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方人才理念碰撞

  • 来源:中外会展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30 14:59

在我们关注会展业的同时,其人才储备自然是个不可忽略的问题。7 月,毕业季又到了,在会展业转型增长的今天,会展业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特点?院校应该如何培养人才?企业又该如何使用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在洽谈会的“会展教育与人才就业论坛”上,参会嘉宾畅谈了各自对会展人才培养的看法。

中外会展校企合作联盟主席陈泽炎建议全国会展院校校企联盟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第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一些数据的积累,做到情况清楚,有的放矢。譬如 2015、2016、2017 三年本校会展专业学生的入学人数和毕业人数等数据,或上述三年本校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的情况,或以就业三年或五年为调查期,了解一下毕业学生在会展业相关单位的持续就业比例如何。

第二,参加联盟的会展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对本企业情况的切实调查提供如下相关数据 :本企业近年来需要会展专业毕业生的真实数据与实际满足情况如何 ;以就业三年或五年为调查期,在本企业的会展专业毕业生继续留下来的比例如何 ;会展毕业生在发展过程中与非此专业的员工相比是否表现出更多的优势。

第三,参加会展联盟的院校和企业可以在一起梳理一下分歧。譬如,会展学生实际的要求与安排上的困难如何解决,学校对学生的会展技能培养与会展企业岗位之间的衔接和区别的问题,会展企业与学校培养能力之间的差距问题,会展企业的工资待遇与会展毕业生期望值之间的协调、平衡问题和解决的问题,我国会展教育的计划性和人才就业的市场性的矛盾问题。

第四,要逐步收集一些各方面、各类型的完整案例,以典型案例作为进一步达成共识的新基础。从国民经济分类的国家标准中设立了会展服务业这个时间算起,和从教育部批准设立大学会展本科专业方向算起,至今都是 15 年。15 年来会展企业和会展教育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大家在会展合作方面的基础工作却一直还很薄弱,还有许多成见或分歧。尽管这样,会展院校和学生数量都还在增加,会展专业生的分配并未亮起红灯,企业也还没感觉到人才资源的匮乏与短缺。这种情况下,会展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不高,以至于无法满足会展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的期望值。这些情况都值得认真的深思与研讨。

南开大学会展管理系副主任周杰表示,会展策划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就一条,学生不仅要知道现在会展行业中的企业哪些做的好,更要认识到哪些做的不好。高校可能擅长的是告诉学生“规范性研究”——企业应该是什么样,或者行业应该是什么样子。但南开经常会请一些专家走进大学给学生做讲座,希望传递这样的信息 :现实中是什么样的。现实的样子不一定最好,而其塑造的会展策划人才不仅仅是要适应现在企业的样子,更要可能在未来重塑或改变行业规则。

大学教出来的学生一定要具有创新能力,但任何创新一定要符合规律,所以在课程体系中这个专业尽管叫“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但大量课程都是非常基础的,比如经济学、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他希望学生了解企业运营的一般规律,市场演进的基本规律。认识了这样的规律,各个层面的创新就能显现出来。这里说的创新不仅仅是一个会展项目的主题跟别人不一样,而是包括市场运营、经营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这些都需要非常基础的传统管理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然后结合会展行业的发展规律来做。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不敢说,你们是要跟别人不一样,不能把创新当口号,而应该把基础打牢了,把规律掌握了,创新自然而然就来了。南开的学生在企业去工作的时候,老总回馈过,南开的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不好用,很多操作性的东西不是一下子就能上手,但是接下来一句他很爱听,老总说:“你们的学生越用越好用”。

北京博乾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正玄表示要从四点开始讲起 :中国境内会展企业与境外会展企业地位差异,二是中国境内小微企业的人才储备难点,三是校企人才合作当中的体会,四是对于会展院校几点期望。

中国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用人的差距,首先是国外的会展行业的社会地位远高于中国,这是国外的优势,会展业要得到家庭乃至社会的认可,还需要时间。国外的院校教育体制比较灵活,实用而且适合行业发展,但是这种学习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上不可行 ;国外的企业在使用实习生的期间,其国家是有政策的,同时还有资金支持,从业者到了企业以后的培训体制,基本都是畅通的,对于国外的小微企业的发展更是有一定的帮助。

小微型会展企业的人才储备难点在于——客观原因 :企业规模小、不够高大上、岗位职责不清且复杂化,人入职培训不系统 ;主观原因 :会展公司的领导意识问题,好为人师,干了三五年就想给人上课,缺少沟通,缺乏抱团精神,往往用人的时候互相去挖对方的人。

校企合作的心得——行业层面 :为行业流入人才,增强行业信息 ;学校层面 :提高专业老师的实操经验,增强授课实用性 ;企业层面 :从源头解决企业人才储备问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学生层面 :较快速的进入行业角色及工作状态,为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对于院校有几点期望,就是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的从业心理,希望学生们还是要放下身段走进企业,走进实操项目,体验行业荣耀与艰辛。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客座教授余荣表示,从自身体会来看,在设计方面,现在学校里面设计课程对企业的要求来说还是比较接近,但策划方面和企业的要求差异比较大,关键是承接一个项目时企业对项目上的要求,因为设计公司和广告公司要承接展方的任务,而学生有经验和沟通方面的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其技术。也许有的学生特别爱搞设计,但是因为他没有经验,作品需要反复的修改,所以一定要有充分的经验才能减少反复修改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更多的跟企业沟通,沟通越好作品越容易被采纳,如果这个方面的距离能够缩小,那么学生的能力就增强了。

因为他教的都是高职的学生,他们更多注重技术性。比如灵通企业,他专门为灵通在课程设计上做过准备,培养出来的学生是“2+1”(2 学年上课,1 学年实习),最后一年,基本上就在灵通上班了,这样的话,从这一批同学里面就能找到更适合于公司的毕业生。这些学生有这个能力,是定向专门培养出来的,非常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是比较实在的。

广州美术学院展示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邱巍表示,他今年参加研究会的年会的时候遇到来自重庆的一个院校老师,他说应要求,学院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广州美院现在也把这个学科定位为集成学科,意味着什么都得懂。今天讨论的命题,包括几位老总聊的问题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展览设计是在会展里面最后落实的一个,今天大家的对话也是最后一个把它进行结尾。广州美院其实以院长的话已经给学科建设定位了,广州美院不是培养艺术家,是培养技能人才。

大部分读了会展本科专业的学生,要不就是继续读研究生,要不然就是读博士。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有能力的展示设计师,真正的进入到企业,产生市场价值。他希望更多为这个行业培养人才,而不是只为学校培养老师。希望让设计专业真正的扎根于行业,把人才运用到行业里去。

他认为院校定位很重要,不可能要求每一个院校或者本科院校的人什么都干,不赞成在学校里面培养全才,而是要专,研究生、本科生、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有清晰的划分。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性人才,就是要迅速上手 ;研究生是搞研究的,是国家培养的另外一类理论性的人才,就应该去搞实践性和开发性的研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