、带她们去游泳,两个女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事业都有所成就。

  在家庭中,运动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全家人在共同活动中放松精神,感受休闲的乐趣。

  第四,控制锻炼过度

  要知道体育锻炼并不是时间越多,锻炼效果就越好。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有消极影响,体育锻炼过量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另外对身体也是有伤害的。

  根据运动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平时每日每次锻炼时间有30分钟就可以了,因此,在孩子锻炼的时候,需要注意时间不要过长。

  第五,做好锻炼的准备工作

  在督促孩子锻炼的时候,家长如果能够做一些必要的保障工作,一方面能够节约孩子时间,另一个方面也能避免运动所带来的损伤。

  北京师范大学的运动学教授毛振明说,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速度、力量、柔韧性和灵活性发展的敏感期,错过这个时期,很多孩子极有可能要用一生来承受体质孱弱的恶果。

  如果我们家长不要那么目光短浅的话,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但愿我们的孩子,都不要等到吃了体质孱弱的苦果后,才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

  (来源:搜狐教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